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六零开网店(71)
跟他是老搭档的焦队长,也非常认同他的看法。
他们生产队名字叫做乌石咀,在大队的最西边,离得就更远了,足有十里地。
“就是,吃个饭跟远行军一样,天天小孩上学就要一个小时,俺吃个饭耽误的工夫大了去了,还省啥时间,提高啥效率。”
推行大集体劝说大家成立公社的一个原因就是节省人力,做饭有专人去做,洗衣有专门的洗衣房,还有专门的幸福院给老人养老。
这样就能省去壮劳力在家务上消耗的时间,使他们事半功倍的在田间地头劳作。
现在乌石咀队长提出的一个尖锐问题让他们的说法立刻站不住脚,焦队长仿佛嫌自己说的不够多似的,“一个人一来一回要两个小时,俺庄上一百号人,一天就耽误两百个小时!一点都不省力,也没有提高效率!”
开会的头头急了:“这不是这不是,嗨,派一个人来取饭不就行了,只需要两个小时。”
焦队长眼皮都不抬:“一百号人的饭一个人两小时也做的完,还省得打了粮食运老远。浪费人力。”
李书记愤怒的眉毛都要飞起来,这两头老倔驴就知道抬杠,队里办食堂多好的事儿,大家都能沾点儿油水。
李书记马上就要拍案而起——
小庄的队长说:“俺庄上就五户,吃饭怕抢不过那些大庄的,俺也不想吃大食堂,自己庄上盖个小食堂还差不多。”
杨庄的人很是不屑,“要说就你们几个庄子地最少,还不乐意吃大食堂,哼,不知道谁养活谁呢,俺庄也不愿意!”
小庄的队长怯怯的不说话了,他们是小庄,挨欺负,能不出头就不出头,别人说着,他就是听着的份儿,这是小庄生产队的十七名主力队员商量并嘱咐他的。
刘李庄队长不乐意了,“地多咋了,不知道哪个庄子懒汉最多,好好的肥地叫种成荒地的收成,俺也不给你们当劳力!”
这是,这是一盘散沙啊!
李书记深觉头疼,可是无论如何,事情还是要做下去,大食堂大势所趋势不可挡——
“娘的,俺队里还给大食堂打地基哩,我得叫他们不干了,白做工一点工分都没有!”说完一阵风似的跑出去,他是陈家庄的,离大队部太近,调的就是他庄子上的社员打地基。
几位队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彼此的小心思一目了然,说开了发现彼此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有各自的顾虑,小庄子怕人欺负,地多的觉得自己吃亏,勤快的怕白给人家干活。
总之就是不想一起干。
只剩李书记在台上跳脚,这可咋办,这可咋办。
以前废的嘴皮子功夫都白费了!一群倔驴!
他们开会的地方类似于教室,放了几个破桌子破板凳,上面放着一个稍微好一些的办公桌。
李书记坐在上面咬牙,底下的队长们袖手等着书记作出最后的决定,反正他们是不会参加大食堂的,书记如果找事儿,那大家都不愿意,法不责众。
李书记咬牙,像是下了什么决心,“行,你们铁的很!自己办食堂去吧!必须得办,我一个星期之后下乡检查,要是没搁一块儿吃饭,不管啥理由,必须在大队部吃饭,不然县里检查,我的帽子都保不住,再来一个新书记,可没我好说话。”
老队长这次开会回来,是面带微笑的。
一桩烦心事了,粮食也不用东躲西藏。庄上的女人都在墙缝里藏粮食,一入夜,那声音就像千百个老鼠出洞。
他知道的一清二楚,哼。
这下好了,只要在自己庄上办,可操作空间就非常大,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还不是想怎么办怎么办?
