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试探,曰:“月英是不满儒家吗?”
黄月英醉笑:“没有不满,只是在想,若是只有儒家思想,这个世界将会怎样?重现西周或者大汉的盛世辉煌?”
诸葛亮答:“惟愿盛世重现!”
黄月英越喝越多,仿佛醉了:“可是那不够啊。最盛世之时,每个国家,仍然无数人饿死。孔明,我舍不得有人饿死……”
“若得高产之粮,便无人饿死。”诸葛亮如此回答。
黄月英借醉,把玩着诸葛亮的修长手指:“夫君啊,高产之粮不是天赐的,是经过人去发明创造的。纵然大汉复兴,有何人愿意去培育高产之粮、大量发明新兴事物呢?”
诸葛亮预感,将听到一个顶级真理:“月英认为何故?”
黄月英醉着痴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封建制生产所有制本该长命千岁,可我却不忍心千年之间无数人饿死,我想促进这个进步。”
诸葛亮隐约明白一些,细想之下又全不明白,曰:“月英能否详细解说?”
黄月英却是转了话题:“若是世间,人人吃饱、家有余粮、孩子皆能上学读书、他们便会考虑上天入地。航行于星际之间,创造出无数灿烂的文明。”
“醉言嘴语,孔明无需在意。或许,我只是想说,除了大汉,还会有更灿烂的文明出现。我们应该寻求或拥抱新事物的到来,创造新一番的成就。”
“故而,夫君纵然执念,也尽量不要太深。”以这句话结束了谈话。
诸葛亮坐在院里,凉亭灯下,思考了许久。黄月英所说之话,并非没有可取之处。可是,那不是他诸葛亮的信仰,不是他的道。
孔明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道。忠于皇叔,复兴汉室。
黄月英拒绝诸葛亮的搀扶,踉跄脚步,回了房,明早她不会送行的。
作者有话要说:这一章有点短,加更一章。
第26章 自封大帅
次日,黄月英派陆远,护送士燮、士家公子小姐回交趾郡。
附上书信一封,是给士徽的:“三年以来,黄士两家对战无数,损失颇大。归还令尊与亲属,是因为月英从不想与士家成为血仇。
士家仁义、重视文化,月英真心佩服。月英心中自有道义,不能听命于士燮老大人。吾亦知,士燮老大人愿投往江东;然而徽大人并无此意。恕我直言,江东孙权将军,容得文才武将,却容不得一地之王。
依月英之意,吾两家可合力共守交州,再无纷争。”
士家主宅,士音冷笑:“莫非大哥信了这妖女的?”
士徽拿起蜡烛,烧掉来信:“自然不信,但是至少她尊重我们。贤弟,我仿佛明白了,为何何均愿意效力于黄月英了。”
士音怒骂:“何均这个外姓贼,不帮自己人,反而对付我们,外来的女婿就是靠不住!”
士徽长长叹气:“别的不说,就说黄月英只身一人来到交州,短短三年,已经掌管交州一半了。若无外力相助,交州肯定大概是她的。”
士音瞪大眼睛,骂:“凭什么没有外力?刘璋和孙权都愿意帮助我们,这次诸葛亮本来目的,也是帮我们的。”
士徽心酸难耐,笑:“何均说得对,士家必无法自保,只能投靠于旁人。刘璋无能,日后必死;若投孙权,恐怕不容我们士家平安富贵。依黄月英所言,两家共占交州,不邀请外力。两家时战时和,若我们得胜,自然最好;若黄月英胜,也能保全阖家富贵平安。”
黄月英这边,重新洗牌郁林郡、九真郡的所有官员。原先官吏,一律开除。要想继续做官的,既要满足不纳妾的要求,也要考试过关。一时之间,调派了许多合浦郡的官员过去管理,人手再次欠缺。
合浦郡的官员,一个当做十个用。幸好黄月英说,今年财政收支盈余多,下令官吏全部涨工资,怨言才少了很多。
袁漾问:“为何要裁除原本的官员呢?如此,很难管理过来。”
何均帮助黄月英答了:“黄大人施行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新法。察举孝廉的人才,并不能施行这套新法,且很有可能会起反作用。趁现在刚接管,把旧官员全部裁除,原本的法令全部废除,虽然有一时困难,却能保障长久安定,政行令通。”
