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田园锦绣路(126)
问题那只是按照道理。
十几斤的生丝织出来也就不过是,窄面的一片丝绸,估计想裁一个软甲都不够布料,起码要织出一匹绸缎,才能考虑制成软甲。
所以她还任重道远啊。
光是这一件金丝软甲,恐怕他就得费一年的功夫。
况且,如果自己想要制作这个做金丝软甲的丝绸,绝对不可能假手别人。
为了织这个绸缎,还得买一个绸缎织布机。
一台机器可是3000两白银。
你说她容易吗?
那得缫多少丝出来啊。
为了活下去简直是惨不忍睹。
何况,这一件金丝软甲要是好用,徐氏和小五怎么不得一人来一件。
不能想了。
继续想下去去,陆见安忽然觉得生无可恋。
还没赚来万贯家财,花钱的速度堪比超音速飞机。
银子啊!
你可真是好东西。
想回去似乎变成了遥不可及的一件事。
陆见安没有比任何一刻更想要赚钱。
这个时候,冯望林,陆凌的到来,已经没有那么重要,因为陆见安这一次准备这一届的茧节就让方家村大方异彩。
现在有了方家村做后盾,就不害怕谁上门欺负。
别看是平民百姓,可是人多啊。
当人多的时候,平民百姓也是可怕的。
村民们这一季的干茧初步估计收成不错。
要是都在自家缫丝的话!卖出去的价钱也是一大笔银子。
方家村要想碌碌无名,还真的不容易了。
不过陆见安也没准备无名。
无名的话,怎么卖的上去价钱。
既然想要做生意,想要成为富甲一方的富翁。
做就要做成有名气的。
陆见安打算的就是把方家村打造成第二个凤山县。
就不相信,如果这里的生丝一鸣惊人,质量好的没话说。
丝商会不慕名而来。
那样的话,这几百号人也就算是真正的有饭吃。
家家户户开得起丝坊。
认真说起来吃缫丝这半碗饭,其实是个辛苦活。
可是在这个年代,人们也没有什么好的选择。
没有机器可以替代人工。
一饮一啄,全部靠的是人力。
所以在这个年代,有手艺反而成了活下去的根本。
现在他就在创造这个根本,让这个根本成为方家村的根。
冯望林和陆凌到时候,就看到了方家村的一片繁荣。
两个人心里也是暗暗吃惊。
上一次来的时候,虽然也是这个村子,但是看起来和普通的村庄没有什么两样。
可是这一次给人的感觉是热火朝天,欣欣向荣。
尤其这村口大路边。
很明显的,这么一大排房子。
一个个整齐的院落。
而且上面分明都挂着招牌。
“陆家丝坊”,“方记丝坊”,“方三丝坊”…………
这大大小小居然有三十多家丝坊。
简直就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而且看得出来,家家户户的确都在忙碌。
尤其是那让人眼馋的蚕棚。
两个人互相对望一眼,都明白彼此在想什么。
还没出腊月,这可不是养蚕的时候啊。
第161章 规矩
冯望林和陆凌上了门。
毕竟熟门熟路。
门口还是那个看门儿的老头,让两个人算是心放下了。
方家村的改变,他们都看在了眼里,最担心的是。
陆见安不会不在这里了吧?
