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女膳祖(重生)+番外(178)
大难临头,只顾各自奔逃,举国怨怼,又有哪个真能落得干净?
不过他已经是土埋到脖子边,管他们是死是活。
只可惜了启年这孩子...
枯爪似的手掌在床褥间摸索许久,终于探到一硬件册子,他却已无力拽出,“启年,将东西取出来。”
杨启年乖乖拿出,见这本墨蓝册子只是普通样式,寻常书本,其上却连一个封字都没有。
翻开,却看上面一张一菜式,正是叔父这些年的得意之作。
杨修年从喉间挤出一个呵呵,也不知是嘲笑还是得意,“他们将我这里搬了干净,以为搜罗全乎、却不知我毕生心血都在这里。”
他努力挺直上身,指着青年道:“你跪下。”
杨启年知道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却未做犹豫,直挺挺地跪下,磕了三个响头。
杨修年:“我毕生心血只得这一个菜谱,别的旁支是死是活,你莫要多揽。只记得,保住我杨家这一支和传扬我蜀中菜的重任就在你肩上了。明白了嘛?”
几句话,却重如泰山。杨启年深知叔父心志,连声答应。
交代了此事,杨修年终于力竭,老眼一闭,昏了过去。
此处哪里还是人住的地方?
他雇人将叔父以及这一支还留着的人带到早些年自己买下的院中,请医者贴心看护。
于一个暖阳天,曾于千秋宫掌勺、蜀中一代名厨‘杨大家’溘然长逝。
料理好叔父的后事,杨启年前去崔府。
一别世事两载,当年他为了族人奔波颠沛离开蜀中。再回到渝州,已是孑然一身。
入府时,正好遇上韦家二郎君出来,两两相遇,他险些没认出这个脸圆地连眼睛都要挤没了的郎君。
还是韦二看他眼熟,回忆几息,眼神一亮,原地蹦地老高,“呀,你不是那谁嘛?那..那..那...那个求娶过赵玲珑,想入赘的那谁嘛?”
到底还是没说出自己的名字。
比起入赘什么的,对这位韦二他可是永生难忘。
毕竟也不是谁都会有被人摔在背上,然后吐了一脖子的经历。
他客气地笑了笑,随意应和几句,跟着管家进府。
身后还传来韦二‘那谁谁,是谁谁谁呀’的声音。
管家还是原来的管家,只是看着也老了不少,不过依旧慈爱和善,“韦郎君是少年性子,说的话,若是有失礼处,您可别放在心上。”
杨启年:“不会。”
到了地方,管家同守亭子的侍从传话。
不一会儿一个眼熟的婢子从里边快步出来,见到杨启年,‘呀’一下,“杨郎君,可是好些年不见你了。”
未走前,他是赵玲珑的入门大弟子,又在赵家总揽事务,同杏仁等走动频繁,自然也亲近。
直到这时,才生出一点归乡的感觉,杨启年露出笑容,同她说话。
进到亭中,就见有妇人拉着一个没有小腿高的孩童说话,哄着小娃娃多走几步路。
他近跟前,恭敬地跪地请礼,“师父在上,徒儿远行归来不曾及时叩拜。今次来给您老人家请罪了。”
赵玲珑没好气地抬头,示意婆子将儿子抱走,“什么老人家,我是七老还是八十了?快起来吧。”
杨启年憨憨一笑,起身拍拍,“家里有事耽搁了,您大人有大量,别不要我了。”
这话真假参半。
杨家的事情,大家都知道。
你说安禄山叛变就叛变,非要将锅甩在杨国忠头上,当然杨国忠肯定不是什么好东西。
有这么一个由头,杨家的日子可想而知。
一个大族,起来地快,要倒的时候也不慢。
“听闻你叔父过身,你将他那一房的人都接出来养着了?”
杨启年不由挠挠头,“我有什么本事养得起那半百人。不过是给了居身处罢了。”
他又道:“还要感谢崔二爷那日前来祭拜,这才镇住场子,很多势利小人才不敢闹事。”
赵玲珑看他如今还是青年年纪,眼神却像是沉了世的老井,泛不出一点朝气,心里又怜又气。
上一世的自己大抵也是如此。
报了仇后、将赵家菜创出名堂后,也不知自己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一时陷入空茫。
所以见他这番模样,心里是愿意伸手拉一把的。
更何况,他还三拜祠堂,入了赵家弟子谱。
“他去便是我去,杨大家在世时候,同我也是有些交情的,理该送一送。”
沿着湖边慢行,二人说起他这一路的见闻,如此半个时辰后,杨启年也不好耽搁,请辞。
赵玲珑点头允了,又说,“自你走了,食学馆已经是别人在管,我不好随意更换。但近一年赵家要做宿头邸店,正缺一个管事的,你可要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