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458)

作者:恣悠悠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标签 吃货 家长里短 温馨清水 种田文 萝莉 未来手工达人悠悠,因意外穿越到七零年代。好在,商城还在,可以同未来交换物资!好在,父母双全,可以让她享受亲情!一家人整整齐齐,和和美美,共同致富奔小康! 点击展开

百分之五的年利率,真的不算高。可四千元每年贰佰元的利息,比以前的年收入都高,算得上是一笔不错的收入。

家里没了钱,也不用整天担心了。再说了,新石庄的村干部说了,给所有存钱的人家保密,保证不泄露各家的存款数目,还有啥可担心的。

新石庄可以说是开创了这个年代集资的先河,它也是靠着这个方式,滚雪球般的发展壮大起来。

有了钱,新石庄接着收棉花,终于在霜降前,把集资的二百万全部买成了棉花,足够一年生产用的。

新石庄在收棉花的同时,还把自己纱厂的产品展览出来:各种染色的纱线,既有单股的,也有合股的。

为了展示自己的纱线不脱色,他们把染色的纱线浸泡在清水里,放到展台上让人观看,真的挺有说服力。

远些的村庄,人们不知道纱线的用处,只是看好纱线不褪色。可近处的几个村庄,人们都知道机纺纱线的好处。

韩屯村从小靳庄买回来的纱线,根本就没分公(公道),各家就摊到那么一点,几家合起来,才够织一机子布。

即使是这样,大家也都感受到了“洋线子”(机纺的纱线)织布的好处,结实耐磨不褪色,织布能省一多半的时间。

这里的人们,习惯把工业制品叫做洋这洋那,经常说的有:火柴叫洋火,点灯的煤油叫洋油,机制的布料叫洋布,缝纫机叫洋机子,自行车叫洋车子。

电灯电话后面的一句,就是洋梨子洋耙。悠悠觉得,这里最具代表的一句方言就是:借你类洋车子骑骑。

用“洋线子”织出来的布,做被褥床单,比买的布都合适,厚实柔软手感好,用着舒适。关键是价格便宜,比买布节省一多半,还不用布票。

洋线子尽管比手纺棉线,价格高了一倍还多,可比手纺的结实,织出来的布平整。关键是节省时间,比起织布来,纺线更费时间。

纺线一个人从早干到晚,一天也就能纺半斤棉线,这还得是技术好的。一斤棉线靠人工,两天才能纺出来。买机纺的棉纱,一斤贵了一元钱。

一个人两天可以轻松的做一双鞋垫,能卖一元钱,成本连一毛钱都不到。

与其起早熬夜的纺棉花,累得腰酸背疼的,还不如纳双鞋垫来的实惠。以前是没有地方买洋线子,现在新石庄敞开了供应,谁还傻得再去纺线。

人工纺出来的棉线,技术再好,也只能做到粗细大体的一致,而且是每个人纺的棉线都不同,织出来的布,肯定不平整。

机纺的洋线,粗细均匀,织出来的布特别的平整。合股的棉线,2.5斤织一勾子布,单股的棉线1.5斤就够了。

新石庄洋线子刚开始买,韩屯村的妇女,好像不要钱似的,成捆的往家买。

一捆“洋线子”五斤,每种颜色的各买一捆,二十多种颜色,每家都买百十斤(百斤以上)。

她们要的都是合股线,织出来的布厚实,做被褥和床单合适。

韩屯村刚搬进新家,里外一新,可各家的被褥,这几年虽然添置了些新的,还是旧的多。

过了寒露,昼夜温差大,夜里就冷了,得盖棉被了。拿出以前的旧棉被,尽管拆洗的干干净净,可和新家具放到一起,咋看都不搭。不如新买的蚕丝被和毛毯,看着顺眼,盖着还轻便得很。

第628章 收粗布

这次人们在京都,买了些蚕丝被和毛毯,可到了冬季,还是得盖棉被。以往人们睡火炕,每人一床被子就可以。今年全部换成了床,最少得两床被子。

各家的楼房都安装了暖气片,可大伙不是还没用过吗,没人知道暖气倒底是个啥情况。

有了充足的洋线子,韩屯村的妇女,连夜加班织粗布,宽敞的大书房,几乎家家放的都是织布机。

悠悠的红英大舅妈和娘家侄女冬梅,娘俩有空就织布,每天夜里熬到十点多,不到十天,就把一机子布织了出来。

红英舅妈先给悠悠做了一套四件套的床上用品,把悠悠给高兴的,马上铺到了床上。接着就缠着红英舅妈,做了配套的桌布窗帘和抱枕,全部换上后,整个房间充满了乡土气息,古朴而温馨。

