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10)
舅姥爷个大力不亏,在部队作战勇猛,和战友结成生死相交的革命友谊,并救过两位首长的生命。用鲜血换来了十几枚军功章,但是身体里也留下了十多处伤疤和两块弹片。
抗美援朝胜利后,舅姥爷已经是旅长了,但他一心惦记遗失的妹妹,怕自己不在村里,错失了妹妹的信息。放弃了部队的一切,转业回到了家乡,还真的让他等着了,兄妹俩得以团聚。
国家不仅给了他一笔安家费,还每月固定的发放五十多元的生活补贴和各种票证,成了十里八村有名的富裕户。他在部队的战友有好几个当了首长后也没忘记他,一直和他保持着联系,几个舅舅参军、上大学都是他们给办成的。
舅姥爷性情豁达,为人热情,乡亲们谁有了难处他都伸手拉一把,回村不久就被村民推选为村支书,在公社甚至全县也算是见多识广的村干部。他为人公道,一心带领乡亲奔富路,韩屯村地多人少,土地肥沃,渐渐成为周围的富裕村。
即便是动乱期间,有舅姥爷这个国家功臣挺着,加上村子是地处偏远的黄河滩区,村里受到的影响不大。好的年景一个工值达到了5毛钱,大多数村民的生活都能吃饱穿暖,舅姥爷的威信也与日俱增。
舅姥爷对姥姥一家倍加照顾,安排到生产队的公用房里居住,对上汇报说是牛屋。乡亲们淳朴,村里耕地又多,姥姥回娘家不仅顺利落户,大伙还把姥爷和爸爸当成文化人敬重。
爸爸吴卫华精湛的中西医技术,在缺医少药的偏僻农村大放光彩,名声越来越大。舅姥爷趁机在村里办起了卫生室,给爸爸争取了个赤脚医生的名额,尽管是大材小用,却也是学以致用。
妈妈艾婉莹从小没干过农活,舅姥爷舍出老脸到公社给要了个民办教师的名额,就在本村小学教书。为此,村里不少人说他自私,有好事先给自己人。
姥爷艾振宇的身体在爸爸的精心调理下,虽没留下大的隐患,但到底年纪大了体质较差,被安排到队里的菜园种菜,和妇女劳力一样,每天七分。空闲时间在黄河滩上削荫柳条(一种丛生的野生柳条)编些筐、篮,卖了补贴家用。姥姥在家看孩子做家务,还养了一大群羊和十几只鸡。
爸妈虽然每月只有几块钱的补贴,但俩人都挣整劳力的工分,每天十个工分。而且爸妈是一年365天,天天挣工分。再加上姥爷挣的,一家人尽管老的老小的小,生活虽不富裕却也能过的下去。
悠悠睡到半夜,被“呜呜”的响声惊醒,姥姥拍拍悠悠“别怕,刮北风了。”
第9章 烧锅
早上,在小广播刺啦啦的《东方红》乐曲中醒来,天才刚微亮。家里就剩下悠悠和弟弟两个,弟弟也睡到了姥姥炕上。
人都去哪里了?也没地方问去,悠悠趁机给小萌宝迪迪增加点营养。
悠悠赶紧起床,先到院子里撒了一地的鸡食,用意识吩咐空间里的机器人,准备好的热牛奶和蛋糕,把弟弟摇晃醒。迪迪打着哈欠,半睁的眼睛看到悠悠就精神了:“姐姐,糖。”
“给你糖。”一边把小蛋糕塞他嘴里,一边帮他穿上棉衣。
把弟弟带到厨房洗干净手脸,拿出小蛋糕让弟弟吃着,又把热牛奶倒进碗里给弟弟喝。
“姐姐,这是什么东西,好吃还好喝,你尝尝。”
“乖,姐姐用奶糖化的糖水,你赶快喝了,凉了肚子疼。”
悠悠想帮着大人做饭,无奈个子太矮够不着锅台。她搬了个小板凳踩上去,掀不动锅盖就往一边挪,挪开一小半,刷干净锅,添上水再把锅盖挪过来盖好。
悠悠坐在灶门口,学着姥姥的样子烧火,手忙脚乱地费了半天劲才点着了火,真心的不容易啊。
算了,姐作弊,把锅里的温水舀到脸盆里,悠悠直接从自己的仓储园办公室里,拿了热水放了半锅,省柴又省闲,还顺手把盛牛奶的碗刷个干净。
姥姥回来,看到厨房里只有悠悠姐弟俩,吓得拉过悠悠上下仔细打量,着急地问:“烧着没?磕着没?祖宗哎,你吓死姥姥了。”
“姥姥,我好好的没事,你快看我烧好水了。”
姥姥掀开锅盖,看到半锅开水,吓得声都变了:“好孩子,姥姥知道你懂事,以后可不敢了,你还太小,栽锅里能淹死你。都怨姥姥,咋就舍得把你俩留在了家。”边说边擦上了泪,还后怕地拍着心口。
