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家药娘(853)

听着就是普通的小事,越绣宁好笑的摇头。

吴玉也笑着摇头:“不是什么大事。那边的孩子是国公府的,想来也是娇惯的很。”

她下意识的其实也偏向自己的孩子,就认为是别人的不对,找别人孩子的短处。

越绣宁笑着道:“天坤是不是该满年岁了,明年进国子学?”

吴玉一听皱眉摇头:“这事还在商量呢,你猜怎么回事?天坤居然想学算学!你二叔都惊呆了。”

国子监,是朝廷设立的官学,大周朝前几代皇帝都很重视,因此国子监读书的学生也是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达到六千人左右。

而官学中的一些科目设立也非常周全了。下设国子学、太学、广文馆、四门馆、律学、书学、算学。

国子学,设博士五人,正五品上。掌教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为生者。有助教五人,从六品上。掌佐博士分经教授。直讲四人,掌佐博士、助教以经术讲授。五经博士各二人,正五品上。掌以其经之学教国子。

学的是《周易》、《尚书》、《左氏春秋》、《礼记》等。

律学,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律令为颛业,兼习格式法例。书学,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石经、说文、字林为颛业,兼习余书。算学,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

按照越天坤的身份,他的姐姐是皇后,自然是理所应当进国子学的。就算是他父亲的官职不到,也绝对不敢有人多说什么。

进了国子学,学的四书五经,就如这年代所有的读书人一样,学文,考科举,走正途。

而算学是八品以下及庶人子,学的是算术。

如今这年代对于律法、算术、医学等等这些学科并不是很重视,在学术中都排在后面,虽然也是官绅子嗣,但都是官职低下的才学这些科目。

而自认为上进的,高人一等的,就相当于是文科,四书五经,论语尔雅等等这些。

越天坤不去学别人眼中的‘正经学问’,反倒是想学算术,这当然会让家人感到惊讶了。

越绣宁一听,果然就和别人想的不一样,反而还挺高兴,挑眉道:“好啊!天坤居然想学算学?是不是算术很好?必然是感兴趣的,所以才想学……哎呀,我怎么也没注意,倒是该问问,他的算学如何。”

说到这里看见吴玉一副嫌弃的眼神看着自己,越绣宁也笑了,道:“娘,您别和别人一样的想,我觉着天坤学算术没什么不好。首先,咱家也不需要多一个人去考科举了,就算是考上了出仕为官,也就那么回事。天坤想做学问,我觉着很好,这才是正途。”

“虽然国子监的一些学术是常年如此定下的,但这方面我也在琢磨,之前也做了一些调整了,朝廷重文,但也要重视其他的学术。律学、算学、医学等等这些,今后都会提高一些层次,相反要压低一些文科的东西,不能完全只凭文章 取士,或者分科取士,多设立一些科目,而不是如现在只有文举和武举。”

侃侃而谈的说了半天,就看见母亲眨巴着眼睛盯着自己,明显没听懂的样子。

越绣宁也笑了,道:“就是说,天坤选的是一条做学问的路,而不是走科举出仕为官。咱家如今的权势,多一个官少一个官也没什么区别了,如果天坤能在算术上做出成绩来,那也是前途无量的。”

吴玉便笑着摇头道:“你说的我大部分都听不懂。不过后面这话我听懂了。其实你二叔也是这样想的,虽然对天坤要进算学很吃惊,但也没有准备如何的反对,说一说劝一劝,如果一定要去就随他好了。就如你说的,咱家现在的情况,多一个官少一个官的有什么区别。”

越绣宁点头:“就是,喜欢学什么就学什么,这才是最好的。”

心里想着,倒是真要过问一下越天坤的情况了,天坤如果真肯下功夫研究算学,那么朝廷可以出一些政令,更偏重一下这些学科。

其实这正好就是越绣宁前段时间做出的一些改变的地方,她原本就是要让一些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朝廷重视,地位提高,挣得银子多,这样肯做这些职业的人就会多起来。

