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们全村穿越啦(138)
这就是个很长的故事了。
话说开阳县玄天岭某处深山的小村子屡遭灾害,不是山洪就是塌方,等碰到去年灾荒,更是损失惨重,幸好有在外头做买卖挣了些银子的能人(王大军)回了乡,掏出银子另建新村(卫星村),这建新村的时候,可是请来大师给看过风水(王三爷爷),大师给选了块地址之后,又说了,若是能用百金霜铺路,可保日后新村平安兴旺百年。
至于啥是百金霜呢?
百草霜听说过吧?
就是锅底灰。
百金霜呢,就是炼铁剩下的废料。
用百金霜铺设村子的道路,正好补上五行中的金,中正平衡,可保百年大计。
这不,新村就派出了三个人来寻找百金霜了?
昨儿去了西边一个小村上河村,那上河村就有一座废弃的铁矿,矿石都被挖光,冶炼成了铁锭被王家运走了,但那些废料却堆成了小山。
这可不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季家三人听得一愣一愣的。
他们也算是常年跟药材打交道的,都知道百草霜,用来止血啥的,可这百金霜,是真没听说过啊!
那废矿渣他们也见过,早年跟他大姑家来往的时候,他大姑村子不远处就开的有铁矿,矿渣那东西,又脏又有毒,村民们都捏着鼻子绕道走……这还成了百金霜了?
还能补五行缺金?
当真是头回听说!
崔小强看着季家人被唬住的模样,心里还有点小骄傲。
不光你们是头回听说,我强头之光也是头回编啊?
“原来是这样!”
季父做出恍然大悟状,热心肠地表示愿意帮忙。
“这应祥县内多铁矿,早年乱的时候,但凡家里有些能耐的都敢私自采矿,融造铁器,卫皇爷建了大泰朝,那些小矿才都停了,现如今三殿下整治过了应祥县,两处大矿都是殿下派人管着,用的工人也不多,原本县里好些个在矿上干活的劳力都转去修皇子府了……不过也有能人领头,在县里建了个亨通脚行。有大宗的货物啥的,他们都能给运送。”
“我想矿渣量大,又有害,若是村民们知道几位郎君愿意把它弄走,肯定是拍手称快的。”
在季父想来,这种东西,村民们受害已久,司郎君乐意给他们弄走,那都是互惠互利的,哪里还用得着出银子买。
但麻烦的是人力要花的钱。
怎么起出来运送到开阳县,才是个大问题。
“我们父子在回春堂打杂,也搬运过药材,跟亨通脚行打过交道,司郎君不嫌弃的话,我们父子愿意跟着去说和。”
这什么地方的人,都容易欺生,司郎君他们毕竟才来没多久,有他们跟着去,就不怕亨通脚行糊弄或者是报高价了。
亨通脚行?
司娓娓眼睛一亮。
这不就是古代的快递吗?
本来她就还得考虑人工运输比较麻烦,卫星村的劳力肯定不够用,但光靠买仆人又不现实。
这种劳力外包倒是个好办法……
应祥县城里,最大的医馆便是回春堂。
这日在后院打杂的季老汉和季大郎两个,一齐来向掌柜的辞工。
“不做了?这是寻到更好的活计了?”
回春堂的掌柜也没太在意,斜着眼问了一句。
这两个杂工干活卖力,而且还懂一点药材,的确是挺好用的,不过想让他涨工钱,那是没门的。
“掌柜的也晓得,我们本是开阳县的,如今在外头也小半年,是该回去了。再不回去,房子都没人料理了……”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在外头真是一草一纸都得花钱,打这份工累得半死,工作又低,不是孩他娘在这里瞧病,谁会挣这个钱?
不过为了不得罪掌柜的,季父还是搬出了回乡的理由。
“你家媳妇病不是还没好利索?”
一下子没了两个好用的劳力,又少了个送钱的病人,实在是有些可惜。
“是啊,本想着好利索了再回,可孩子他娘时好时坏的,小门小户的,实在是拖不得了,是好是歹的,回老家去慢慢养着吧……”
治了小半年都是来回反复,而邻居的几贴膏药却一下子就让季母摆脱了痛苦。
而且司郎君也答应了,等到回乡,就会把放在家中的剩余存货都给季家。
既然如此,他们还在这里当冤大头做什么?
