历史学霸在秦末(35)

周宁站在窗前,看着韩信的背影出了小院,她抬头看向天空,深秋的天空很高很蓝,一碧如洗,万里无云。

秦朝以十月为岁首,马上就是公元前213年,这一年的十月很特别。

十月一日是始皇的生日,但公元前213年的十月并不是因此而特别。

一阵秋风吹来,周宁将窗户掩上,回到屋内,取了一卷空白的竹简铺开练字。

也不知她淡淡点过的那个谶语,吕二嫂还记不记得,若是记得,吕家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秦始皇的生日对于项家人来说,并不值得庆贺。

一个灭亡了他们的国家,把他们从高高在上的贵族变为低入尘埃的平民的人,他们只有日夜期盼他早日去世死的。

但如今始皇为天下共主,这日便是律法规定的举国同庆的日子,他们只得同贺,哪怕真有人今日死了,他们也不得去吹丧送葬。

项家人憋屈的宅了一天,而周宁依旧身体不适的在房间看书。

咸阳宫,大秦的政治中心,也是庆贺最为热闹隆重的场所。

宫内酒宴大摆,几案和坐席几乎要摆到殿外去,光是没有明确官职,只是侍从皇帝左右,备皇帝顾问的博士便多达七十人。

始皇端坐于上,殿中歌舞鼓乐不绝,博士官绞尽脑计、引经据典的想着吉祥话。

博士官之首的周青臣口才好,说得最出彩,他对比了早先的秦国幅员和如今秦国的疆域,歌颂始皇的武功,又以郡县制下百姓安乐无战争之苦,赞扬始皇的文治,道始皇之威震古烁今,必将传之万世。

博士官书读得多,所以说起话来,文绉绉的,对仗工整又押韵,叫人听着既舒服又受用。

始皇龙颜大悦。

然自古明君大喜忘形时,总会有臣子出言劝诫,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是极有作为的明君,故臣子们很敢发表言论。

博士官淳于越是个思想保守的读书人,当下便当众出声反对周青臣吹捧的郡县制,并批评他和丞相李斯等大臣只知阿谀奉承,乃尸位素餐的奸臣。

其实关于分封制还是郡县制,在秦统一天下之初,便争论过了。

分封诸侯王是周制,也是旧制,但始皇规定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为的便是“大一统”,为的便是集权,又怎会愿意分封诸侯王,让其各自为政呢。

始皇斜倚着几案,冕冠的旒珠垂下,让人看不清他的喜怒,他也没有开口言淳于越的对错,只叫大臣讨论。

丞相李斯是始皇倚重的大臣,也最能揣摩始皇的心思。

他道,如今天下已定、法令完善,已经不同过去,诸生应当师今而非学古,因此请求始皇,除了《秦记》外,别的史书统统烧掉。

除了博士官外,任何人不得藏匿诸子百家的书,应上交官府,全部当众烧毁。

私语诸子百家言者,斩。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知情不报,同罪。

该项提议,经过完善后,由始皇发文实行,这便是著名的“焚书”事件了。

周宁带着韩信到吴中县县衙落户籍之日,便正好便看到衙役将《诗经》《尚书》等诸子百家的经典付之一炬。

书籍虽金贵稀少,但集合一县之书也不少。

县衙门外的街道上大火熊熊燃烧,火焰有一人之高,一捆一捆的书籍被投入火中,火光大胜,印得往来的过路人脸色发红发烫。

韩信看看火堆,又看向前方的老师,她的步调不缓不慢,因为没有驻足看热闹,已经绕过了火堆,走到了另一头。

他透过火光,凝神的看着她的侧脸。发现她惯常的微笑竟没有一丝一毫的变化。

周宁走到县衙门口,发现韩信跟丢了,回头看过来,两人的视线隔着焚书的火焰遥遥对上。

周宁微微一笑。

而韩信却心中一颤,震撼难言。

第34章 爱憎

焚书令是针对全国而下, 吕家所在的沛县自然也不能避免,而且吕家家底殷实,又注重后辈教育, 家中藏书颇多, 是县衙的重点关注对象。

法令到达的当日,沛令便特意安排了衙役到吕家通知。

吕公闻得消息如遭雷击, 捶胸跺足, 心痛不已, “呜呼, 子曰……”

“父亲!”吕泽大喝一声,打断了吕公的话。

吕公茫然的看向他,没反应过来一向沉稳的大儿子缘何对自己疾言厉色。

吕泽此时却顾不上他, 他上前客气的招待衙役坐下喝茶。

吕释之凑到还不明所以的吕公耳边小声提醒道:“父亲,私语诸子百家者,弃市!”

