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门大户贵夫妻+番外(146)
孔氏闻言心有戚戚焉,叩首道:“是,媳妇儿受教了。”
“你起来吧。”林菁抬手将她拉到自己身边坐下,又看沈淞:“淞儿,你知错了么?”
这回轮到沈淞做检讨:“儿子知错,不该一心工作忽视了妻子,以后不会了。”
“正是这样。”林菁满意的点头,老沈家除了沈敬那个奇葩,其余男人还是不错的:“你妻子远离亲人,收拾起骄傲单纯,只为了照顾你饮食起居,为你打理后院,光是这一条就该得到你的敬重。更不要说孔氏在你最困难的日子里陪伴你左右不离不弃。我说句难听的话儿,你能活到今日,大半是她的功劳。如今你有公职在身,可不该忽略家中。别忘了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你若是连自己的家都顾不好,又何谈有什么大作为?”
“儿子受教,以后再不会了。”想想分家后在二房那宛如地狱深渊的半年时光,沈淞也忍不住心头发寒。紧紧握住孔氏的手,他神情道:“以后你有事儿别瞒着我,我也会好生照顾你,咱们莫再让太太担心了可好?”
孔氏眼中有些许泪花,却笑的极美,她认真用力点了点头,与沈淞十指交握,便如命运纠葛,再不会被轻易松开。
又被撒狗粮的大夫人轻咳一声打断了两人之间甜蜜的气氛:“既然话都说开了,我也随口提一句,淞儿的身子到底伤的狠了,虽然我一直在给你调养着,但子嗣一事只能随缘。”
果然是这样。对于预料之中的答案,沈淞并没有表现出失落,反而看着孔氏笑:“这般也好,以后少了个臭小子与我争宠,我才能得你的全心全意。”
这话意有所指,林菁忍不住伸手点他:“这话传到你家老爷耳朵里,他准得让你的工作任务翻一倍。”
想到粘着林菁不让大老爷近身的沈凌小朋友,孔氏亦是噗嗤一声笑出来,他们可没少见着侯爷气的吹胡子瞪眼偏拿那臭小子没办法的场面。
打发了沈淞先回去,林菁还在给孔氏支招:“你就是太贤惠了,什么事儿都把淞儿想在最前头,看的比自己还重要些。得空了去问问幼娘,看看她遇上这样的事儿会怎么着。”
孔氏还真去问了,正在打算盘的程家幼娘差点儿摔了毛笔:“大哥什么意思?他想纳妾?”
正好有公账理不清,过来找小媳妇儿求助的沈汀也是怒目圆睁,撸袖子就往外走:“他倒是敢!看我不揍他!”
“哎呀你们听我说完行不行?”孔氏心中温暖,赶紧一手一个的将人拽下来:“是我怕自己不能生养,问太太要不要给你哥纳妾,和你大哥可没关系。”
“那也不成。”幼娘将毛笔一放,狐疑的看孔氏:“你性子软,心思又细腻,是不是有人暗示你什么了?”
沈汀则是将信将疑:“我大哥应该不会吧?”
“没说你大哥,你给我一边儿去。”幼娘随手一挥,让沈汀靠边站,继续苦口婆心的劝孔氏:“你可别被人忽悠了,你和我大哥过日子过的好好的,找个不三不四的插进来干什么?再者退一万步说,纳妾生下子嗣了,那你处境岂不要更艰难些?好嫂嫂,多为自己考量考量吧。”
她还特意看了沈汀一眼,这才霸气道:“反正这辈子无论有没有孩子,我的夫婿绝不准纳妾,连通房都不许有,否则——乱者必诛!”
最后四个字说的杀气腾腾,沈汀赶紧举手告饶,发誓自己绝不敢犯上作乱。孔氏看的好笑,再三与他们保证自己不会犯糊涂,这才回了自己院子,将小两只的事儿当玩笑说给沈淞听。
沈淞反而十分认可:“妾是乱家之源,咱们说好了,再不许提这个。”
第119章 大丰收
“开镰咯——”
悠扬的号子在田间地头响起,农户们黝黑的脸上是掩饰不住的笑意。看着一株株饱满的稻穗, 他们只觉得身上涌起了无尽的力量, 每一镰刀下去,收获的都是满足和希望。
今年是个丰收年!而且是从未有过的大丰收!