黄月英很安慰:“何大人果然通晓政事,一席话甚合我心意。军师,今年提早准备秋考,增添官府人手。”何均善于发展经济、决定战略,却不擅长于军事和战术。
又吩咐了秋耕、修路、筑墙、税务、驻兵、航海、宣传等事,黄月英才心满意足的宣布自己最后的想法。
黄月英想搬行政中心,郁林郡尚不稳定,她想把行政中心搬到郁林郡,亲自坐镇。合浦郡已经稳定如磐石,苍梧郡是黄承彦在管,出不了大问题,郁林郡面积大,事还多,正是需要她这个主公过去。
官吏们的家业基本都在合浦郡,很是反对搬行政中心。
黄月英拍脑门,又出一主意:“那就设两个行政中心,都由我主管,但是吾迁往郁林郡。汝等想要跟我过去的,就跟着过去,其余官吏就留在这里。”黄月英一锤定音。
众官员大眼瞪小眼,说给两个选择,其实他们只能跟着去。一旦离了黄月英,就脱离权力中心了。合浦郡这个行政中心,地位只会越来越低。
而且,若有两个行政中心,权力总会分散,纵然跟去郁林郡,他们的实权也会减少。
当下,就有好几个官吏说,无需设置两个行政中心,权力重叠,会生混乱。他们自愿搬去郁林郡的行政中心,其余官吏几乎都是同一选择。
黄月英内心高兴。当即吩咐,在郁林郡修建府衙,以及修建各个行政部门,三月之内务必全面完工。
长江两岸,曹操陈兵百万,孙家屯兵三万,每日各自提防。
黄月英得了喘息时间,忙令郁林等郡安排秋耕。原本一人三亩地,现在改为一人四亩地,仍然采用均田制。
待到冬月,黄家粮仓爆满,行政中心也正式搬迁郁林郡。
车马离开合浦郡时,街头万民拜倒,都来送别黄月英。感念黄大人三年来活命之恩、安家之恩。黄月英心头感动,与百姓执手而别,又命赠百姓鱼干腊肉、蔬菜瓜果,见者有份。
郁林郡中,本有多人不服黄月英。然冬收之后,欣然拜服,加之黄月英搬迁行政中心,郁林郡中获利颇丰,百姓官员皆喜。
迁到之日,百姓夹道欢迎。月英不坐轿子,仅乘一马,前呼后拥,与郁林郡百姓打着招呼,承诺会带他们过上幸福生活。
搬迁多事,不做多言。
隆冬腊月,长江之畔,东风正与周郎便,火烧赤壁,樯橹灰飞烟灭,江东五万军屠尽曹操百万大。江东周郎名声响彻寰宇,成为兵家史书浓厚一笔,终成千古名将。
王兰密报,孙曹刘三家正在苦争南郡,日夜用兵,厮杀不绝。
江东诸将皆忙于荆州、南郡之事,黄月英得了和平发展的机会。吩咐工厂,大量加工橡胶轮胎,不仅用于自行车、也用于马车牛车。
郁林郡中的普遍教育,也迅速提上了日程,从士莲处购置了许多书本。
不得不提,现在黄月英治下的学堂,多了一门课,政史课。三分之一说夏朝到东汉末年;三分之一说东汉末年到现在;三分之一说黄月英在交州的发展过程。
黄月英不爱废话,喜欢直接数据做论点。课本上,能用数据的地方,尽量用上。政史课,详细记载了从大柳树村到现在的重要事件,发展过程,发展成就。时常还与曹孙刘三家对比一下。
徐逍、郑软儿、袁漾、章明、何均等人,都成了教科书上的大功臣。
徐逍笑言:“主公这是亲自给我们列传啊!”
黄月英哈哈大笑:“汝等为我黄月英、为几郡百姓立下汗马功劳,着书列传,岂敢没有你们名字?”
袁漾有一问题:“如今我们掌得四郡,再称太守大人怕是不适合……”这样就会哟四个太守,其他三人岂敢和黄月英同起同坐?
黄月英仔细思量,道:“是也,不仅官位排序,就是部门职责,都因为势力范围扩大了,也有了混乱。”
何均问:“大人有意改革官制?”
黄月英:“这已经成了必行之事。我早有计划,决定开两省十部制加一个枢密院。尚书省、中书省;户部、吏部、兵部、刑部、礼部、工部、教育部、医疗部、天文部、宣传部。两省长官称作长史,十部长官称作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