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425)

作者:恣悠悠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标签 吃货 家长里短 温馨清水 种田文 萝莉 未来手工达人悠悠,因意外穿越到七零年代。好在,商城还在,可以同未来交换物资!好在,父母双全,可以让她享受亲情!一家人整整齐齐,和和美美,共同致富奔小康! 点击展开

棕榈油在常温下呈半固态,含饱和脂肪酸较多。稳定性较好,不容易发生氧化变质,烟点高,故用来油炸食品很合适。

一条速食面生产线,每一分钟能产出500包,每炸一包速食面,耗油12克,也就是说一分钟耗油12斤。

生产速食面需要大量的棕榈油,据工业局的专家说,目前国内棕榈油的生产,处于起步阶段,产量极低,根本无法满足需求,我国食品行业所需棕榈油大部分靠进口。

临水地区的食品行业,从没用过棕榈油,具体的进口渠道,他们也不清楚。

专家不清楚,韩屯村的人有办法,马上去找悠悠姥姥,打电话询问艾建业。

给建业打电话得等晚上,悠悠的智脑可是即时通,分分钟就能搞定。

世界上有约20个国家生产棕榈油,主要生产国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尼日利亚,这三个国家的总产量占世界棕榈油总产量的88%。

国际棕榈油价格波动比较大,与大豆油等植物油的价格走势相近。马来西亚棕榈油最低价格出现在1986年,当时全球油籽丰产,尤其是美国大豆丰收,导致了包括豆油在内的所有植物油价格受到压制,棕榈油价格出现阶段性低点。

1990年以后,随着方便面生产的急增,棕榈油价格开始上涨,到2000年涨到最高点。

现在国际市场上的棕榈油价格,折合人民币每吨一千元,比国内的大豆油价格低了一倍。

看到这种情况,悠悠就想起了韩道伟说过的一句话:天时地利人和。

韩屯村还真是运气通天!

