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镀一层金,泥人成了金像,她去皇城脚下转一转,沾点儿气势,也能离黄嬷嬷更近一些。
三姑娘的婚事亦是一个道理。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固然极其要紧,但男女之间互相的心意也断断不能缺。
自家三姑娘的心意,胡嬷嬷听二姑娘提过。
而霍公子的言行举止,看着就是个自己能拿主意、不是什么都听长辈安排的泥人脾气,只要他心里存着三姑娘,机会还有很大的。
胡嬷嬷越想越是这么个理。
机会、得抓着机会!
嫁妆搬回了定安侯府,胡嬷嬷迎面遇上了岁娘。
“你一人出门?三姑娘呢?”胡嬷嬷问。
岁娘道:“姑娘歇午觉,明儿一大早要起来包汤圆,厨房里的猪板油不够润,乌妈妈说这两天没有采买到好的,我就想去街上转转。”
“姑娘一大早要包汤圆?”胡嬷嬷一头雾水。
“是,”岁娘笑道,“骁、霍家公子想吃,姑娘就说干脆自己包。”
胡嬷嬷的眼睛发光。
她就说,三姑娘就是三姑娘,机灵、聪明,会抓机会!
“我儿媳妇今早上说要熬猪油,我等下取来送到熙园去,你备好芝麻、白糖,保准又香又润。”胡嬷嬷一拍胸脯。
岁娘道:“真是巧了,我替姑娘谢谢妈妈。”
“哪儿的话,”胡嬷嬷的眼睛眯成了缝,“一块猪板油而已。”
都是侯府的人,你不出力,我不出力,只靠三姑娘一人,得等到猴年马月?
你也出力,我也出力,大伙儿一道使劲儿,早早地把好事儿定下来!
侯府也是她胡嬷嬷的家,齐心协力怎么能少了她!
下午时,温宴刚醒,胡嬷嬷就提着她的猪板油来了。
“三姑娘,”胡嬷嬷格外积极,“您看看,不错吧?”
睡眼惺忪的温宴愣了愣,缓缓道:“……妈妈真是太热情了。”
第79章 又香又甜
温宴亲手准备了芝麻猪油馅。
黑芝麻是厨房里新炒的,香气扑鼻,参入白糖,她拿前回捣药用的药杵细细致致地敲,彻底捣碎了,再把胡嬷嬷的猪板油加进去,反复揉至细腻。
胡嬷嬷闻着馅儿的香气,轻声问道:“三姑娘,糖有些多,会不会太甜了些?他们北方人,不爱这么甜的吧?”
“没事儿,他吃的甜。”温宴答道。
霍以骁喜欢甜口,这是温宴上辈子观察出来的。
甚至,霍以骁吃的比温宴都甜。
只是这些喜好,霍以骁都不会明说,倒也不是他觉得嗜甜不够爷们、怕叫人笑话,而是在勾心斗角中过得久了,久到不会主动去表达自己的喜恶。
咸口、辣口、或是清淡的,他也一样用,和吃甜口时并无不同。
也就是温宴耐心琢磨他心思,了解他的性情,才从中窥见了一丝区别。
因而上一回,温宴送早饭去驿馆,食盒里的也多是甜的。
胡嬷嬷一听,脸上全是笑容。
她们三姑娘就是靠得住,那位霍公子的喜好,摸得清清楚楚。
也是,意中人呢,可不得放在心上嘛!
室外天冷,揉好的馅儿放一会儿就能冻上了。
岁娘拿了馅儿出去,抬头就见跟着劳七媳妇做事的一小丫鬟迈了进来。
“来找胡妈妈?”岁娘笑着问,“二夫人那儿寻她?”
小丫鬟摇头,道:“我是来给胡妈妈送东西的。”
胡嬷嬷闻声出来,从小丫鬟手里接过一小白瓷盒,转身又回到次间。
“劳七媳妇做的糖桂花,都是今年新鲜的,”胡嬷嬷打开盖子,给温宴闻,“香、不腻,老夫人都夸。”
温宴扑哧笑出了声:“妈妈可真仔细,什么都替我想周全了。”
得了夸赞,胡嬷嬷高兴极了:“不晓得姑娘在京城有没有吃过猪油皮子?”
“哪一种?”温宴问。
“明州人的叫法,”胡嬷嬷解释道,“姑娘既然要做汤圆,那也一点不麻烦,汤圆水煮,皮子油炸。
包好的汤圆拿掌心按扁,油烧热,贴着锅边下去,炸到金黄,捞出来沥去油就是了。
一样的东西,两种口味。
若是水磨粉和多了,馅儿又不够,就不包馅儿了,只拿面皮压扁了炸,沾着糖吃,也是种趣味。
咱们府里,老夫人喜好清淡,平日就没有做过油炸的。”
温宴听着,觉得颇有道理。
京中也有炸元宵的吃法,只是她不喜那种,夏太傅又独独喜爱煮出来的,她也就没有拿汤圆去炸。
不过,汤圆都包好了,换种做法也确实不麻烦。
“我明儿都试试,”温宴笑道,“我自小在京城长大,对江南还不够熟悉,以后妈妈多与我说说?”
胡嬷嬷赶忙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