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100)

作者:恣悠悠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标签 吃货 家长里短 温馨清水 种田文 萝莉 未来手工达人悠悠,因意外穿越到七零年代。好在,商城还在,可以同未来交换物资!好在,父母双全,可以让她享受亲情!一家人整整齐齐,和和美美,共同致富奔小康! 点击展开

爸爸骑着自行车来了,不光驮着饲草,还带回了悠悠。姥姥把控净水的豆子到进箥箩里,用白面拌匀,黄豆上粘了一层薄薄的白面。

姥姥把家里的缸盖、锅柸(高粱莛做的圆盖),都刷净晒干了。先在上面铺上一层苘叶,再放一层拌好的黄豆,上面盖两层苘叶,然后放到厨房里屋的架子上。

姥爷也跟着帮忙,俩人忙了一个多小时,天都暗了,才收拾好了。

接下来的几天,每天的午饭后,桂香都和婕格等人聚在一起做鞋垫。悠悠也顾不上睡午觉了,跟着她们后面看绣花。

一根钢针、一枚顶针,在姑娘们的手上,五彩的丝线便仿佛具有了魔法,霎时间在鞋垫上凝固为一幅美丽的图画。

这期间,大家为了相互学习,还把各自的鞋垫来了个大展览。悠悠和桂萍跟着桂香,把她们的鞋垫参观了一遍。

手工鞋垫用的是纯棉布料,柔软、透气、耐磨、吸汗,不怕水洗,不变形、经久耐用。

鞋垫有刺绣和割绒两种,刺绣鞋垫比较薄,适合春秋天穿着,割绒鞋垫厚实暖和,冬天垫在棉鞋里正合适。

现在做针线活是妇女们必须会的技艺,而缝制的绣花鞋垫更是妇女手巧的见证。在缺少缝纫机械的这个时代,裁衣做鞋等都是手工完成,纳鞋垫也不例外。

绣花鞋垫不但做工精细考究,十分美观,且寓意深厚,饱含着中华女性那种朴实而特殊的情感。

别看姑娘们没上过几年学,但是谈论起鞋垫来,竟然有着一套独特的理论。悠悠听着她们谈论鞋垫,算是长了见识。

姑娘送给自己心上人的鞋垫上绣“游鱼莲藕”,象征着爱之珍洁、自由、愿结连理之内涵。

妻子给丈夫的鞋垫绣“鸳鸯”或”蝶恋花”,代表永不分离之心愿。

母亲给儿女鞋垫绣“牡丹”或”鲤鱼”图案,对子女有富贵美满之祈盼。

晚辈为老年人鞋垫绣上“石榴”或”葫芦”等图案,有祝长辈福禄长寿之意愿。

它造型生动、装饰性强,花纹的图案、色彩搭配,大胆、夸张,民间艺人们按照自己的心愿在小小的鞋垫上,反映人间的自然景物、风土人情。

勤劳朴实的妇女们,在田间地头的辛勤劳作之余,在夜晚昏暗的灯光下,不辞辛苦,不怕烦琐,不惜千针万线,为自己的亲人亲手纳制绣花鞋垫。

凭借着原始的古朴的丰富的想象力,把对亲人的爱、对老人的祝福、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对亲朋好友的祝愿及对一切美好生活的向往,都一针一线地纳入了这鞋垫之中,并伴随着亲人们走向四方。

鞋垫看似很平凡,可此物却见证着中华女性特有的真善美与勤劳节俭之风范。为了让自己的心爱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一种温暖的家的感觉。

相传这种用千针纳成的鞋垫为民间喜悦祥和之物,传说中有消灾避难之效,可保佑主人平安吉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手工鞋垫成了深受人们喜爱的商品,价格节节攀升。悠悠的商城里,一双纯手工绣花鞋垫,价格上百元,已经成为一种产业。

在农村绣花鞋垫用途极广,可以作为定情的信物和出嫁的礼品,也是寿诞、生子、婚嫁、升迁等喜庆场合馈赠的礼品。

现在的妇女,只是利用每天的空闲时间,两天就可以做一双绣花鞋垫,比做鞋省事多了,速度也快了好多。

关键是手工鞋垫适宜人群多,女孩子十来岁学做手工活,就是从纳鞋垫开始。老年妇女就是干不了家务活,还不舍得闲着,带着老花镜,慢慢的给孩子们纳双鞋垫。

看到姑娘们每人都存着几十双做工精美的绣花鞋垫,悠悠动了心,决定收购手工绣花鞋垫,放到自己的商城去卖,给妇女们增加一项收入,自己的商城也开发一个新的项目。

鞋垫就是一元一双,也比掐麦秸莛辫子收入高,掐辫子手快的一天一逛,收入还不到一毛钱。

现在的年代,工厂的临时工,一个月18.5元的收入。学徒工工资24.5元,职工的工资28.5元,干部的工资才34.5元。

要是妇女们整功夫做鞋垫,一天一双绝对没问题,一月就是三十元。成本是很低的,袼褙用的是破布,鞋垫面和绣线一双五分钱也用不了。

悠悠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姥姥,姥姥却说:“现在正是农忙季节,你还是别跟着添乱了。要是按你说的,在家做鞋垫就赶得上个工人了,妇女劳力谁还去地里干活。

