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第一女讲师(171)
十二月初一,雪落得太大,外面堆着足有半人高。
富知州匆匆上衙,若不是衙里来了件事,指不定他现在还游离在酒楼里,吃着酒听着曲儿,好不自在。
原来是下面一个小县因着连日落雪,闹了小饥荒。
县官拿粮还要向上报,一层层报到衙里,才能批下来一波粮。偏偏饥荒开始闹起来的那几日,正是知州定下的放假日。
县里的小官也不敢惊扰知州老爷,便凑着几个村的粮食,等着知州上衙再报上去。
富知州揉着酒足饭饱的小腹坐到案桌旁,刚从放纵中走出来,便接了个雷。
饥荒可不是小事,处理不好还会闹到京都去。富知州一把年纪,也不想在享天伦之乐的年岁里惹了大事,便赶忙召集衙里的官开着会,叫人赶紧把粮批下去。
“这才歇了几日,就有事生了出来。正是赶巧,平日里兢兢业业坐在衙里半天,也不见传来个要紧事。这一歇,公服差点就没了。”会上,知州感叹道。
“君实,你来安排这次的事。两日之内,一定要把粮给送过去。这粮粟可多却万不能少,定要叫百姓都安好。”
司马光听了知州这话,微微颔首。
衙里谁不知,富知州极为信赖判官,除了军权,几乎把大小事权都推给了判官。
不过这位小判官确实有能力,做事踏实,效率又高,时不时还会给这帮同僚分红。同僚得了好处,自然捧着他。
不过,还是有位推官提了个点子。
“求乐巷里出了位女讲师,近日来一直在帮衬着衙里压着民间那些不好的风声。这本事愈传愈神,在这片可是被人称作女菩萨。不过这次下县,也请这位讲师一同前去,帮衬着安抚民心。回来时,衙里再给些好处,两方都落好。”
富知州倒是对这些玄乎事不感兴趣,不过既然推官提出了,倒也是个应急的法子。思来想去,还是觉着要问问司马光的意见。
“君实,你觉着这法子如何?可行么?”富知州看向一旁的司马光,话说出口,却见人皱着眉头,不满之意直接溢了出去。
司马光自然不愿叫张儒秀做这些抛头露面的事,要紧时候,不想着派些官员前去镇抚,反倒是倚靠一位小娘子做事。
若是做好还可,若是去县里掏心掏力还遭人谩骂一顿,岂不是受了天大的委屈?
司马光听罢推官的一番话,气愤地几乎都不愿开口同人辩驳。不过冷静下来后,还是一条一条地给人分析着:“县里也有不少助教,若单论成本,不如请那些助教来。何况那个起事的县里,巫卜之风本就盛行,当地早已形成了一股风气,自然会更信赖当地的助教。”
“一桩生意,讲求的是你情我愿。如今还不知那位女讲师的意愿,怎能如此武断地认为人就愿意帮衙府的忙呢?”
司马光一番番话说下来,带着平时不常有的锋芒,叫一整屋的官都瞪着眼不知说些什么。
而那位提点子的推官,被判官这么一说,也颇为难堪,赶紧圆着场,说着那话有失偏颇,思虑不周。
知州见屋里气氛紧张起来,也赶忙说着好话。
“这事全权交给判官去做,全都听他的意见就好,莫要再想些什么歪点子。”
富知州这么一说,司马光才缓了过来,心里盘算着规划。
他以为这话一出来,张儒秀便可不用冒着风险下县去。谁知回衙里才知,原来她走的步子比自己更快。
张儒秀这方,闹饥荒的消息也传到了她这里。
依她的本事,去了也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
只是晴末报来这消息时,还带着说出来另一件事。
闹饥荒的县里,恰巧来了位世家的贵娘子。
本是来县里肆意游玩,谁知被饥荒拦在了此处。
小娘子明艳骄矜,觉着自己受了亏待,便蓄事闹了一番。
这本是件不相关的小事,只是张儒秀随口问了句小娘子姓甚名谁,才在她心里成了大事。
“貌似是位吴娘子?听人说,还同汴京里某位王官人有着婚约呢!”
张儒秀听了这话,才定了要去下县的心思。
她有种预感,那位官人与娘子,正是王安石与吴夫人。
作者有话说:
放下了对四字标题的执念。
第77章 初见
“你想要下县?”司马光几乎是颤着声问出了这句话。
张儒秀并不觉着这是件大事, 方才说话的语气也同平常无异。只是如今见司马光如此慌忙,便存着疑惑。
“当然是想给衙里出一份力啊。”张儒秀扯着司马光的手,随意摆了下。她心情正好, 尾音上翘, 听起来似是在娇嗔一般。
只是哪怕她露出了平时不常有的柔软,司马光还是铁了心,不想叫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