因为这些就是最基本的,老百姓都是很实在的,只要能挣到钱,那么不需要多做什么工作,自然有人往这方面钻研。

想要改变就应该从基础开始,官学和官塾,以后要将律学、算学、医学甚至商学等等的,都要纳入基础学科,让小孩子从小开始学习,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一说这个,吴玉就想起来了,因问道:“晟哥儿他们在宫里如何呢?回家了我询问,晟哥儿只管学说,可听着都是些先生说了什么话,一句半句的,倒是不常说那几个伴读如何,照理说孩子们一起上学玩耍,该关系好得很,经常提才是,怎么反倒提的少呢?我也怕他小孩子多心,也不敢十分的追问。私下里跟你父亲说,你父亲只说我想的太多。”

第1183章 母女闲话家常

越绣宁听了便笑道:“您还真的是想的太多了,没什么事的,在学堂就是读书的,每天进宫来就开始念书,中间也就只有两刻的时间休息玩耍,御膳房经常这时候送东西过去,吃点喝点,能玩什么啊?”

“所以,他们几个人在学堂可能还没时间玩,若是平常里不上学的时候不经常在一块儿,那么提的少也是有的。”

越绣宁说到这里笑:“晟哥儿和晋哥儿该好得很?”

吴玉就忙点头:“那是,三句不离呢。”

“这就对了。”越绣宁笑着道:“到底年纪还不大,学堂上听先生的,学堂下来了,丫鬟婆子奶娘嬷嬷的一涌就围上去了,他们小孩子之间反倒说话的少。”

“如果这样,那就没什么了。”吴玉道:“我听说天坤在学堂还和人吵架,心里怪担心的。”

越绣宁好笑:“放心,跟晟哥儿一同读书这几个都是专门选的侍读,他们在家就必然是被大人们一再叮嘱的,绝对不会和晟哥儿吵架。”

学童的事情说完了,越绣宁又问姥姥身体如何?这几天也没见姥姥进宫。

吴玉便笑着道:“你姥姥身体好得很,一直也挺忙的。前段时间你三婶的母亲不是身体不好吗,她经常去探望,那边也有年老的妇人过去探望,一群老太太常在一起闲聊,这还成了习惯了,你三婶病好了之后,老太太们商量着,隔一段时间就聚一次,年轻人搞什么诗社画社的,她们就弄个聊天社。”

越绣宁听得笑个不停:“好好,这是好事。”

接着又说了说郑元春娘家的一些事情。

郑元春娘家来了一家子打秋风的,确实极端的无赖,赖在家里头小半年了,他们反倒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叫郑家供养着,郑家若是多说两句,就撒泼打滚要死要活的。

这些事情就和越绣宁关系不大了,她也只是简单的听一听而已。

“你二婶家这些事倒是没什么,都只是寻常的,来的那打秋风的一家子虽然难缠,可好歹的也能应付,现在就担心你二婶的身体,她年岁不小了……”

吴玉说到这里因看见女儿抿着嘴笑,便道:“你不要笑。我和你二婶的情况到底不同,你二婶这可是头胎。她自己都紧张的很。”

越绣宁笑着道:“二婶紧张,您多劝劝,正好您也是个榜样,叫她看看您就不紧张了。照我说,二婶未必是真的因为怀孕才紧张的,我觉着应该是和她娘家的那些事情有关系。我是知道,若是来了那种死皮赖脸住家里头的所谓亲戚,真的是头疼的很呢,以前穆家就有一回这种事。”

吴玉听了还奇怪:“穆家?”

越绣宁点头,简单说了说,道:“我觉着叫父亲跟二叔说一声,叫二叔去二婶娘家一趟,他做女婿的出面也是应该的,把那家人打发了。不管用什么办法,横竖一次清了,以后不准再来。”

因为这种人她们以前还真的是常见到,尤其是越家也是经历了大波折的,先是家境小康的乡绅,然后落魄到了穷困的山村,然后又大富大贵。

他们如此的经历,自然是看尽了别人的嘴脸。穷的时候没什么人给好脸色,亲戚都不走动了,等富贵了,那些脸皮厚的人又找上门来,撒泼打滚耍无赖,要钱占便宜。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
3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