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养虾日常(310)
然而苏秉诚满腔慈父心,又哪里是那么容易打消念头的,好在八月到了,苏泽浩要去州府参加乡试,苏含玉才勉强说服他留着护卫护送苏泽浩去参加考试。
苏秉诚和苏泽浩冯五郎出发去州府后,苏含玉这边也紧锣密鼓地招收新生了,毕竟等苏泽浩考完乡试,她就要去京城谢恩了,她希望在此之前,完成招生工作。
和去年一样,圩日的时候,女子学堂在街头设了摊位招生,除此之外,还让放假回村的学生担当招生大使,向村民宣传学堂。
钱大丫负责了五个村子,包括自家所在的白云村以及白云村周围的四个村子。
这个任务需要她去找各村里正,请里正通知有适龄女童的人家,集中到一起宣讲,还要回答村民提出的问题。
搁在一年前,钱大丫肯定是完不成这个任务的,她性子有点羞涩,在家只顾埋头干活,除了本家亲戚之外,和其他人家几乎没怎么说过话,里正家更是从未去过。
如今不仅要和本村里正及村民打交道,还要和其他村的人打交道,难度可想而知。
不过今时不同往日,在学堂学习这一年,学堂时常举行辩论赛或演讲赛,每个人都要参加比赛,需要站到台上去。
先生和其他学生都会在台下聆听,被那么多双眼睛看着,刚开始她很紧张,连准备的内容都不记得,但次数多了,脸皮就磨厚了,胆子也变大了,能够从容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而且她现在认得几千个字,能看很多书,能教她弟弟学认字,也能教她哥哥看本草书籍,还能帮爹娘算账,给他们讲解小龙虾养殖手册。
哥哥能从药堂学徒升为药师,家里的小龙虾能大获丰收,可都有她的一份功劳。
钱家人深切地体会到什么叫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坚定支持钱大丫继续读下去。
白云村村民眼看着钱家的日子一天过得比一天好,听钱兴旺和陈氏说,都是大丫的功劳,也都起了把闺女送到女子学堂读书的主意。
反正他们今年养小龙虾多多少少赚了点钱,五两银子学费还是给得起的。
不过也有持不同意见的,在宣讲会上问钱大丫:“你们学再多东西,懂再多学问,不都得嫁人生子?就算嫁得好点,进了大户人家,还不是困在后院,又不能跟男人一样考功名,读书不是白费劲吗?”
钱大丫笑道:“您说的有一定道理,一直以来都是男主外,女主内,男人负责赚钱养家,女人负责生娃管家,女人读不读书好像没什么两样。”
“但我们堂长说,有位大师说过这样一句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变。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也就是说,读书能增长知识,陶冶性情,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考功名只是读书的功利用途,不是读书的全部意义。”
“不是说妻贤夫祸少吗?到底是一个知书达理、聪明智慧、心态平稳的姑娘还是一个目不识丁、毫无教养、暴躁易怒的姑娘更容易成为贤妻?”
“更重要的是,读书给了我们更多选择,将来想在家相夫教子就在家相夫教子,想在外谋生赚钱就在外谋生赚钱,也可以两不耽误。”
那人嗤笑了一声:“男人读书能当官当先生,都是体体面面的活,女人能做什么?也只能经商做点小生意。你娘大字不识,不照样卖馄饨挣钱,正好说明姑娘家没必要读书。”
钱大丫摇了摇头。
“不,这正好说明需要读书。我娘操劳多年,馄饨摊子还是那么大,挣的钱还是那么点,可我们堂长只用了短短两年时间,就把酒楼开到各个县去了。难道我娘不如我们堂长努力吗?”
“当然不是,那是因为我们堂长更有智慧。我们读了书,未必能赶得上堂长的智慧,但至少会比现在聪明很多。”
“虽然我并不觉得经商不体面,但您提到的‘体面活’,我们一样有。”
“我们堂长说了,两年后,她会把女子学堂开遍全县,让所有想读书的女子都能读得了书,这么多学堂,当然需要很多先生,她会优先聘请从学堂毕业的学生当先生。”
村民们顿时骚动起来。
第四百一十九章 大宴宾客(二更)
从女子学堂毕业了还能当先生?竟然有这样的好事?
