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闲科举(女穿男)(264)
说话还需要仰头。
这么一瞧,猛然间就发现,她初次见宁少源时就是这样。
两人是在灯会上见面的。
饶是彼此知道了身份,依旧尴尬、紧张,一颗心无处安放。
那时候宁少源才十六岁,比宁桃大一些,但是她不得不承认,如今的宁桃与她记忆中的宁少源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她家老太太常说,宁林长得像他大舅舅。
宁棋更像王氏一些。
宁香与宁桃像父亲,她先前没仔细瞧过,甚至下意识的感觉,宁桃像极了他去世的祖父。
可现在——
宁桃见他娘走神了,而自己弯着脖子让她扣扣子,后脖颈有点酸,小声道:“娘,我自己来吧。”
王氏敛了敛神道:“我劝不动你,你既然要去就注意些,别把功课落下了。”
宁桃点头。
他是明年非过乡试不可。
宁桃原先答应教小皇孙数术这事,因为要离开,只得亲自登门道歉了。
史青凝知道他要去江东,一时都没回过味来。
史青岚道:“放心吧,我回来与他说,他肯定能理解的。”
宁桃跟她道了谢,中午回家和家人一起用了一顿饭,这便踏上了去江东的船。
秦先生趁着在船上这几日,拉着宁桃一个劲的研究他那个小推车、什么小吊车。
甚至还试着,把宁桃当工具人给吊了起来,试试承重量。
宁桃:“……”
早知道就不跟你来了。
宁桃没见过这年头的建筑工具,印象里看电视剧时,大部分都是人力。
如今,跟着秦先生学了几日,到了下船时,也算是知道了个大概,这年头已经很多黑科技了,就像把大石头吊上去的时候,用的就是类似乎井轱辘差不多的东西。
只不过承重力不太好,需要人力帮忙,这次秦先生做的就是改造这方面的,还有运输用的小推车,以便更好的运送更大、更重的材料。
但是,这年头的实际操作比他想象中的先进多了。
宁桃以前坐船时路过江东。
知道这边的江面,算是最窄的一段,不足400米。
光听数字可能没什么概念,这么一路顺流而下,再经过秦先生一路指点,也算是摸清了江面的数据。
饶是如此,站在滚滚的江水旁边,再眺望对望,总有种头晕目眩的感觉。
秦先生道:“要是运气好,咱们在这边两个月就能回去。”
运气不好……
第86章
运气不好, 就多待段时间。
左右是这边天气暖和,你冻不着。
且靠江边,还能随时捞个鱼、虾补补蛋白质。
宁桃实在无力吐槽秦先生, 跟着他先到秦家和工部众人住的地方与众人见个面。
再仔细瞧了下他们的工程计划。
禁不住暗暗咋舌,整个工程预算用十年来完成。
人工和用料更不计其数。
其中的各种款项,除了朝廷发放的,还有民间捐赠的。
见他瞧得仔细,秦先生苦笑道:“你知道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桥一直建不起来吗?”
当年秦老爷子刚到工部时, 就拟了折子上去。
很可惜, 被驳了回来。
如果能把桥建好,两省之间可就省了不少事了。
直到前几年找到了凉王宝藏, 这件事才被重新提起。
可惜那时候老爷子要告老还乡了。
不过这事当时就被定了下来,老爷子这些年来, 一直没放弃建江东大桥的心愿,所以私下里, 一有时间就在画图、建模, 甚至有好几次回乡, 都到此地仔细观察。
宁桃听得热血沸腾、肃然起敬。
这是一个老人一辈子的心愿。
甚至可以说,这是汝江两岸几百年、上千年来的心愿。
一激动, 他就想捐钱。
可一看那一长串的数字,最后默默把这话给咽了回来。
宁桃他们来的时候, 已经开始动工了。
据说工匠很大一部分是从本地征调过来的民工,少部分是与工部人员一起到的,都是些先前建过各项工程的大佬。
秦先生把他叫过来,主要是和自己一起做他的小推车, 同时计算一些承重力的问题。
宁桃这段时间, 通过秦老爷子那本记事, 再加上前世记忆里的东西,慢慢有了自己的想法,计算起来和设计方面比刚开始只能坐在旁看还两眼一摸黑的情况好多了。
所以,这次除了跟秦先生一起之外,还会跟着老爷子在外头看大家怎么工作。
桥不算太长。
且选的段位水流也不算太急,老爷子的桥设计图稿,是将桥桩架在汝江两边的山谷之上的,为了不影响下面行船,桥桩又抬高了一些,这么一来两边的山谷就需要修建两条又长又缓的坡度,以便将来人与车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