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495)

作者:恣悠悠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标签 吃货 家长里短 温馨清水 种田文 萝莉 未来手工达人悠悠,因意外穿越到七零年代。好在,商城还在,可以同未来交换物资!好在,父母双全,可以让她享受亲情!一家人整整齐齐,和和美美,共同致富奔小康! 点击展开

爱民过年是先到京都和刘冉汇合,进京悠悠爸就给他调养身体,对越战场气候恶劣,难免落下內疾。

为了不让老人伤心,吴卫华帮他把中药熬制成了药丸,每天背着老人吃。

吃过午饭,悠悠又搬出两个西瓜,这还真是李保国从海南运回来的,虽然成熟度不好,可味道比后世的催熟西瓜强多了。

这个年代的农作物,都是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放心产品,味道自然也纯正。

悠悠这两年,没少往仓储园里存西瓜,个个都是沙瓤的。有了李保国的西瓜做掩护,悠悠一年四季经常拿出来吃。

李保国既然费心给捎来了,成熟度不好也得让大家吃了,不然万一提起来,差距太大就露馅了。

今天吃的是羊肉火锅,不太熟的西瓜,吃了正好降火。

大卫啃着西瓜,即兴来了一句:“晚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智萍认真的纠正他:“大卫姑爷爷,您说错了,是围着火锅吃西瓜。”

大卫也跟着较真,问吴馨儿:“到底是火炉还是火锅?”

智萍急了,指着火锅大声的告诉他:“大卫姑爷爷,这是火锅,不是火炉。”

把一家人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不到下午一点,外村的工人就过来了,这次所有的工人都来了,他们带着地派车,分别去了自己的厂里,也没用安排,就主动的干上了。

有了他们的加入,工厂里的积雪不到五点就打扫干净了,最后人们都集中在广场上,很快就将广场打扫了出来。

整整一天的时间,韩屯村的积雪打扫的干干净净,经过一下午的阳光照射,公路的路面已经晒干了,出行完全没有问题。

晚饭还是依照这里的老习惯,初一到初三,连喝三天清水,祈求一年生活清净。

以前是清水溜菜包子,现在可就丰富多了,别人家不知道,反正舅姥爷家,还是三桌好菜,每桌十二个菜。

舅姥爷他们那桌吃的最慢,中午怕耽误扫雪,就喝了一瓶酒,晚上没事了,慢慢的喝开了,边喝边商量事情。

舅姥娘她们,收拾好了餐桌,就开始包饺子,初二初三连着两天,早上都得吃饺子,今天她们准备一次都包出来。室外的气温低,饺子包好端出去,一会就冻上了。

冻好的饺子放到后面的储藏间里,吃的时候端过来,方便极了。各家的年货,也都放在储藏间里。

楼房内温暖如春,储藏间冰的似冷库,韩屯村的人对新房子的布局,满意极了。

人们还在院子里挖了个大地窖,存放地瓜和白菜萝卜,爱国就给三家都挖好一个地窖,结果存放的白菜萝卜,大部分都给了食堂。

不过在地窖里存藕,还是比较好的,放半个月绝对没问题。

孩子们吃饱喝足了,都去了悠悠家三楼的大厅看录像,小王也跟着去了,录像在这个时期,还是相当稀罕的。

就在这时候,韩道伟陪着她母亲,过来串门。韩道伟来的时候,拿了两瓶酒,看到舅姥爷他们还没撤席,就笑着说:我就知道你们爷几个得喝几盅,还真赶上趟了。”

爱国赶紧让他入座,志远倒了一杯酒,放到他的面前。

舅姥爷举杯邀他:“道伟,咱爷俩喝个。”

韩道伟倒也痛快:“好,大叔,我先喝为敬。”说完嗞溜一口,就把酒干了。

韩道伟的娘,从悠悠姥姥开始收鞋垫开始,就和“老骡子”俩人,给悠悠姥姥帮忙,一直到现在。

大家整天在一起,她也不见外,坐下就帮着包饺子。上手就开了口:“我和道伟一块过来,主要是找红英的。冬梅这孩子,可是个好姑娘,在你们家里住了两年了,大家都熟悉。我们一家啊,都喜欢他。

这不道伟的二小子,自打见过冬梅后,一直念念不忘,我俩这是给孩子提亲来了。

二小子你们都知道,这孩子也没啥大出息,考了个专科学校,学的又是农业,毕业后也得回来,在家里找媳妇正好。

咱们都熟悉,我和道伟也就没找外人。红英你和爱国明天回娘家,问问你嫂子和冬梅,要是没意见,俺再找媒人,要是孩子不克服,咱们就当没这回事,省得外人知道了,孩子们尴尬。