到时候他绝不叫老实肯干的人吃亏,也不叫那些耍滑头的人得逞。
***
李家庄的人觉得,就是过年吃杀猪饭,也没有这么热闹。
正逢小秋收,就是春播的玉米和花生收获的季节,风调雨顺,李明言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在玉米地里掰玉米。
男人在前面砍着,把玉米一一放倒,女人们在后面,把玉米棒子掰出来,扔到空地上。孩子们的任务就是再把黄橙橙的玉米棒子从玉米皮中掰出来。
然后把玉米皮收集起来,用来做引火的毛引。
大片的地连在一起,人就像蚂蚁一样渺小,也一样把地里的东西都打倒了,收获了,偶尔碰到那些不结玉米棒的玉米,吃起来像甘蔗一样甜甜的。
地里热火朝天,突然队长陪着一个清瘦的戴眼镜模样的人来到地头,晃了一遭,就走了。
不知道又是什么人下乡指导,农民从头到尾就没有闲过,开始的“社教”运动,教育农民交公粮。后来的开大会斗地主,农闲的时候也不得闲。
李明言压下心底的疑惑,却听大哥说到:“这是定产量的农业技术指导员,看也白搭,已经说好了一亩地1000斤,到时候交的公粮铁定按这个数来交。”
哦,李明言恍惚回忆起,是有这么回事,这一年所有的粮食一半收成都用来交公粮,却因为家里不能开火,余粮全提供给大队,而没有丝毫的紧迫感。
总之多种因素相加,59年的春天,注定是饥饿的春天。
好在这个时候还有解暑的绿豆汤,陈姥姥和奶奶被分在了食堂。
几位小脚老太太总管的食堂,没有人提出异议,她们干活不利索,做个饭倒还中用。
队长这样安排,即便食堂的工作是个肥差,也没有人厚脸皮去求这个差事。
她们推着独轮车,独轮车一边放一个木桶,木桶里装着温热的绿豆汤,喝着可解暑了。
喝完汤继续干活,一人六行玉米,砍完掰完下工,有那手脚利索的,比如说李明言和李明海的组合,就歇在地边等着。
谁也不说什么,倒是队长还要在已经做过活的地方检查。
谁做的不好,漏掉的玉米太多,还要返工重做。
很是公平,以前就是这么干的,现在还这么干,没有人多说什么。大家都觉得,人民公社就是让大家吃起了大锅饭,吃饭方便了,也热闹了,其他该干啥干啥。
吃饭也有定量,今天挣几个工分,一家人就吃多少粮食,没有多的。
众人恍然,原来人民公社这么个“公”法。感觉还不错,一天的工作决定了一天的吃食,感觉更有干劲儿了。
李队长也知道这个法子注定不长久,等到农闲的时候,不出工了,又该按什么来给饭吃呢?但是谁知道大食堂能办多久呢,且过一天是一天吧。
队长的哨声终于响起,下工回去吃饭了,现在队里的房子就是陈老头的最气派,食堂就定在他家。
李明言家早早等了几个捧着大米来换油莎果的人,其中一个是二弟媳妇秋分,她俏生生的站在那里,含羞带怯。
陈梅还有李明言,一眼就看见了她,陈梅上前热情的拉住她,“来了也不早点说,吃饭没?去后头食堂吃点饭吧”
秋分是吃了饭过来的,她生产队也跟李家庄的食堂差不多,也是各家先上交了一季的吃食,然后再根据每天干活工分的多少,分配一天的饭食到底是几斤几两。
各个生产队长好像是约好了算计,所以她不好到别的生产队来做客,只能吃过饭再来。
秋分带了今年新打的稻谷,听说油莎果很好吃,还能打油,换着也便宜,就毫不犹豫的过来。
二弟也非常扭捏,两个年轻人眼睛不敢看,鼻子也不敢看,看得人觉得无比好笑。
让秋分坐在堂屋里等着,还让二弟给她倒糖水喝。
李明言先给等着的其他人换,现在她家有2000斤,前些日子换出去了一些。
两斤大米换一斤油莎果,或者半斤斤油,半斤油饼。
油就不说了,是个稀罕物,油饼里也富含糖分和蛋白质,吃起来非常美味。
小妹把那个当饼干吃的,说很香甜。
李明言尝了尝,比真正的饼干差得远。姥爷说,以前油饼子上地可肥,喂猪猪也发膘。
然后看着小明礼望着他的纯真的眼神,姥爷讪讪的说不下去。
堂屋里小两口进行的如何,李明言并不知道。只知道她进堂屋的时候,秋分脸蛋儿通红,叫了声大嫂。
她要换三斤油,三斤饼渣。
大家都不乐意换果子,除非做种,因为不划算,换了种子也是那个价钱,想吃油还得另加鸡蛋在李明言家榨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