“弃市”,即在众人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大众所弃的刑法。

吕公心中一凛,看向端着茶水正笑嘻嘻与大儿子说话的衙役。

忽的, 吕公长须一颤, 脸色煞的白了, 身形摇晃, 似乎就要跌倒。

吕释之急忙伸出手扶住他的胳膊, 稳住他的身形, 劝道:“父亲不如到后院歇息吧, 这里的事, 我和大哥来处理。”

吕公的长须颤了颤, 却没有说出话来,只点了点头,而后步子沉重缓慢的往后院走去。

此时此刻,他终于觉察出不对,沛令对他们家有恶意!

若是寻常情况,新颁布的法令会书写张贴,由百姓自己查看;若说沛令念着两家交情,是一片好意,那他就该知道这样的政令对于读书之人的影响,就该猜到他会有何反应,会嘱咐衙役告知了消息便赶紧离去。

可是都没有,那衙役还在他家坐定喝茶,似乎就等着看他们之乎者也触犯法律,看他们心痛难忍痛苦不舍。

吕公心中先是伤感,而后一阵后怕,怕后又恼,都是那个孽女!

那个灾星,她终于是毁了他们两家的交情!

吕公心中恨恨。

正厅,吕泽和衙役确认了在焚烧之列的书籍,而后对衙役道:“您请稍等,家中书类颇多,待我们分拣一二,即刻缴书。”

是的,秦始皇的焚书令并不是要无脑的焚尽天下书籍。能统一天下的始皇不是昏庸的暴君,能位极人臣的李斯也不是无能的庸才,所以这个焚书令在此时是具备积极的政治意义的。

此时,秦始皇虽然规定了书同文、车同轨、统一了度量衡,可在思想上,还处于比较混乱的阶段,原七国百姓的文化习惯、价值取向不同,若不解决这一问题,天下迟早再次陷入混乱,故焚书的做法虽然极端,但却是符合当下国情的政策。

而且焚书也并不是将书籍彻底焚尽,使之不存于人间。

民间可保留医药、卜筮、农桑等实用书籍,而明今禁止、连私语都要弃市的诸子百家著作,也在咸阳宫内有大量的收藏,博士官也可收藏《诗》《书》、百家语等书。

所以,始皇之焚书令,不过是选择性的将知识开放给政治思想靠近秦皇朝的读书人。

单以焚书令言他暴虐,始皇实冤。

吕泽让吕释之在厅内作陪,他带着人亲自去书房处理藏书,将各类书籍分拣完毕,又去吕公房间询问他房间内可还有禁·书,而后又回到自己的房间,将自己带回房间的书籍整理好,又到儿子房间讲明利害,让他们把书都拿出来,不要藏匿。

经过这一番动作,阖家上下都知晓了焚书之令,但也知晓得并不分明。

吕二嫂在房里转圈,怎么没人到她这里取书?从小妹言她儿子可封侯后,她可取了不少书回房给禄儿看,也不知道这其中有哪些是违禁的。

吕泽之所以没到二房,是因为各人房中有哪些书,各人最是知道,所以将书房、吕公和自己房内的书籍过滤完毕后,他带着十几箱竹简到厅中换了吕释之。

吕释之带着人刚踏进小院,吕二嫂便迎了出来,又慌又急的说道:“禄儿房里有不少书,我也不知哪些要缴,那些个奴仆也传不明白话,你赶紧去看看。”

吕释之习惯了妻子的急性子,笑说了一句,“别慌。”而后有条不紊的先从两人的房间内翻出不少书,又去儿子房内清理书籍。

一盏茶后,吕二嫂看着清理出的五箱书简,咂舌道:“这些全都是?我给禄儿挑的全是禁·书?”

吕释之苦笑,“诸子百家,你以为呢?”

一枚竹简一般写三十个字,只一部《论语》就能装满一车。

不理会呆怔在原地的吕二嫂,吕释之招手让奴仆把书抬到前头去,自己抬脚也往正厅去,刚要迈步跨门槛,却不防被吕二嫂猛的一拉,一个趔趄差点摔倒。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