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那个男孩终于打破了人生,梦想的枷锁,走上了另一番新的道路。
台下,无人所知晓的地方,一个白裙子的女孩却是突然就在不时爆发出赞叹与掌声人群中埋头开始泣不成声起来。
没有人知道她为什么哭,更不知道她曾经因此放弃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而最后,当女孩终于忍不住一个人厕所里大哭的时候,外头的礼堂刚好传来了百年清华,厚德载物的那首熟悉的校歌,以及一首熟悉的老歌。
“那天,黄昏,开始飘起了白雪……忧伤,开满山岗,当青春散场……午夜的电影,写满古老的恋情,在黑暗中,位年轻歌唱,走吧,去看红色的朝霞……带上,我的恋歌,你迎风吟唱……”
她的心头再没有那么多汹涌到足以支撑她人生意志的骄傲,便只有耳边那首情歌和脸庞躺下来的泪水还留在了眼底。
原来,她错过的是从来不是初恋,不是一段可有可无,被丢弃在青春里的爱情。
……是她这辈子最可望不可即的全部,是我梦寐以求的美梦人生啊。
第66章 十九
2013年,最终成为了对23岁的梁声而言,十分忙碌充实而又特别的一年。
一整个上半年,他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学校忙着毕业,还有自己留校考研的事。
3月初,曾经的‘龙宫计划’科研组全体,包括蒋新文,还有糖果爸爸贾工程师这些技术人员们来到人民大会堂接受这一年中科院授予的年度技术大奖。
事情办完后,这些来首都开会的工程师前辈们还专门找他出来一块私下聚过一次,一行人热热闹闹地吃过一顿饭。
当得知梁声目前在清华大学的学业一切都好,且已经在认真准备论文中。
大家还特地好好地鼓励了他一番,让他先把研究生考瓦,并且欢迎他将来随时回到杭州港这个大家庭中来。
尤其,后来团队全体临行前,蒋新文自己还带着些一路带上京的舟山土特产,又单独来清华看过了他一次。
回想,大半年前这对亦师亦友的忘年交有幸在舟山那座小海岛上结识。
如今蒋博士即将动身回老家,与那好不容易因这次事情而重新和解的妻儿团聚,自然是要来再见见他,而走之前这左右有些舍不得他的老家伙也不忘对他唠叨了些话。
“23了,从大学毕业出去,就再不是曾经的毛头小子而是真正需要担得起责任的成年人了,凡事先思而后行。”
“……”
“另外,也给我好好地记住你当初在舟山海边立下的誓,我就等着,下次见你也改口称呼你一声梁博士了。”
这番话不止是两人当初的一句玩笑,显然也有蒋新文真心实意希望说梁声能够始终坚定学术方面的恒心和意志,继续好好深造下去的叮咛。
而鉴于他过往优秀的专业课成绩和这一次在杭州港特别贡献,时间再到4月中旬,学校这边也主动考虑说给他留校的保研名额,并且单独分配一间研究生宿舍给他。
此外,他接下来四年的学杂费,每年的奖学金补助也会根据他研究生在读阶段的情况升两个档次,未来也将根据他的在读研究进度做出进一步合理化的调整。
这是姚教授和师母一块向学校提出来的。
甘院士这边找其他系里老师们认真开会考虑了一下也同意了。
因为数学系在清华的特殊性,梁声很大概率会在研究生阶段继续跟着他在实验室学习深造,学校方面给予这些留校研究生一些优先政策也是常有的事。
但也不知道为什么,虽然梁声在完成最后一次答辩前,也同意并向院里提交了研究生申请,但与此同时,他却拒绝了学校给的公寓还有奖学金等方面的优待政策。
关于这件事,姚教授夫妇有找他到家里私下求证过原因,但梁声被自己的恩师认真询问过原因后,给出的理由也很简单。
因为从下学期读研开始,他就不会再继续在学校这边住学生公寓里的集体宿舍了,不同于庄姚贾思凯他们毕业后有的准备回老家,有的是准备留在北京才需要找房子。
他虽然是留校读研,却大致在院方联系他之前的四月初,就已经在首都自行找好了中介和租房的地方。
房子他已经看过了,是综合一起看了几家对比出来的,和房东那边也已经初步谈过了租住合同。
地方就选在他们北四环外,学村一带的普通小区房。
装修一般,楼下有个不算小的公用洗手间,周边有菜市场有小饭店,现在圆明园那儿通了地铁公交,也有很多包括北大的研究生博士在读的高校学子都在那附近合租。
梁声之所以会在选择在外头一个人单独租房子住,一是因为地方离学校不远,能让他将来一个人每天即使下完课,也来得及赶回去。
二也是因为这旁边就是各种中小型的创业公司扎堆的学村,比较适合说他在在读期间,在没什么外界干扰的前提下继续半工半读找些专业内外的活儿干维持自己的学业。
毕竟,他本科学的是应用数学,他最擅长的也一直是是数字和运算这一类的工作。
曾经他也觉得以自己一直以来的性格,应该倾向于说一辈子更多地往纯数研究的方向走。
但之前在杭州港的一趟历练,他也明白了数字和测算本身不止步于说书面研究,于国家实业和革新技术方面能做一些自己的贡献也是可行的。
尤其这两年,不少国内电子公司陆续推出手机通信业务,并为此吸收了大量测算方面的数学方面人才。
像去年下半年,也就是12年7月,几家相关主流软件公司便已经陆续推出了说在通讯软件试用3G视频通话,也就是一种名为WAVE的多媒体应用引擎的技术。
肉眼可见,眼前已经到来的3G时代,以及未来即将到来的4G通讯时代,将会引来这个行业内巨大的革新。
数学人才就是这个互联网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梁声作为一个就快要从本科毕业的学生,不能说就有把握在这项新技术中一定能插上一脚,但他却也想在读研的这四年间更多地开拓出自己的人生道路。
因为这个,内心显然已经想好了的他这才在学村附近自己找了房子,又花了点钱装了台配置各方面好很多新电脑,做了个独立的个人工作室出来。
正好隔壁学校有两个同届的北大数学系学子也在他们以前的冬令营的大学生论坛上找人一块创业。
梁声和他们主动联系上,得知他们俩今年上半年也有说一块搞这方面测算技术革新的打算当即就一拍即合。
所以他们三个这几个月这才会通过网上一直保持联络,又拉了一个北科的师弟四个人一块在首都工商局注册了个创业公司的执照。
这个执照的原始起步资金是四个人一块出的。
梁声并不是里面最大的,但其他三个大多有点理工科男生的腼腆,内向或是不擅长和人沟通,所以就让他作为第一股东,最终搞出了这个流量通讯技术的小公司。
公司的名字暂时还没想好,只挂名在营业执照下面。
不过这年头外头打算创业的大学生在社会上多如牛毛,他们几个也没有说真就准备立马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而是说想在读研阶段也把自己在技术方面的兴趣能够继续下去。
对此,姚教授一开始也表现得有些在自己意料之外。
因为照理来说,如果一个普通人能有梁声这样特殊的家庭背景和优秀成绩,怎么也不可能说无端放弃去从家里人那儿获得的捷径,转而去选择一条常人才会说去走的路。
但显然,在此之前,梁声已经做好了充足的个人打算。
他有那个信心,或者说以他的实力和性格足以对接下来脑海中所设想的蓝图,付出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最令人放心的计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