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现在也可以放轻松,依赖陆健行一点吧?到时候,不会有人知道他的秘密的……
夏茹又陷入了呆呆的思考,冷不丁额头上被打了一个暴栗,正是陆健行下的毒手:“叫你不要想太多,又在想什么?”
夏茹老脸一红,心想:正踏马在想你。不过不好意思说出口,只是有点讪讪的。
陆健行果然会错意,以为他还在想郭海东和早恋风波的关系,打趣道:“你想了这么半天,到底是心疼东子,还是羡慕人家吴玲玲和李天啊?”
“这有啥好羡慕的?”夏茹不解。
陆健行给他一个看呆子的眼神:“你都多大了,还不开窍呢?”
“啊?”夏茹以为自己聋了,我天,瞎子说别人瞎,可算是开眼界了。
陆健行悠悠然说道:“这你就不懂了吧,那两个人,互相喜欢,天天凑一起那个乐子,你懂不了。”
夏茹幽幽道:“你懂?”
陆健行摆了个谱儿,没说是还是不是。
但这暧昧的态度就已经让夏茹心里酸得冒泡,腹诽道:我是知道我自己跟你老大人是没有缘分的,到也不必这么直白吧。
避免失望的最好办法,就是不寄希望于任何人、任何事。期待,是所有心痛的根源,心不动,则不痛。不要轻易去依赖一个人,它会成为你的习惯,当分别来临,你失去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你精神的支柱。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学会独立行走,它会让你走得更坦然些。
陆健行没发现夏茹的异常,嘿嘿两下,说:“反正,你以后也会懂的呗。”说完就赶紧溜了,他可不能让夏茹发现他在吹牛批,那以后他这张老脸还往哪儿搁。
奶奶的,全班最高,肌肉线条最好,体育篮球第一,学习年级第二,也可算得上这个时代的能文能武了吧,长得也不拉夸,但是到现在还没有过心动对象……这,讲出来也太掉分了,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吧!
☆、第 15 章
015
很快,陆健行等到了他想要等的人。这个学校作为市重点,老师固然有利益集团,但他们不能明目张胆地对外宣传,因此这个集团也不是铜墙铁壁。作为一个老师,最基本的道德是非观,不能说人人都有,但至少每个人在作恶的同时,其实是知道谁是谁非的。容忍恶,是因为恶不能侵害到他的利益,如果说恶危机到了整个环境的平衡,那么这个恶就必须被除掉。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陆健行的脑海里闪过这句话,随之苦笑了一下。中国传统文化最是讲究语言的艺术,尤其在与人沟通方面,不仅要做到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还要在受到嘲讽或威胁时能够灌夫骂座、从容以对,运用语言的技巧反击对方。在这方面,中国文人做的特别好,比如杜甫之“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比如贯休之“稼穑艰难总不知,五帝三皇是何物”,不多浪费一字,在悠扬的格律中就将对方骂得狗血淋头!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被广泛应用于各大电视剧或者奇幻小说,大家已经屡见不鲜。实际上它的全句是“人生为己,天经地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然而很多人都认为其意就是人不为自己考虑,连老天都要诛灭他。为此还提到了道家的杨朱学说,该学说反对儒墨的为天下,而主张贵生重己,人应该为自己多考虑。孟子还曾骂其曰:“杨朱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为了让天下得利,即使让杨朱拔下一根毛而已,他都不愿意去做。不得不说,孟子的讽刺实在犀利!
但是关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出处,仍有很多争议。常说的出处《佛说十善业道经》、《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均未有查证;又去翻阅《礼记·礼运》和孟子的《尽心上》也未发现原文。类似的言论倒有,但不是原文。像《佛说十善业道经》中说“人生为己,天经地义”但没有下文;《尽心上》里这样记载“杨子主张一切为自己,如果拔下一根汗毛能够有利于天下,他都不肯做。”净心大师在对《佛说十善业道经》之24集讲解中提到:“人生为己,天经地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实为净心大师引用的“谚语”,被不少人认为《佛说十善业道经》是出处,其实不然。为什么要寻找出处?就是因为很多人的理解错误,曲解了它,以至成为了自私自利的借口,试图以微薄之力准确还原本意。
之前与一生意人散步,他冷不丁冒出一句:“都说生意人不讲信誉,人都是自私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吗!”想想他在圈中的人品极差,莫非这就是他的座右铭?“人之初,性本善”,但如果“人本来就自私的”这句话能成立,那人还能善得起来吗?巧取豪夺不叫善,损公利己不叫善。失去了善就丢掉了人的本性,自私才是毁灭人性的最大威胁。有人说:“人不自私,连老天都不放过你,不自私就是违背天意,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连古人都这样说,我们多为自己想想,难道有什么错误吗?”这是长久以来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最错误的理解。
道德经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人不为己”这四个字,如果从“名可名非常名”的角度来看就很容易理解。如果一个人没有名字,“人不为己”的“人”是指所有人,如果一个人有了名字,那只能代表唯一的个人;“己”是指人之所以成为人,要具备的人的个性,即人性和自性。人类如果不能按照老天的意愿,就是不按自然规律让人显现人性,就是违背自然规律;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会遭到上天的惩罚,这才叫“天诛地灭”。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之所以被称之为人,是因为人有人性,与动物有区别,这是天的安排,是自然的规律,所以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的本意和自私自利一点关系都没有;而是告诉你,生而为人,如果不先自己修身,就会天地不容。
很多人正确地理解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让自己成为了主宰自己,借力万物的成功者;而有些人错误地曲解了它,让自己反其道而为之,才真正地遭到了“天诛地灭”的惩罚。确切地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成语,是古人的智慧通过民谚的进化和总结才得以流传,但唯有正确理解,不望文生义,才不会有持无恐地误导自己。
想到这里,陆健行摇摇头,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在生活中,早逝的好人比比皆是,活得逍遥快活的恶人到处都有。这人世间,还有多少人在忠诚于君子之道?
中庸,这个词,也是被妖魔化了的词。陆健行想起自己闲来无事看过一本详解中庸的书,才意识到,中庸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道。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
然而中庸在现代汉语中,却是一个贬义词。根本没有体现古人所向往的“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
什么是中?
中,就是中道而行,所谓中道就是不偏,不偏就是不走极端。这是因为不能不行中道,而且也不应该不行中道。
为什么必须行中道?
天在上,地在下,人居于其中。天道、地道都是人做不到的。天生万物人做不到。地厚德载物人也做不到。在人的社会中对于危害社会的人是如何处置的呢?该杀!因为有该杀,所以人是做不到天地那样的道德,只能退而求其次:义。义就是合理的杀。因此,人是不得不走天地之间的那条道——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