二小子考上学,就催着我来提亲,可我怕冬梅万一不同意,再不好意思住你们家,就没提这事。

现在这不冬梅考上咱们村里的工人了,她就是不同意,也得来上班。”

她这话说出口,一家人都愣住了,冬梅过年就二十了,还真到了说亲的年纪。

都说侄女随姑,冬梅长得还真像红英,比智慧和智茹姐俩都像。

冬梅的性格也随红英,爽朗大方,干活也利落,整天乐呵呵的,让人一看就喜欢。

第680章 订婚

现在韩屯村的未婚青年,不论男女都是香饽饽,特别是新的住宅楼建好后,更是行情见涨,家里有适龄孩子的,基本上每天都有媒人上门。

况且,韩道伟的二儿子韩志明,还是个大学生,现在人们可不懂得专科和大学的区别,他们就知道有中专和大学,专科生在人们的眼里,也是大学生。

现在的中专生,毕业后也是国家统一分配工作,户口转为非农业,也就是城镇户口,每月都有粮食供应,被人们习惯的称为吃国粮。

农村里考上学的孩子,就是飞出农门了。毕业就有工作,挣工资,吃国粮。再找个有工作的对象,那就更好了。

家里条件差的,要是愿意在农村找媳妇,那可是香饽饽,专挑好条件的找。

韩道伟的二儿子,两样条件都占,他家要是放出口风,想在农村找媳妇,估计说亲的能挤破大门。

看到他娘俩,小心翼翼的来求亲,红英还真不敢做这个主。冬梅在她家住了两年多了,可订婚这样的大事,还得她父母和本人做主。

舅姥娘把话接了过来:“红英,你和爱国明天回家,把你大娘家的条件,好好得给你哥嫂说说,再问清冬梅的意见。”

红英这才回过神来,若有所思的说:“娘,我知道了。”

韩道伟举杯对爱国说:“爱国,我先敬你一杯,明天去了红英家,给你侄子多添好言,回来我再专门请你。弟妹,拜托你俩了,冬梅这孩子,我们家是真喜欢。”

韩爱国对他说:“还用我俩说好话,咱们附近的村庄,谁不知道你们家条件好,一大家子和和美美,从来没生过闲气,待媳妇和亲闺女一样,谁家的闺女嫁到你们家都放心。

二侄子又是大学生,冬梅能嫁到你家,是她高攀了。”

韩道伟不好意思的说:“援朝,这不是你侄子个头矮吗,冬梅这孩子人长得好,个头可是比你侄子显高。”

冬梅的个头也随了姑姑,现在就一米七三了,不知道还长不。都说二十三,窜一窜,说不定还能长两公分。

韩道伟他们家,个头都矮,韩道伟的二儿子,估计一米七都不到。韩道伟也就一米六五的个头,他儿子比他高点,也没高哪去。

爱国听他这么一说,没忍住噗呲笑了。他引了个头,大伙都笑开了。就连韩道伟他娘俩,也忍不住乐了。

韩道伟的娘笑着说:“二小子在家也害怕,一个劲的嘀咕要是能再长一点,就跟冬梅一般高了。”

红英听她这么一说,回过味来,开口说道:“个子高矮的不算啥,只要俩人有缘发,能和和美美的过日子,比啥都强。”

韩道伟娘俩听她这么说了,就起身告辞,临走韩道伟还嘱咐:“爱国和弟妹,这事就拜托你俩了。”

红英看他们出了大门,才说道:“我说道伟二小子,没事总往代销点里跑,原来起了这心思。”

舅姥娘说:“除了个子矮点,道伟他们家还真没啥毛病,这孩子也踏实,可惜时运不济,考了个大专。可他要是想找个有工作的媳妇,也应该不难。”

舅姥爷说:“道伟这是高招,找个有工作的,一年才挣多少钱,咱们村一年的收入是多少。今年速食面和火腿肠都开工了,人均分配咋着也得超十万。

再说了,智慧她姥娘家,在附近可是出了名的富裕户,找个这样的亲家,经济上没负担。”

爱国这才反应过来:“道伟这会计可没白当,帐算的就是精,不过对冬梅来说,也是好事。嫁到哪个村,也没咱们村的生活好。”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