得,为了姥姥的心脏着想,以后远离一切危险,还是做个乖宝宝吧,不符合这个年龄的事情一概不做。
“姥姥,我错了,以后不爬锅台了,我只帮你烧锅。”悠悠满口的保证。
姥爷爸妈和哥哥先后抱着一大捆干棒(枯死的干树枝)回来,冻得脸颊通红。原来都起早去拾柴禾了,昨夜刮大风,刮掉了许多干枯的树枝。
看到初三早饭还是杂面饺子,是姥姥早早包好冻起来的,悠悠问:“姥姥,过年得吃几天扁食?”。
“除了年三十晚上的一顿,大年初一头一天,过了初二和初三,初五捏鬼头,初七送火神,初十石头过生日,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月十六过小年,二月二龙抬头,总共吃十次扁食。现在过得好了能吃的起,以前过年有时连年初一的扁食都吃不起。”姥姥一脸满足的告诉悠悠过年的习俗。
我的个姥姥,这就叫过得好了?那以后的生活咋说啊,怎一个好字了得!不过,这个年代的环境质量那真是刚刚的好,吃嘛嘛香,用嘛嘛放心。可惜的是,吃嘛嘛不足,用嘛嘛缺少。
大年初三,吃过早饭,姥姥带着全家去舅姥爷走亲戚。虽然在一个村里住,但每年兄妹两家也只在年初三吃顿团圆饭。年初二一般是小媳妇走娘家的日子,几个舅妈都回娘家。
爸妈拿着年前就准备好的礼物,两瓶酒、二封果子、两只鸡、满满一提篮白面馒头。
舅姥爷家在村子中间,一路上姥姥和村里人热情的打着招呼,还没到门口就听见孩子们的喊声:“俺姑奶奶来了,俺姑奶奶来了”。十多个大人孩子闻声从院子里迎了出来。
悠悠再次仔细的观看舅姥爷家,整个院子宽阔敞亮,五间堂屋,东西各三间配房。
堂屋中间是厅堂,老两口住堂屋东边的两间。二舅妈带着孩子住在三间东厢房,三舅舅住在公社家属院里,回村住在厅堂西边一间房里。最西边一间是给小舅舅留的,平时放着粮食和食物。三间西厢房是厨房和饭厅,大舅舅分家另住。
大门朝西开,在西屋的南面,高大宽敞。对着大门的是一面迎门墙,墙上画着一簇翠竹。房子东面还有半亩地大的一个院子,除了猪圈、羊圈鸡窝、厕所、柴禾棚,还有三分多的菜园子。
舅姥爷一家十七口都在家候着,爸妈领着兄妹仨人挨个拜年,悠悠终于认清了舅姥爷家的所有人员。
大舅舅韩爱国30岁,是村里的拖拉机手。头生稀罕老生娇,舅姥爷看重大舅舅的结果就是早早地给他娶了个大三岁媳妇。
大舅妈周红英33岁,两人年纪轻轻就生育了五个孩子,大女儿韩智慧12岁,大儿子韩志远9岁,二儿子韩志亮7岁,三儿子韩志高5岁,小女儿韩智茹1岁。
二舅舅韩爱军29岁,他16岁时自己偷偷报名参军,现在是东北边境的营级干部,今年探亲在家。
二舅妈刘朝霞25岁,俩人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韩志刚5岁,二儿子韩志勇3岁,三儿子韩志强1岁。本来,二舅妈可以随军了。但考虑到孩子太小,那边的气候太冷,等孩子大些再说。
三舅舅韩援朝25岁,高中毕业回村务农三年后,被推荐上了华东农业大学,大学毕业后在本公社政府工作。
三舅妈赵胜男是三舅舅的高中同学,今年24岁,供销学校毕业后在公社废品收购站工作。他们的儿子韩志斌,才1岁。
四舅舅韩爱民18岁,去年高中毕业后就参了军,三年后才能回家探亲。
悠悠在自己的77年的高考计划中又增加了一人,好像是军校的录取成绩相对低了好多。
舅姥姥拉着姥姥埋怨:“秀芹,你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还花这么多钱买东西,你哥哥有工资,你侄子们都过得好,家里什么东西没有。”
“嫂子,俺哥为帮俺家没少落埋汰,俺一年就给您俩拿这一次礼物,多少的您让俺们尽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