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运气使然,香居书院杜老先生的策论,第三轮击鼓,花球到了温辞手里。
瞬间,无数的视线聚集到了温辞的身上。
霍以暄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答。”
这题不算简单,但年节里,他们在说一道题时,曾发散地讨论过一些,当时的观点提炼出来,用来作答,很是合适。
他知道温辞今日会被特别照顾,尤其是自由出题时,一道道题会飞过来,那么,现在这么一相对熟悉的题目,用来给温辞热场,刚刚好。
温辞走到台上。
与山长们行礼,与高台上其他的先生们行礼,再与台下的书生们行礼。
吴公公摸了摸假胡子,暗暗颔首。
到底是侯府公子,这一举一动,仪态大方、得体,看着就是那么一回事。
等温辞一开口,吴公公又觉惊喜。
咬字清晰,虽是旧都人士,却没有旧都口音,官话说得很标准。
声音清亮,哪怕是高台之上,也能听得一清二楚。
而且,成竹在胸。
台上口述,与纸上写策论文章,还是有些不同的。
朝廷考策论,一考就是三天,给与考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起草、润色,最后拿出来一遍成品。
上台讲,时间很短,只要能把论点讲清楚、剖析明白,就合格了,若能再丰富一些,策论的行文规则展现出来,就是优秀了。
温辞显然是优秀那一批的。
逻辑清晰,出口成章。
台下鸦雀无声。
直等到温辞说完 ,霍以暄带头,和霍以谙、霍以呈一块,啪啪啪鼓掌。
出色便是出色,考生都听得懂好赖,跟着鼓起掌来。
温慧把两只手心都拍红了,突然听边上有人说“这是准备过的吧”、“这位正好是香居书院的学生”、“原来如此”,她气得瞪了一眼过去。
温宴将她的脑袋转过来,安慰道:“让他们说去,等比完 了,就知道了。”
有人质疑,这一点也不奇怪。
即便不是香居书院的题,最后也不能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闭嘴。
真正的考验,在考生出题时。
挺过了那一轮,才是胜利。
第424章 还是运气
很快,温慧的心思也不在边上那些说话的人身上了。
她的视线追着温辞转。
温辞全了礼数,从台上下来了。
其他几位山长夸赞了他几句,倒是杜老先生,摸着胡子,神色严肃。
温辞明白杜老先生此举的用意。
一来亲师徒两个,自家出题自家答,老先生欢呼雀跃的,不太合适,二来,这才刚开场。
他自己的名声、书院的名声,都沉沉压在茶会上。
温辞回到了自己的位置。
霍以暄笑道:“是真的不错。”
温辞亦笑了笑。
霍以呈问他:“站在上面,感觉如何?会紧张吗?”
“那倒没有,”温辞顿了顿,补了一句,“就是看得特别清楚。”
底下人的反应,那些他认得的、不认得的,都在他的眼前。
他甚至还看到了杨继林三人。
王笙与钱晖来旁听,没有打算当众答题,他们站在外围,与书院同窗们一起。
杨继林打算参与,只是人数多,几次传花都没有传到他手里。
此刻,掌声已经停下来了,但新的一轮击鼓还未开始,规则之中,给大家伙儿留下了一些讨论的时间,不算长,简单整理下思路和观点,之后就暂且放下,去听下一位的解题。
代替掌声的,便是热闹的讨论,三五成群,你一言我一语。
“他破题的角度,我以前从没有想过,初次听闻,还真的有些意思。”
“我们先生讲过类似的,说得很细,等结束之后,我给你们理一理。”
“甚好、甚好。”
考生们来自五湖四海,拜的书院先生也完 全不同,这种我陌生你却熟悉的状况,也很常见。
“还是得有先生理过才好,”有人道? “温辞答得这么充分,这题肯定是预先准备过的。”
“自己的学生,若是答不出来? 香居书院面子上过不去? ”另有人道? “哎,这位兄台也是香居书院的吧?你们老先生怎么讲解这题的?”
一问,就恰恰问道了杨继林头上。
杨继林抿了抿唇:“讲过的……”
是讲过? 九年前讲过一道差不多的? 举一反三,套用一下,就能答得顺利。
他在香居书院太多年了? 从山长到其他先生? 平时讲过的东西? 他背了一遍又一遍。
可这一年? 从温辞到书院后的这一年? 没有讲过。
“他? ”杨继林见左右的人都看着他,几句话没憋住,冲口而出,“我是说温辞,他很受先生喜欢。”
受喜欢? 所以无论是什么时候的讲题? 都会再给他说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