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语录 知识是第一力量(5)

康熙:胤禛,你这种想法是不对的。须知要取得好成绩,要以拙胜巧,必须脚踏实地、点滴积累,一步一个脚印,不然结果会狠狠的教训你。基础必须打牢,该走的路一步也省不得,需艰苦卓绝,百炼成钢。你若偷懒取巧,欺骗的只会是你自己。有些人懒惰、安逸、享乐、随性、马虎大意,有些人计划、勤奋、认真、图强、善思、艰苦奋斗,不同的品性不同的人生结局,毫无疑问第二类人能富贵,而第一类人会贫贱,其实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亦是如此。国家民族也是有品性的,不同的国家民族品性决定了不同国家民族的命运。强国有强国的民族品性,即使因为时运不济导致的暂时落后,它也能在后来抓住一机遇迅速崛起。但我们也要知道,一个国家民族的品性是能够被刻意塑造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弱国图强必须以改变民族品性为重要抓手。

第 6 章

胤禛:这个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不同身份对应着相应的服饰打扮、言行习惯、生活方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妻妻,社会秩序井然。这样就是是最理想的社会状态吗?

康熙:这个需要辩证的看待,一方面规矩秩序对人人都有利,它调和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理了各种矛盾,使人们的行为有所遵循,避免了动乱不安定因素,有利于民众的生活和生产顺利进行。所以君王要有君王的样子,臣属要有臣属的样子,长辈要有长辈的样子,晚辈要有晚辈的样子,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另一方面这种秩序也压抑了人的天性,不利于人进行开拓、创造、超越的活动,进而阻滞了整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步伐。所以要正确看待这个问题,还是我前面的观点,凡事要把握好合适的度。社会既要安定、秩序,但也需要超越、开拓,只有把握好两者合适的度,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国家向前发展。当然这个度不是死的,不是人为规定的,

而是通过试验得出来的,且必须因时因势适时调整。

胤禛:今天我看到一本书,上面对唐太宗做了评论。书上说唐太宗之所以能开创大唐盛世是因为他志向高远,广开言路,广纳谏言,礼贤下士,从不任性妄为,所以群贤毕至辅助他开创了盛世。

康熙:书上说的没错,任何人的思虑都有局限性,所以要善于听取别人好的建议。历代雄主无一不是志向高远之人,他们能礼贤下士,能为各种人才提供施展抱负的舞台,他成就了这些人才,同时这些人才也成就了他。但我还是坚信国家治理不能完全依靠某些贤明的君主,一旦遇上昏庸之人为君,那么国家由盛转衰是很快的。所以国家治理必须依靠先进的制度,真正做到依法治国,必须有一个持久刚性的制度做为支撑,杜绝随意性;在这样的法治国家里,君王秉持公心坚守法度即可,国家就能自行良性运转,人人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假以时日,国势必定昌隆。

胤禛:皇阿玛真是高瞻远瞩啊,儿臣受教了。

康熙:胤禛,认知第一,你还有很长的学习之路要走。路途虽然遥远但不要倦怠,学习的规律不是走直线,而是像滚雪球,各类学说各类知识都学,大量的学,持续的学,最终会产生奇妙的效果。你会发现越到后面你学东西的速度越快,理解会更深刻。持续不懈的积累,量的积累必然导致质的变化,不断阅读不断练习准没错。

胤禛:沧海桑田,时代条件一直在变化,我们的统治策略难道要一直沿用老祖宗的规矩吗?或者只是在这些老规矩框架内做些修修补补,难道就不能换一种治理方式?

康熙:当然不是,治理国家不能墨守成规,要与时俱进,善于把握社会发展趋势而因势利导,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对统治策略适时调整。贤明君王的思维一定不是死板的而是灵活的,是具备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这样他才能在处理新问题时游刃有余。

第 7 章

胤禛:人一旦没有了目标就会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连往何处使劲的方向都不知道就谈不上做成事业了。

康熙:其实人存在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个人去实现其在不同时间段树立的各种大小不一的目标,没有目标的人生是浑浑噩噩、百无聊奈的。目标志向是成就事业首先要确定的问题,而且必须通过深思熟虑后予以明确,有了目标人生就有了希望,就有了前进的动力。有的人为了钱财而努力奋斗,有的人为了权力荣誉,有的人为了永恒的活着,有的人则是为了探索未知世界,千奇百怪,各不相同。但不管怎样有目标是好的,就怕人生没了目标,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兴趣,一旦如此他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就会消亡。所以要不断给自己定目标,对于那些大目标需要有智慧、恒心、毅力去实现它。时刻要明确我要干什么事?我到哪里筹集资源,筹集多少?为了干成这件事我要招揽什么样的人才?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