满地金黄等待收割,镰刀与麦秆的每一次接触, 那清晰的刷刷声都在告诉他们, 这一切不是做梦。
手中的分量是真实的, 他们提起一把稻穗, 眯着眼认真看。每一株似乎都比往年要多出几条穗来,上头是挤挤挨挨的金色稻谷,饱满的米粒仿佛要将包裹的稻壳撑开。若不是这些都是他们亲手种下,农人们都要怀疑,自己收割的是不是自己所知道的水稻了。
“我觉得这至少得多出三成的收成来。”老农乐呵呵的说道。
“这才哪到哪呢。”和他们一块儿干活的府兵笑道:“我们听小公子说了,等以后育种选良,土地追肥后,只怕产量还能往上涨。”
他们说的小公子自然就是沈汀了。别看他一个富贵人家的孩子, 在田间校场摔爬滚打比府兵们还要熟练利落些, 以至于廖都尉都看不过去,将兵士们好好操练了许久。
“行了别废话, 大伙儿赶紧干活。”中年伍长低声呵斥:“今日才是第一天呢,咱们可有四个县的农田要忙活。气象文书说了,再过半个月只怕天气有变,咱们得先紧后松,免得到时候来不及, 可就浪费这许多粮食了。”
府兵和老农们立时在心中紧了紧,俯身飞快的收割起来,心中却不免想到这气象文书确实有用。这一年的天气被他们提前预告了十之八九,百姓们放水蓄水栽种都变得心中有底起来,如今得了他们的警告,可没人敢不当回事儿,只盼着赶紧将谷子收回仓库,这一年才算安心。
无论府兵还是农人都是田里的熟手,眼见着一排排的稻穗倒下,妇人们跟在后头将它们一捆一捆扎好。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活计,不时有人忍不住直起腰来,用拳头捶一捶。可是没人叫苦叫累,也没人说什么公平不公平的话,大家只知道加把劲儿干,有好日子在后头等着呢。
捆好的稻穗被挑着送到晒谷场,那里有一排崭新的打谷机正随时待命。这种手摇式的木制机器与现代机械化的脱壳机完全没有可比性,但是在这个时代却是超出百姓们想象的发明。不用再费力的靠人力摔打,只需要将一把把的稻谷放入打谷机中,随着叶轮的转动,便将稻谷脱了下来,剩下的稻杆被丢在一边。
“这简直不可思议!”和沈太守一块儿来督查现场的李郡丞廖都尉看的眼睛都直了:“这是什么仙法?”
“这哪里是仙法?”沈安侯哭笑不得的拍廖都尉的肩膀:“这些机器还是你手下的兵士们帮着做出来的呢,别这么健忘啊。”
“可是我哪里知道,这奇奇怪怪的东西竟然有如此大用。”廖都尉有些不好意思的挠头,之前对于沈大老爷把他的府兵拉出来做木匠活儿,他还颇有些不以为然,哪想到做出来的东西能这么神奇。
沈大老爷还不满足,其实他本想做的是脚踏式的打谷机,那可比手摇式的效率高多了。只脚踏式需要铁皮不说,轴承齿轮差点没逼死沈府的工匠们。眼见秋收在即,他也只能退而求其次,没想到就这种简单到有些简陋的工具,已经让人惊叹不已了。
“这些器械你们都尉府都收好,以后每年租给百姓们使用,也可以赚些外快。”沈安侯并不顾忌李郡丞就在身边,十分坦荡道:“府兵们虽然是百姓的子弟兵,可咱们也不能让他们光吃苦没报酬。这些机器是他们所造,也是他们帮着用,收些钱财没什么不行的。”
廖都尉心领神会,知道这是沈太守给府兵们的补贴。至于他自己,有了造酒的法子,根本不会在乎这些蝇头小利。
从打谷机中脱出来的谷粒被整袋整袋的拉到宽阔平整的水泥地上晾晒,这是沈汀带着沈家家丁们抽空整出来的晒场。上头用白色石灰划出一个个的方格,对应的编号便是谷粒主人的住所编号。
这样一来,既方便了整体劳动,又不会产生混乱和争执。大伙儿看了都说好,更加甩开膀子干起来。
从一片地到下一片地,从一个村庄到下一个村庄,沈大老爷看着百姓们的劳动成果,莫名想到一个词——蝗虫过境。可不是这般呢,早两天还满满当当的田地里,如今只剩下狼藉的短短麦秸,便是掉落的在地里的谷粒,也被孩子们小心拾起,生怕浪费了分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