季父也不傻,心里的话肯定不能说出来,就垂下眼,显得十分无可奈何的样子。
“呵,功亏一篑!老余,别怪我没提醒啊,这病去如抽丝,若是半途而废,以后再想治,可就更难了啊!”
掌柜的也知道自家医馆里事,那位坐馆大夫胡大夫医术确实有两下子,可也精得很。
碰上高门大户,有权有势的,他恨不得一贴药就给人家治好了,好让他神医的名头在富贵人家里再响亮些,若是看着平常的人家,他就开一剂管用的,再加点华而不实的……看着似乎好一点了,过两天又犯了,总也断不了根,可不就成了回春堂的常客?
季大郎背过身去,就没敢扭回来,生怕自己翻的大白眼被掌柜的瞧见。
他爹说了,就咱不在这儿瞧病了,也没必要得罪他们。
毕竟他们父子俩将来说不准还要采药卖药的。
季父也在心里骂了好几句,面上还得点头哈腰,遗憾得不行,“谁说不是呢,咱们也是没法子,不回不行了。”
这也就是他们得了一笔横财,才敢在外头住了这么久,换成普通人家,早就被坑得底掉。
不过,这都小半年了,不知道那个从山崖上爬上来的家伙,走了没走?
这次他们就打算给司郎君帮忙干活,等司郎君回去的时候,就跟着一起回乡。
孩子他娘的病好得差不多了,司郎君又答应再给药膏,他们回去就能安心地买些地,再把房子好生修修,给大郎说个媳妇,过几年安稳日子……
午后才过,上河村的村民们吃过午饭,都在家里歇晌。
如今天气一天天地更热了。
大伙干活都是分两段,早起到午时一段,日头偏西到落山一段。
倒不是他们怕日头太大,在外头晒得慌,而是正午这会儿,太阳晒着那矿渣山,化出来的怪味道把村子都熏着了,若是到了一年里最热的夏日,还有人被熏晕过去的呢。
而这会儿,村头山神庙前头那口破钟,正被人用力地敲响了。
上河村多少年传下来的习惯,凡敲响钟,必是有事召集村民。
各家各户,都前后脚地来了人。
而爱看热闹的小童们,则一个没落,早早地跑到山神庙跟前扎堆。
一辆马车就停在庙门口。
“马车!”
一个小童立马就认出了这辆马车!
就是这辆车里,坐了几个外头来的有钱人,长得好看,穿得好看,他们给的糖……也特别的甜!
“就是这个马车?里头的人给的糖糖?”
“是呢!那糖可真甜啊!”
“今天还有糖吗?”
“不知道呀!”
“他们喜欢看铁渣山,一定是来看铁渣山的!”
“那我们也给带路吧?”
听说村西头牛家就是给那几个坐马车的有钱人有带了路,人家送了好些吃食呢!
带路这种活儿,他们小孩子也会呀!
“带什么路呀!刚刚我看到,那位有钱的客人跟着村长爷爷进庙里头了!”
“钟就是村长爷爷敲的!”
“为啥敲钟呀?”
“不知道啊!一会儿等爹娘他们来了就要说了吧?”
村民们陆续到了。
上河村的村长单老汉就站在山神庙大殿前的台阶上,示意村民们把门关好,把一群叽叽喳喳的娃娃们关在门外。
而台阳边上,站着几个不认识的外村人,看穿着,倒像是体面人。
就是不知道村长把大伙召集过来,要说的是啥,跟这几个外村人有没有关系?
有几个上了年岁的老人,还能记得,当年,也是在这山神庙里,王村长也是召集了全村人商议大事……说要把村子里田地卖给王家开矿。
那会儿村里有一百多户,人口近千了。
能来商议大事的,都是各户的一家之主。
那个王村长因为跟着王家发了财,上河村被挖空了以后,王村长就带着家人搬去了王家堡当管事……王村长本来就跟王家沾点亲带点故,可以说,坑了全村人,肥了他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