现在看到李老头儿自然也就放心。
李老头当然也记得他们毕竟这两位可是上门的丝商,那可是给他们送银子的。
急忙上前招呼了一下。
“冯掌柜,陆老爷,请等一等。小人这就去给我们掌柜的报信。”
这是陆家的规矩,无论是谁都得在外面等着。
陆见安自从那边的丝坊盖起来的。
对家里这边的要求就严格了起来,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都放进来了。
毕竟徐蒙山,罗青魏然,小满他们可都去了丝纺那边儿干活儿。
这边儿剩下的可都是婆子和丫鬟,再有就是徐氏和小五这些女眷。
随随便便放进来什么人,万一坏了徐氏的名头。
那可是要沉塘的。
这个年月,可并不是因为你是寡妇,就会有多么宽容。
女人无论在什么时候,在这种事情里总是弱势。
陆见安自然有条件了就要护着自己的母亲和妹妹。
不一会儿。
陆见安从隔壁过来,拱手给两位施礼。
“冯掌柜,陆老板,你们来了。我们的丝坊改到了这边,这边请。”
冯望林和陆凌自然心里清楚,上一次来的时候,陆家虽然是两进院子,可是他们到后面去看养蚕的时候,女眷虽然回避,到底多少也会让人不自在。
看来这位陆见安已经早早为自己的母亲和妹妹做了打算,还真是个心细如尘的人。
冯若梅这一次还是女扮男装跟在父亲的身后,看到陆见安的时候,眼睛都亮了起来。
一行人跟着他来到了隔壁的陆家丝坊。
看着宽敞的院落。
再看看高高的蚕棚。
两个人心里都是骇然。
这个规模养出来蚕,恐怕至少有几十万斤干茧。
陆见安这也算是成了规模。
看样子人家这小小少年已经做到。
他们哪里知道。
陆见安现在可是一穷二白,手里的银子早就造的一干二净。
几千两银子呢。
没办法,为了扩大规模。
并且形成一个商人都很好做生意的地方。
还能不影响村里人的正常生活。
这一排的丝坊院子,可都是她掏的钱盖起来的。
没办法,村里人家家都穷。
就算是里正,方三爷,方五爷他们家里,拿的出的银两也是有数的。
陆见安当然心里清楚。
如果某一家某两家盖了丝坊,难免引起公愤。
毕竟大家都穷惯了,如果家家都是如此平等,也就无所谓。
可是突然冒出起来,很多人富了起来。
而且这种差距还被越拉越大。
底下的人怎么会甘心。
到时候就容易闹出乱子,于是陆见安想了个办法。
丝坊他自己掏钱全部盖起了院子。
这个院子的数量,正好是村里三十户人家的数字。
一开始不是说村里有100多户吗?
但是实际正经的说起来,有很多都是一个姓的父子,没有分家。
虽然分开住了,但是实际上家里的收入干活儿还是在一起。
一大家子人很难说分开的。
毕竟这个时候谁分家要有底气,要拿出银子,很多人家穷的都揭不开锅,怎么会去分家。
所以综合下来。
实际上只有30户。
这样的话,平均一户一座丝坊。
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些丝坊,后院儿养蚕的部分已经开始启动,但是缫丝这一块还都没有动静。
缫丝学习班儿里的学徒还没出徒呢。
再说就算出徒了,现在家家户户也拿不出钱去买干茧来。
倒是没有人着急。
眼看着家里的蚕卵还没出正月都已经出了蚁蚕,吃着豆腐渣,居然长得还很快。
家家户户心里都是热乎乎的。
只要这一季蚕出了茧。
不仅仅是能多卖一季蚕茧的事情。
这些蚕茧晒成了干茧,他们自己就能缫丝,到时候卖出去的价钱就不是那些蚕茧的价钱。
往年这会儿他们也是没有进项的。
今年老天爷把祖宗陆见安给送来了,这可是老祖宗的唯一传人了。
还是蚕神娘娘的弟子。
自然大家都知道,跟着陆见安肯定不能吃亏。
怎么说起来也算是一家子。
尤其是原来还有些人不相信,正月里居然就能养蚕。
现在看到蚁蚕,都长得很好。
一个个都是佩服的不行。
现在还有谁敢对陆见安的意见指手画脚,要是不怕挨揍,就尽管站出来。
没看见方三爷都是陆见安的死忠粉,人家方三爷一家子几乎是陆见安说什么他们做什么。
执行力贯彻的绝对到位。
当然了。
现在豆腐坊可是归方三爷的儿子管着。
大小也是一个管事。
而且陆见安做什么事情都列的规矩。
一条一条规矩呢,只要按规矩来不出什么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