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绪近来和他们走得近,四公子也时不时会陪宴姐儿回岳家,在燕子胡同说事,不会招眼。
敲定了这事,温子甫定了定心。
若朝廷要查蜀地官员问题,那江绪将来不管是留京、还是回去,都比现在的状况好很多。
到了定好的那日,霍以骁在温家见到了江绪。
江绪起身,恭谨行礼。
他原本以为,今儿温辞请他,是定安侯府有什么话要说,等来了才知道,其实是四公子想问蜀地状况,这让他颇为忐忑。
霍以骁问了,江绪便一五一十地答。
“十八年前的大水,对武隆的影响很大,”霍以骁道,“我查过朝廷的赈灾文书,当时拨了银子下去。”
“我当时年幼,对朝廷赈灾的印象很浅了,”江绪道,“我只看到,这么多年过去,武隆依旧没有从灾难中恢复过来。
这几年,大灾没有,小灾不断。
温兄当日在宝安苑里曾说过,河道多,水患无法全然避免,但作为官员,本该设法应对,思考如何与水打交道,减少危害,可涪州并没有做到。
当地乡绅、先生们也想方设法给衙门提议,却没有一点儿好的结果……”
那些糟糕的事情,江绪都看在了眼里。
可他出不了力,他只能竭尽全力念书,想着有朝一日得了功名,谋得官职,回去改变那样的局面。
哪怕只能改变一丁点,起码,得出力。
正说着话,温子甫回来了,与他一道来的,还有李三揭。
李大人坐下来听了一会儿,叹道:“想法是很好,但是,不容易。
京城有京城的好处,哪怕是初入官场,一切都还有规矩,地方上面,新人极难,你当个小喽啰,想指点江山,上峰可不一定听你的,尤其是,你还想去找上峰的麻烦。
你想能做出一番成绩来,需得蛰伏,得慢慢熬,熬到你说话声音比他们大了,才能压住他们。”
江绪点头:“您说得对。”
“这些道理,你也清楚,我就不多说了,”李三揭笑了起来,“你既关心水利,我老李在这事儿上还有些心得,我们今儿就说说这个。”
第617章 臭小子
这一讲,讲到了快三更。
李三揭那么多年积攒下来的经验,当日落在文章上的,总归是极少数的案例,以及一部分总结,真的敞开来说,能分享的内容更多。
不止是江绪,霍以骁、戴天帧和温辞都认真听着,收获颇丰。
实在是时间太晚了,后院里,曹氏让胡嬷嬷来催促了一声。
不说几个晚辈,温子甫和李三揭,明儿都是要上衙门的。
饶是意犹未尽,这厢也只能散席了。
江绪与李三揭行了礼:“听李大人这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李三揭摸了摸胡子。
他知道定安侯府有心招婿,对这位在宝安苑里一个问题,就让自己声名鹊起的后生也颇为欣赏,便坦坦荡荡受了这份礼。
“状元郎,”李三揭笑着道,“你要真能把我一肚子货给搬空了,别说十年了,得读三十年书。”
江绪听了,也忍不住笑了笑。
的确如此。
李三揭知晓的可不仅仅是水利,他曾当了这么多年临安知府,对农业、商贸、城防等等,地方上所有的一切,都有一番见解。
“希望还有机会听李大人教诲。”江绪道。
李三揭乐呵呵地:“你要是来工部做事,每天都能听我唠唠叨叨。”
这话,是在劝江绪留京。
江绪知道,只是他还没有拿定主意,便不能随意应承。
他恭谨又慎重,语气里没有一丝一毫的敷衍:“学生一定好好考虑。”
李三揭颔首。
过犹不及,他这么劝,也差不多了。
温子甫送李三揭出去,江绪亦准备返回住处。
其实,刚刚听了李大人传授,他们几个听讲的人,脑海里全是各种想法,迫切地想要探讨一番。
可江绪必须得回去了。
虽然燕子胡同不缺那点儿地方,但是,之后还要议亲,他借宿在此,不太妥当。
霍以骁与江绪一块走。
京城的深夜,已经静了下来。
江绪斟酌着用词,轻声与霍以骁道:“听李大人讲解,我先前知道的确实太少了。”
倒不是因为他天真,也不是迷信书本,全然纸上谈兵,而是,他们这些学生,很难真正去接触衙门里的公务。
这也造成了,很多考生,会背经义,能写策论,真的到了衙门里,要做好手里的事情,需得有老大人们指引、教导。
就好比“水利”,单看是水,但真正落实到地方上,它还得结合土、结合民。
地方政务,士农工商,没有哪一项是独立的,都需要并在一起分析、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