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430)
村里的大人知道后,下水试了试平坦的泳道,嘱咐了几句要注意安全,照看好年龄小的孩子,就回去了。
悠悠扔出了自己的准备,游泳衣每人两套,大小汽车内胎十几个。塘子坑边缘部分没有莲藕,游泳畅通无阻,孩子们在里面各种花样的折腾。
哥哥和姐姐都在水里玩,智萍和志新怎么可能老实的在岸上看着。俩人看见水,比大孩子跳的都快。
智萍和志新发疯似的玩,悠悠在他俩身后分别扔了个隐形的救援机器人,随便俩人折腾。
志高和志刚俩人不放心,跟在他俩身后,不错眼珠的看着。俩小东西特有眼色,扔了汽车内胎,缠着他俩学游泳。
小孩子学东西就是快,四五天的时间,俩人就游的很好了。白嫩的皮肤晒的黑亮,有泳衣遮挡的皮肤还是雪白,黑白分明,轮廓特明显,好像泳衣印在了身上。
俩孩子高兴的咧嘴笑,自豪的显摆:“悠悠姐给的泳衣画身上了。”
智茹看着他俩的白痴样,惋惜的说:“俩洋娃娃秒变非洲黑人,一点也不好玩。”
他俩刚来的时候,智茹领着到处跑,见人就说这是俺弟弟和妹妹。现在却总是躲着他俩,原来是嫌弃俩人黑了,不漂亮了。
这孩子,从小就喜欢漂亮的东西。这都快十岁了,咋还这样。
全村四十多个孩子,都聚在一起玩。悠悠带着孩子们,在岸边的护村林里,开辟了个简单的活动场地。
用草席围了两个简单的更衣间,游累了就上岸休息。护村林下打扫干净,摆上一圈课桌,西瓜甜瓜酸梅汤随意吃喝,饿了就煮鸭蛋吃。
鸭蛋是男孩子下水摸的,锅是悠悠提供的,护村林下有的是干树枝。
西瓜和甜瓜是孩子们兑钱买的,智茹负责收钱,狗剩和迪迪俩人负责买。村里的瓜园里各种瓜都有,价格特别便宜,五分钱一斤,今年的工人多,不用出村就卖完了。
酸梅汤是悠悠友情赞助的,这是悠悠家的代销点新上的冷饮。盛放在门外的两个保温桶里,和大碗茶价格一样,每碗一分钱,冰凉酸甜,消暑又解渴。
五十升的保温桶,一桶酸梅汤才卖二元钱,村里人都说姥姥卖不够柴火钱,姥姥本来也没准备赚钱,就是给工人们提供个消暑的饮料。
姥姥在代销点的门前放了俩煤球炉,上面的壶里时刻煮着酸梅汤,开了就放到自来水里津凉,然后倒进保温桶里。
保温桶的旁边,放了一摞瓷碗,还有一个存钱盒,桶上贴着价格,一分钱一碗,自己放钱自己倒。
村里人和工人都喜欢喝酸梅汤,保温桶前基本没断过人,有人连着喝两碗。
给不给钱没人管,给多给少没人管,全凭自觉。每天的晚上,家里的孩子们把钱倒出来,围在桌子旁点钱,收入都在十元以上。
酸梅干三毛钱一斤,一斤冰糖一元,一天十个煤球五毛钱,不到二元的成本,收入挺可观。
看着每天的收入,姥爷说:“没想到大碗茶,还真不少挣。怪不得京都的街头,每到夏天都有那么多卖大碗茶的。”
孩子们吃喝完,就开始学习,做作业,阅读课外读物,开展兴趣活动。
早上和傍晚凉爽,孩子们开着村里的拖拉机,去河滩割苜蓿草,分工合作,割的割,装的装,运的运。
村里的猪羊鸡鸭鹅和牛驴,集中喂养,全是孩子们割草喂的。放假这样,开学也是如此。
外来的人员看了,都说韩屯村的孩子们懂事省心,还特别的有能耐。他们都说:“别说咱们的孩子了,就是咱们自己,有几个会开拖拉机的,你看韩屯村里,六七岁的孩子,都赶开着跑两趟。”
“人家的孩子可不光会开拖拉机,还会说外国话那,孩子们在一起,叽里呱啦的说的都是外国话,小的跟着大的学,比老师教的都好。”
“这咱可比不了,你们看到了吧,韩屯这么小的村子,出了十来个大学生,大的带着小的,可不是越来越好。”
天黑看不清人的时候,村里的妇女们,也喜欢到孩子们的泳道里洗澡。韩屯村就有洗澡堂,不过夏天大伙习惯在水塘里洗澡。
第589章 未来发展
村里人都说:“悠悠经常跟着姥娘出门,就是懂得多,看到大城市有游泳池,就在咱村的塘子坑里弄了个游泳道,这深浅正合适孩子们,今年咱们可省心多了。”
