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九号系统+番外(752)
他们当然知道里面有多大的政治资本,不过这个工程也浩大啊,建造的本钱哪里来?
李国栋拍了拍计划书,“你们如果仔细看过这份计划书,就明白,其实用不了多少银子,狍子岭那里原本就算荒山野岭,只要迁出农户,稍加修建就成了,花费最大的还是从沧水那里挖引水渠过来。只要分解一下,人工花费用税抵,就能召来农闲时的人手。”
“计算一下费用,也不过在三五万两银子左右,我们三个县里乡绅掌柜这么多,这件事又是流芳千古的事,让他们花钱,我们修个碑表彰一下,再让京里赐下一些字下来,你们说可不可行?”
当然可行啊,三五万两银子让朝廷拨款还有一些困难,分摊到三个县的乡绅商户那里就简单了,平时他们照样要花钱通关系,就当这钱花在这上面好了。
这要是办成了,考评肯定是上上等,回京述职肯定是高升啊!这种事傻子才不愿意。
不过如果没有许诺的详细计划呈现出来,这件事就是空中阁楼,不要说另外两个县令,李国栋都不会支持。
可是在许诺的计划书里,这一切都清晰可靠,只要一步一步照做就成了!
达成共识的三个县令也不会盲从许诺的计划书,他们首先带着人去考察了狍子岭,然后又把引水渠的位置也勘察了一遍,带领的人员都说可行,一个个摩拳擦掌的,都想流芳千古。
李国栋带头把这件事写了折子递进京,摄政王看了以后十分高兴,这小子前不久给自己送了孙老贼的把柄过来,现在又能办成这种利国利民的大事,确实十分得用啊!
小皇帝还没亲政,什么事等于是摄政王说了算,他很快就给了批复,李国栋就开始办了起来。
三个县令一起开始动手,以李国栋为首。这个主意是李国栋出的,功劳自然也要他拿大头。
狍子岭里的人首先要迁出来,好在里面的住户也不多,三县都可以安置,接着就开始组织农民把狍子岭开挖加固起来。
狍子岭的形状本身就是一个凹地,人们能做的就是把一些较低的缺口给堵上。狍子岭能不能做一个天然蓄水池,就看堵的牢不牢固了。
好在李国栋他们都知道这点马虎不得,所以监管的也最严格,别小看古代的技术,很多城墙能够屹立千年不倒,全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
现在狍子岭的工程更是严上加严,其他人手同步开始挖引水渠,反正是三个县一起动手,人工还是充沛的。
李国栋的法子也吸引了很多乡绅富户捐钱,现在的人对于好名声还是十分热切的,何况据说捐钱最多的几个人还能有御赐的良善之家赐字呢!
计划全面,各项人力物力也跟得上,蓄水池也渐渐成了形。
不过想要今年就派上用场还是不可能的,毕竟生产力低下,一切全靠人力,只能一步步来。
转眼夏汛将至,许诺曾经修过仙,对一些气候变化还是能感应的,加上本地县志的辅佐,她估摸着今年沧江的水位会大幅度升高,不知道堤坝受不受得了。
狍子岭的工程才进行了一小半,反正今年是用不上了。
天气越发的闷热,雷雨时不时的下着,许诺一直在看舆图。
这天又是bào雨倾盆,等到李国栋落汤jī一样的回来,许诺把他拉进了书房。
“你看看县志,沧平虽然时不时缺水,历史上也有洪水发生,今年这雨下个不停,沧江水平面已经长高了不少,我觉着今年这沧江堤坝就怕守不住。”
李国栋跟着一起看许诺整理的资料,他的脸也严肃起来,他看着许诺,“你有什么办法吗?”
许诺也不推辞,“我看过引水渠那里的进度,想要狍子岭成为天然蓄水池得明年才行,可是今年沧水可能就会决堤。你来看狍子岭这一片区域,把这里和这里的百姓移走,引水渠扩大,浅一些没关系,只是为了把沧水引过来罢了,这里这里,还有这里,地势都比较底,把水引过来,估计能缓解一些堤坝的压力,你看呢?”
李国栋认认真真的看了一会儿,“可是,这要移走的人有些多啊。”
许诺道“总比大家都淹没了qiáng,如果沧水决堤,你认为沧平县能保下来吗?”
李国栋道“我还要上折子请示一下。”
许诺冷笑,“一来一回huáng花菜都凉了,你看看外面的天,事急从权,打仗还有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拖拖拉拉的话就等着老百姓都被淹死吧!”
李国栋默然,呆了一回儿他站起来,“我出去一下!”
接着几天,雨势小了一些,但是没有停过,李国栋已经好几天没回来了,茉莉告诉许诺,“听说大人去说动几处老百姓搬家呢,说是预防沧水灌进来,外面都闹哄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