别说一块了,就是五毛也没人愿意下地了,一个女劳力一天七个工分,才挣几个钱啊。”

也是,现在的工值一般就是二三毛钱,七个工分还真是少的可怜。

“姥姥,您说咋着合适?”悠悠向姥姥讨主意。

“等入冬闲下来再说吧,咱不能影响了村里的生产。再说了,你收了鞋垫得有出路,现在谁会花一块钱买双鞋垫啊。”还是姥姥想的周全,不过悠悠的计划也搁浅了。

第131章 分甜瓜

六月十一日一大早,桂萍就来喊悠悠,队里分瓜了。悠悠赶紧从床上爬起来,胡乱的洗了把脸,就跟着她跑了。

队里的瓜园在麦场的西面,前面是甜瓜园,北边是西瓜园。一个个的大西瓜圆滚滚的,那个都得十斤以上,看样子快成熟了,悠悠听人们议论着:西瓜该开园了。

甜瓜地里看不见瓜,只有满地的瓜秧绿油油的。靠着瓜地边上的麦场里,摆着几排成堆甜瓜。一排一个斤数,是按人口分的。

七口人的那排堆数还挺多,有十几堆。想想也是,这时候还没实行计划生育,那家都三四个孩子。

有的孩子往瓜地里跑,马上遭到大人的呵斥,怕踩坏了瓜秧。本来悠悠也想去瓜地里,看看的甜瓜是咋长的,赶忙打消了这个念头。蹲在地边上仔细的瞅着,原来甜瓜都藏在瓜叶下面。

队里分的甜瓜大部分都是孬的,歪的、小的、搐巴的,不过都熟透了,散发出一股香甜味。许多孩子拿了自己家的甜瓜,在衣服上蹭蹭就吃了起来。

除了甜瓜,还有哏(gen)瓜和脆瓜,那家都好几根。悠悠是头一次见到这种瓜果,哏瓜和脆瓜是同一种瓜。由于品种不同,一个哏一个脆。又长又粗,那个都有一尺多长,比孩子的胳膊都粗,一根就有二三斤。这种瓜产量高,容易种,没有卖的,种了主要是分给村里人自己吃。

长相好的甜瓜在旁边堆着,好大的一堆,今天是张集集日,这些卖相好的甜瓜是准备到张集卖的。

本来悠悠不想去赶集了,但看到队里的甜瓜,就改变了主意,就是为了买甜瓜也得去。咋着也得买够自己一年吃的,不然对不起穿越大神给的福利,自己的仓储空间可是永恒保鲜的。

吃早饭的时候,姥姥就做了个凉拌脆瓜,一根脆瓜拌了一大盆。悠悠吃了一口,酥脆微甜,凉爽可口,比黄瓜还好吃,就是含水分太多,一会的功夫,盆底就渗出了许多的菜汁。

昊昊把馒头掰成小块,沾着菜汁吃。看他吃的香,悠悠也学他沾馍吃,脆瓜的甜香和蒜香、醋香、香油混在一起,还真好吃。

吃过早饭,姥姥把装满鸡蛋的大筐,放在队里卖瓜的车上,用自行车带着悠悠,赶集去了。

队里去张集卖瓜的是会计韩道伟和韩德库,到了集市,他们卸下甜瓜,姥姥把自行车放在这里,掏出一块钱称了二十斤瓜,放在毛驴车上,赶着去了食品站。

老王师傅看见姥姥大声的招呼:“老韩来了,赶紧的找站长去,这臀尖我给你留着。”

现在,姥姥来的多了,每次交的鸡蛋也多,食品站的人大部分都知道姥姥。时间长了,大伙都按照工作人员之间的称呼,称呼姥姥为“老韩”。

站长闻声走了过来,“你个老王,又忽悠老韩那,今天你给老韩砍几斤五花肉吧,要带膘油的。”现在大家喊老韩,已经叫顺嘴了。

王师傅傻眼了,“啊,不过站长,老韩她喜欢瘦肉多的。”

“她又不傻,还能喜欢瘦肉,还不是怕咱们为难。可你不能次次都给她瘦肉,别真把别人当成傻子。”

站长说这话可真有点冤枉王师傅,这年头除了姥姥,谁家能集集买到肉啊,每次还是好几斤的买,不要瘦肉根本买不着。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