“你们学堂先生是什么待遇啊?”有人问道。
“先生一个月有五十两薪俸。”钱大丫回道。
村民们又是一阵哗然。
对他们来说,扯什么读书意义都没意义,只有银子才有诱惑力,一个月五十两的话,一年就是六百两,比他们养小龙虾还挣钱啊。
而且教书多轻松啊,不就是把自己脑袋里的东西说给学生听么,动动嘴巴就行了,他们养虾要投入一大堆成本,还得操心这操心那,虽然比以前种田挣得多,也是辛苦钱啊。
钱大丫怕他们误会,补充道:“当然,不是所有毕业生都能当先生,要学习成绩优异,还能通过招募考核的才行。”
一位大婶问道:“那你们考试难吗?你在你们学堂什么水平?”
钱大丫回道:“认真学习的话,不难通过考试。我年纪比较大,理解力好一点,属于中上水平吧。”
实际上她期末考核门门都拿了优秀,还被堂长表扬了,不过说话还是要谦虚一点。
大婶毫不客气道:“你都有中上水平的话,我们家二丫肯定能得上上,上上算成绩优异了吧?”
“嗯,算的。”钱大丫没有因为她说自己不如她女儿生气,反正学得好不好,进了学堂才知道,现在争论没意义。
“那我也让她去学堂读几年。”大婶笑呵呵道。
钱大丫只负责宣讲,报名的话还得他们自己亲自去女子学堂,不管他们是为了女儿好,还是为了多挣钱,对这些女孩子来说,总归是件好事。
讲完白云村这一场,钱大丫第二天便去了其他村讲,一个村一天,五天时间便完成了自己的宣讲任务。
陈氏感叹道:“要是你们堂长再开个男子学堂就好了。”
钱大丫乐了:“娘,村里的学堂不就是男子学堂吗?收的都是男娃。”
“村里的学堂不行啊,你堂弟比你弟大一岁,去年进了村里的学堂,天天天不亮就去上学,现在认得的字还不如你弟多呢,你可是一个月才回来教一次你弟。”陈氏郁闷道。
“怪不得村里没几个人能考上秀才,这种教法,根本就学不了多少东西嘛,还只教读书认字,不教算术乐器。”
“以后应该会好很多的,我们堂长好像打算把拼音公布出去,还会出一本字典,等学堂这些先生都学会了,就能教学子了。”钱大丫笑道。
陈氏一脸惊喜:“真的?这不是你们学堂的独家秘笈吗,你们堂长舍得拿出来?”
“这有什么舍不得的,我们堂长从来没想过藏着掖着,不然就不会教我们了,她是希望我们都能过上好日子的。”钱大丫一脸自豪道。
“嗯嗯,你们堂长确实是个好人。”陈氏认同道。
和陈氏一样心怀感激的人很多,许多村民是因为养小龙虾脱贫的,当初苏含玉日夜不停地到各村捉毒虾,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出于感激和信任,他们也愿意送孩子去读书。
于是不到半个月,女子学堂便招到了三百学生,这还是只招青阳湖镇的女孩子,且把年龄范围缩小到十岁至十五岁的结果。
若是按照之前的七岁到十五岁,人数还会多一倍。
之所以缩小范围,是因为学堂即便扩建,也容纳不了太多人,且师资力量不足,便先让年龄大的孩子入学,年龄小的晚一两年也没关系。
十五岁以上的女孩子大多出嫁了,没出嫁的若真想上学,学堂也不会拒绝,只是父母多半不允许,倒是有几个订了亲的,未婚夫家出钱让她们来读书。
这样做的人显然是吸取了之前那些退婚失信从而被学生嫌弃的人的教训,既然退婚另娶行不通,那就干脆把未婚妻送去女子学堂读书好了,不就达到目标了吗?
不过此时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件有风险的事情,等未婚妻从学堂毕业,有了学识,有了气质,也有了想法,可就由不得他们随意糊弄,任意摆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