每天的晚上,是悠悠自家团聚的时间,除了悠悠姥爷看代销点,家里人都聚集在男孩子们住的教室里,瓜果糖茶加宵夜,吃喝玩乐加辅导。
晚饭后,每天一个小时的学习时间。白天学的是课本知识,晚上学的是课外知识,孩子们随心所欲,学习自己喜爱的知识。
琴棋书画的启蒙悠悠妈内行,科普教育有昊昊和志亮,智慧的速算训练,悠悠的智力开发,志远的医疗保健,都是一些浅显易懂的入门知识。家里的孩子在娱乐中,接受了广谱性的教育。
学完就开吃,吃是悠悠的长项,准备宵夜就落在了她的身上,有姥姥打掩护,各种合理不合理的吃食,都能出现在课桌上。
玉玉往韩屯送货的时候,顺便把临水院子里的水果捎了过来。晚熟的凯特杏,六月雪的大寿桃,早熟的龙眼葡萄,酸甜的李子,脆甜的嘎啦苹果,香甜的甜子,嘎嘣脆的长枣。
玉玉和胜男舅妈,还时不时的往韩屯捎些各地的水果和特产名吃,这也给悠悠作弊提供了方便和借口。
桔子香蕉簸箩这些南方常见的水果,每天都有。就连新鲜的荔枝,酸甜的杨梅,娇艳的樱桃,这些时令水果,也交替着出现。带着冰袋密封包装,打开和刚采摘下来一样。其实绝大多数的时令水果,是悠悠仓储园里的储藏品。
这几年,悠悠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大量购买当地特产。自己的仓储园时间是静止的,具有永久的保鲜的功效,这穿越大神赠与的福利,被悠悠运用到了极致。
以前没有条件和借口,悠悠不敢随意的往外拿。现在有机会了,尽情的拿呗,全家人享口福,悠悠自己也能拉馋。
其实吃也是一种学问,家里的孩子吃的多了,也跟着长见识。
以前在图片上看到的水果,现在不仅能看到,还能吃到。就连智萍都能区分开凤梨和簸箩,知道簸箩和菠萝蜜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水果。
志刚兄弟三,长得人高马大却喜欢吃榴莲,哥仨一身的臭榴莲味,遭到全家人的各种嫌弃。
各种果脯和坚果,不仅孩子爱吃,更是舅姥爷爱国舅舅的下酒菜,爷俩每晚二两酒,看着孩子们吃喝打闹,美滋滋乐哈哈分外享受。
平城和洪城县两处院子的水果,迪迪想起来就开着家里的吉普车,带孩子们去采摘。六七十华里的路程,半个小时就能赶到。
智茹还在杨奶奶家住了一个星期,她现在是杨奶奶家的心头肉,平时星期天也会去看望老人们。小丫头也值人疼,有了稀罕的好吃的,总会给老人们留着。
瓶装的鲜奶每人半斤,蛋糕、面包、各种精美的糕点,也抵不上肉的诱惑。家里的孩子都是肉食动物,食堂里的肉菜根本满足不了他们的胃口。
每天的晚上,悠悠都会准备几个硬菜。悠悠的仓储园里,鸡鸭鱼肉制成的熟食,储存颇丰。就连京都的烤鸭,拿出来都和现烤的一样。
京城的叶爷爷知道迪迪的嗜好,变着花样的给他捣鼓美食。悠悠爸托付给部队来韩屯肉联厂拉货的车辆,当天就能捎到。
家里人习惯了,出现什么肉食都不会感到奇怪。唯一不满足的就是速食面和火腿肠太少,不能敞开了吃。
这两样食品,家里还真不少,是胜男舅妈专门捎回来的。可在悠悠的心里,对防腐剂存有阴影,总是下意识的限制家里人食用。
舅姥爷安稳孩子:“等咱们村自己的厂子能生产了,让你们吃个够。”
智萍搂着奶奶的脖子撒娇:“奶奶,您可不能忘了智萍,让大爷(大伯)给我捎好几大箱子。”
韩爱国逗她:“智萍,你别走了,在家跟着奶奶住呗,大爷天天让你吃速食面。”
智萍纠结的说:“大爷,我想跟奶奶在家住,可妈妈说了,我今年该上一年级了。”
志新玩野了,他跑到奶奶跟前,主动报名:“奶奶,我跟你在家住。智萍妹妹你真笨,咱奶奶家就有学校,在这里也能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