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情夫是首辅(163)
作者有话要说:
明天估计只有一章哈。
鞠躬致谢。
比心比心
第67章
刘元基将雍王的牌位移至京郊的事情, 顷刻之间被传沸沸扬扬。
京中百姓们对此事展开了激烈讨论,大多数者推己及身,对刘元基的作为愤恨不已, 仅有小部分百姓, 认为他如今身居皇位, 想要认回生父也无可厚非。
许多梨园戏子, 为了不错过这波热闹,甚至编排了多出折子戏,在各大茶园、酒馆、烟花柳巷循环演出,咿咿呀呀唱得极其热闹。这戏排得隐晦, 台上的小生演的是个原本生活困顿穷小子,碰巧遇到慧眼识珠的养父,在养父的悉心教养下, 飞黄腾达家财万贯,谁知他不仅不感恩,后将养父一家吃干抹净, 不仅未给年迈的养父养老,还将其赶了出去,直到养父惨死街边……是个东郭先生被蛇咬的凄惨故事。
有好几句戏词, 就差直接点名,此人乃端坐在皇位上的刘元基了。
这些混迹梨园行当之人,胆子大的很,首富周沛胥如今尚且权柄在握,他们都敢调侃他豢养外室一事,那刘元基这个毫无实权, 犹如摆件的皇帝,唾骂讽刺起来更是丝毫不留情面。
经这些折子戏被人们口口相传, 很快连边陲小镇的人,都耳闻了刘元基是个忘恩负义的皇帝。
一时间民怨沸腾,甚至有些守旧循礼、将宗族社稷看得比性命还重之人,不约而同集结起来,想要上京劝阻此事。
此事已经酝酿了两月有余,不仅民怨未消,反而有愈演愈烈的之态。
按理说,已经引起如此公愤,刘元基眼下最好的选择,便是顺应民意,将雍王牌位从京郊的鸡鸣寺中移出来,再命人送回雍州去。
刘元基再清楚不过外面是如何说他的,哪些骂声落在了那一封封的奏章之上,透过夯实的宫墙,落在了他的太和宫。太和宫中的茶盏每日都被摔碎无数次,偌大的殿中总是回荡着暴跳如雷的吼叫声……可即便如此,他在此事上也不肯退步半寸,硬是在这两个月间,扛住了大臣们的轮番弹劾,顶住了百姓的怨声载道……
他不仅听不进谏言,甚至在一日的早朝上,颁布了一道诏令:
雍王劳苦功高,配享太庙,所以不仅不会将雍王的牌位挪回雍州,甚至还要将它搬进太庙,享后代世世代代香火。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诏令将朝中臣子们的不满推到了极点,以周沛胥为首的文臣们,当下就纷纷表态绝不会认可此封诏令,礼部官员也跳出来,说绝不会按此诏令行事。
刘元基这些时日以来,脑子已经被各种各样的骂声骂麻了,他的态度,已经由最初同朝臣在金銮殿在激烈对峙,变为了清心静气,避而远之。
自从颁布这封诏令之后,他便再也未上过朝,命太监总管传话道,“雍王牌位什么时候入太庙,朕便什么时候上早朝。”
虽说朝堂上若无刘元基指手画脚,朝臣们处理起政事来会更顺畅些,可皇位代表的是么?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人,它更是百姓千百年拥立的象征,不可或缺的铁面权威,是海清河晏的具体表现!
皇帝可以窝囊,可以庸碌,但不能消极懈怠,更不能缺席至关重要的朝会!
刘元基一日不上朝,百姓们便一日惶惶睡不着觉,朝臣更是惴惴不安。
此歇朝期间,土匪横行,海盗频出,晏朝上下不得安宁。
时间转瞬即逝,如今已是歇朝的第七日。
刘元基可以躲在太和殿中不出来,可朝臣们却不能安歇一日,还需每日清晨卯时按时当值,朝臣们往往在周沛胥的主持之下议事完毕之后,还需一直站着,等到下早朝的时辰才能离去。
可随着歇朝时间越来越久,他们心中的气便越积累越多。
这算个什么事儿?!刘元基原不过是个忘恩典祖、行事不计后果的废物,将朝堂搅得乌烟瘴气,可偏偏所有人都拿这个废物没有办法?!
殿中站了满屋子朝臣,周沛胥照例站在了右侧首位,身上还是身灰色常服,在花花绿绿的朝服中极其惹眼,背脊挺直地站着,垂首闭目,脸上瞧不出任何神情。
沈流哲也站在其中。也是极其惹眼,旁的大臣就算腿脚站得发麻了,也都一动都不敢动,唯有他不耐地伸伸胳膊踢踢腿,偏还没有人敢置喙半句。
这样的朝有什么劳什字上的?若不是沈浓绮面提耳命地监督他,他早就在刘元基歇朝的第一日就不来了!偏偏他答应了阿姐不能放纵,只得耐着性子站下去。
此时殿中传来一声怒喝。
“莫非我们就这么一直等下去么?!晏朝六年,元祖帝决意要将宠妃的牌位放入太庙之中,也是文武百官痛哭劝阻,元祖帝最终才放下此执念,眼前之事与晏朝六年又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