智茹看到了,马上就去找自己亲娘去了,小姑娘霸道的,立刻就要和悠悠姐一样的布置,堵着房门不让出,让她娘这就给做。

一大机子布十二勾子,就够给悠悠和智茹做两套的。看着迪迪和志高羡慕的眼光,红英舅妈乐呵呵的继续她的织布大业。

她立志在年前,给全家人没人准备一套粗布的床上用品,这可真是个大工程。即使加上冬梅,任务也够重的。

悠悠决定,提前开始收购粗布,不论大卫要不要,自己的商城里,这些手工织的粗布,可都是奢侈品,价格超高。

有大卫这个由头,收购粗布没人觉得突兀,外国人的喜好,国人没法理解。能多条挣钱的门路,大伙都高兴。

洋线子的价格高些,可省工省时,悠悠和姥姥商议后,还是按照十元一床的价格收购。

以前手纺的棉布,继续收购,大卫嫌弃褪色,悠悠有办法,后世的技术发达,防止脱色是小菜一碟。

以后洋线子推广开来,手纺的棉布,恐怕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秋收以后,悠悠家开始大量收购粗布,使新石庄的纺纱厂的销量大增。

悠悠家收粗布,不论花色和品质,就一个价格,一勾子布十元钱。即便是原来压箱底的老陈布,只要不霉变,不脱色,悠悠家都收。

原来织棉布,纺线费工夫,一勾子布二斤半线,最少得五天纺出来,一机子十勾布用二十五斤棉线,纺线就得二月。

打线、染线、浆线、撴线,这几道工序,每道都得一天的时间,而且自己纺的棉线,粗细不匀,经常断线。

新石庄卖的“洋线子”,是染好色的拐子线,这几道工序都省了。还特别的结实,轻易不会断线,单股的细纱线也是如此。

十勾一机子的布,用“洋线子”的话,一个妇女半个月的时间,就能轻松的织出来。

一勾子布合股线用二斤半,每斤二元钱,成本五元,能卖十元。一机子十勾布,就能赚五十元。一个月织两机子布,能赚一百元。

用单股的洗棉线织布,一勾子不能省一斤线,可费工啊,织一勾子布最少得一天半的时间。

一斤线省二元钱,半天的时间少挣二块五,一个月就是十五元,人们都会算帐,所以,开始还有买单股线的,后来就全都买合股线了。

月收入一百元,在现在可算是高收入了,比国家工作人员高了近一倍,可也辛苦多了。

只要有钱赚,吃苦耐劳的农村妇女可不怕辛苦。秋收过后,家家户户织机响,天亮织布,晚上掫(zou,做的意思)线穗子。

织棉布的纬线得先做成线穗子,按在织布梭里用,这也得很大的工夫。

现在农村通电的村庄很少,夜里靠煤油灯织布肯定不行,正好掫线穗子。

韩屯村和新石庄的妇女,晚上有电灯,明亮的电灯下,织布一点也不碍事。白天上班,晚上织布,有的甚至熬到夜里十二点。

妇女织布,家里的男爷们勤快多了,做饭干家务,有的甚至帮着掫线穗子。

这些家务活外人看不见,大街小巷剥棉桃的基本上都是男人了。种夏棉就这一样坏处,霜后花多。为了种小麦,过了寒露节,人们就把夏棉拔了,立着放到朝阳的墙根下。

在阳光的照耀下,棉桃逐渐绽开,为了防止沾上碎棉叶,棉桃刚咧嘴,就得及时把棉絮剥出来,剥棉桃其实是一项繁琐的活计。

以往,剥棉桃的都是妇女,今年就换成了男爷们。开始还有人不好意思,看到大伙都这样,也就习惯了。

大家都用“洋线子”织布,新石庄的棉线很快打开了销路。资金迅速回笼,每天的产值六千多,一个月就接近二十万。

新石庄纺纱厂,每天的产量是1.5吨,能织1200勾子布,也就是说够1200个妇女织布,半个张集公社的妇女也供应不过来。

新石庄的纺纱厂,还真让他们的队长看准了,原料不愁,销量也不愁。

可二百万的投入资金,在这个年代可是笔巨款,就是公社一级的财政,能拿出来的也不多。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