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嬷近来身子可好?”
“今晨瞧见三娘打豆腐坊路过,闲了让她找我去玩。”
妇人们瞧着她熟稔的模样,这才反应过来,惊奇道:“你是林家大丫?”
林悠然微笑点头。
众人纷纷感叹——
“几年不见竟长成这般标致模样!”
“这要是在路上走个对脸儿,都不敢认了!”
“可不是么,乍一看还以为是哪个富贵人家的小娘子呢!”
林悠然挑了个水浅的地方,把木盆放下,熟稔地应道:“再怎么着,也还是咱南山村的人。”
众人哈哈一笑,顿时同她拉近了距离。
林悠然一边洗衣服一边不厌其烦地回答着妇人们的问话,这般柔和的性子再次迎来一波夸赞。
有人见林悠然洗衣服的动作明显生疏,还主动凑过来帮忙。这般淳朴热情的乡野气息让林悠然好感倍增。
突然,对岸传来一阵马蹄声。
林悠然循声看去,只见十余匹骏马涉水而来,强健的马蹄击打水面,溅起阵阵水花。
为首的那匹通身雪白,宽额高首,浓密的鬃毛随风翻飞,四蹄扬起,仿佛一座山倾倒过来。
林悠然心惊胆战,慌忙躲避,没想到脚下一滑,眼瞅着就要跌进溪水里。
电光石火间,马上郎君甩过来一根乌金长鞭,柔长鞭梢堪堪圈住她细软的腰肢。
林悠然下意识抓住握鞭之人的手。
是一只温暖的手,五指修长,骨节分明。
林悠然恍惚间以为,马上的郎君就是把自己从冰河中救出来的恩人。
她期待地抬起头,对上一张英挺的面孔。最吸引人的当属那双清冷的凤眸,浓黑深邃,仿佛饱含着北地边关的冰河残雪,清凌凌地扫过来,叫人心头一凛。
郎君歪着头,目光扫过林悠然精致的眉眼,落在被她抓住的手上。
林悠然站稳身形,连忙放开。
郎君似是笑了一下,又像是旁人的错觉,那清冷的眉峰和紧抿的唇角怎么也不像爱笑的模样。
从救人到对视不过短短一瞬,郎君随即收鞭驭马,一阵风似的从林悠然跟前掠过。
身后,十余匹骏马紧随而至,踏过清溪,奔向对面的银杏林。
妇人们一窝蜂地围上来,关心林悠然的安危。
林悠然强笑着说了几句客套话,实际心神还停留在方才的郎君身上。
救命恩人什么的,绝对是认错了。方才那人明明比河中的浮冰还要冻人。
第3章 赵惟谨
这一天,南山村传出一个大消息——银杏林后面的大宅子住人了!
左邻右舍奔走相告,这个说,银杏林大宅里住的是位大将军,打仗立了功到南山村安享荣华富贵;那个说是位宗亲,跟皇城里的官家称兄道弟的!
林悠然回家晾衣服的功夫,就瞧见几十辆载货的马车排着队渡过清水溪,进到银杏林的大宅子。车上有一摞摞箱笼,有麻袋装的粮食,甚至还有几样精美大气的家具!
赶车的皆是清一色的年轻儿郎,个个精神抖擞、身手敏捷,瞧着像是行伍出身。
惯爱看热闹的村民只敢远远地瞧着,没胆量当着人家的面议论纷纷。
林悠然都忍不住好奇,这么大排场,莫非真是个皇亲国戚?
临近午时,许氏和二丫还没回来。
林悠然一边整理草棚,一边思考着赚钱的门路。
南山村一面靠山,三面环水,良田不多,交通不便,还真不是一个适合发家致富的地方。要想在短期内赚到修屋顶的钱,只能从吃食入手。
刚好,林悠然整理橱柜的时候,发现了许氏前一天泡上的红小豆,还有磨好的黄米面,突然想到一样“网红食品”——东北粘豆包!
许多人在网上模仿东北粘豆包的做法,用的却是糯米面,为了达到“黄灿灿”的视觉效果还特意掺一些玉米面。实际上,真正的东北粘豆包是用黍面做的,也就是常说的大黄米。
林悠然说干就干,当即舀了瓢黄米面放到和面的大陶盆里,先浇了些热水,用筷子搅成絮状,这样面团更为柔软香糯,再掺上促进发酵的面引子,然后加冷水,揉搓成团。
根据个人口味,最终成型的面团可以软一些,也可以硬一些。林悠然偏向硬面,这样蒸出来的粘豆包不会塌陷,变成“粘豆片”。
面团和好了就用细麻布盖上,放到温暖的地方醒一醒。今日天气好,林悠然直接把面盆放到了日头能照到的地方,若赶上冷时候,就得点火在锅台温着了。
醒面的功夫,正好把红小豆做成豆泥。
红小豆就是赤豆,需要提前一天泡发,再用大火煮上至少半个小时,直到可以用筷子戳烂的程度就能控水出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