艾建业反馈的棕榈油情况,和悠悠智脑提供的一样。据他说,现在棕榈油价格低廉,进口非常方便。

高主任得知这个情况,马上和地区外贸局联系,让他们立即办理棕榈油进口有关业务。

各种资料都是从悠悠家里转出去的,家里的孩子接触多了,才知道自己的英语水平差。

平时他们看的英语资料,都是初级课本和通俗的读物。遇到这些专业技术资料,别说他们这些初入门的孩子,就是英美本土的大学生,专业不对口,也不一定能弄明白。

孩子们不知道这些,他们仿佛找到了新的目标,每天搬着英汉大辞典,查单词对句型,再对照翻译好的中文资料,逐字逐句的往下看。

悠悠看他们执着,让智脑把所有的资料都复制了一份,交给他们自己摸索去。

单词认识了,句子会读了,中文也翻译对了。可想弄懂内容,难度就大了。

幸好村里住着一群专家,孩子们有空就往专家组里凑,还挺有眼色,知道插空请教问题。

开始专家们还奇怪,这村里咋有这么一群孩子,小学生的英语水平比大学生都高。等弄明白的原委,他们对孩子们极有耐心,尽心的指点孩子。

由于这次难得的经历,志高和智茹兄妹俩迷上了自动化机器制造,也成就了狗剩和智茹的美好姻缘。

农历的四月上旬,韩屯和新石庄的村台终于完工,韩屯村和新石庄的工厂规划设计也完成了。

新石庄的规划简单,他们村以东西大街为界,北面是住宅区已经开工建设。街道南面是工厂,临街的十亩老防台正好在大街的中心位置,群众搬进新居后,拆了老房子建村办公楼。

韩屯村就得重新规划了,南北大街东面的二百亩是住宅区,已经规划好了,西边的五百亩是工业和公共设施区。

五百亩被东西大街从中间分开。靠近南北大街,是公共设施区,最南边是村医院,往北就是村联中。东西街南面门面房,分别是村代销点和食堂。

东西街的北面是广场和村办公楼,村办公楼的西面是幼儿园,村办公楼的北面新建服装厂,最北面就是现在的面粉厂和面条厂。

幼儿园的西边是现在的肉联厂,新增火腿肠车间,肉联厂的对面就是新建的速食面厂。肉联厂和速食面厂面积大,各二百亩。

村医院和村学校都是四层的建筑,还专门为学校建了个二层的教职工宿舍楼,全部是一室一厅一厨一卫的单元房。

第582章 都是钱啊

村办公楼六层,是全村最高的建筑。村幼儿园和服装厂,是两层的楼房。

村台完工前,民工就接到了新的任务。一部分留下来帮助这两个村庄搞建设,一部分帮助其他滩区村庄建房子,争取麦收前,所有的滩区群众都能住上新房。

民工们领了工钱,第一件事就是去代销点里买东西,特别是去别的滩区村庄的民工,走前更得买。滩区村庄之间距离远,每天都是重体力活,来回跑一趟就得一个小时。

民工买的不止是生产物资,出来三个月,挣的钱也多,家里老人和孩子都得捎些东西。吃的穿的用的,五花八门。所有人都要五十元钱的东西,超出一元的都没有,这帐算的是真精准。

民工走的时候,比来的时候还整洁。每辆地派车上俩大纸箱子,所有的东西都抓在里面。

民工们撤出去,指挥部也撤了回去,地区和各县的建筑公司驻了进来。速食面和火腿肠都是大型机器,厂房面积大,地区建筑公司资质高,由他们负责建设。

县建筑公司承担新石庄的工厂建设,他们建纱厂,还是能够胜任的。

另外四个县的建筑公司,分别负责建设韩屯村的公共设施和住宅楼。

留下来的民工,主要是帮助建筑公司挖地基,筛沙子,运砂浆。现在建筑工程大部分靠人工,建造楼房技术要求高,不过好些重体力活,还是靠民工完成,地县建筑公司都有自己固定的临时工。

韩屯这次集中建房,工程量大,所需临时工太多,幸好有民工顶替。

一个工厂就得几千平方米的建筑,地基下挖三米多,钢筋笼子密密麻麻的排列着,搅拌好的砂浆一车车倒进去,一天填不了几公分。

韩屯村的人见过肉联厂和面粉厂的建设,只不过规模没这次大。外来的民工没见识过,他们惊讶的说:“这可都是钱啊!这得多少钱啊!”

村医院和村学校开工建设,村办公室、幼儿园和村服装厂,等医院搬迁后才能进行。

建房之前先修路,韩屯村除了两条60公分的主街道,其他的街道全部10米宽。路面6米,两旁各2米的绿化带。

街道铺设比较简单,一米见方的下水道,用方石块垒起来,30公分的沙灰路基,路面用20公分厚的天然大理石铺成,就连绿化带的边缘都是用大理石砌的。

绿化带砌好了,可院落的建筑才开始,为了方便施工,绿化暂时搁置,等院落建设完毕再进行。

悠悠和姥姥关注的是住宅楼的建设,借手震宇公司购买的建材已全部到位,好些建材县级的建筑公司也没接触过,得随时给他们提供资料。

住宅楼的门窗悠悠全部购买的成品,窗户是合金的钢化玻璃,入户门是高密度钢的防盗门。

内门和包边悠悠全部是纯橡木的,后世的橡木门价格都在万元以上,现在国家定价还不到一百元。

整套楼房大大小小二十多个内门,加上包边,仅此一项,每户悠悠赔进去三十多万。

全村一百二十套楼房,四千万泡汤了。

赔习惯了,悠悠也不抱怨了。姥姥反而觉得奇怪,所有的建材都是她看着购买的,知道悠悠陪了多少钱。

不过在她老人家的认知里,悠悠的电子商城,虚无缥缈的不真实。商城里的东西,赔了赚了都没啥,说不定那天就消失了,只有倒腾出来,才叫赚了。

建筑工地呆多了,悠悠可真长见识,也发现了许多的好建材。一楼前廊的顶梁柱,是天然大理石的,光滑的刨面,浑然天成的花纹,豪华而浑厚。

三个楼层的地面和楼梯,全部用的抛光大理石地板。露台和阳台的栏杆,竟然是汉白玉的。

就连台阶和院落都是大理石的,只不过没有抛光,可真够奢侈的。

抛光的天然大理石,高档豪华,后世的全瓷地板砖,虽然精致,可也无法和天然大理石相提并论。

这个年代还没有人造大理石,全部是天然的大理石。天然大理石的价格低廉,比木质地板便宜多了,这也是设计楼房时,用大理石地板的主要原因。

农历的四月二十,通过振华公司转手的纺纱机器运回临水,悠悠趁机把两台联合收割机,放到了临水火车站的货场里。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