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362)

作者:恣悠悠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标签 吃货 家长里短 温馨清水 种田文 萝莉 未来手工达人悠悠,因意外穿越到七零年代。好在,商城还在,可以同未来交换物资!好在,父母双全,可以让她享受亲情!一家人整整齐齐,和和美美,共同致富奔小康! 点击展开

有了合资企业这个噱头,悠悠的购房大业得以顺利进行。几处出售的大宅院,都被林爷爷出面买了过来。

当然是以合资公司的名义买的,林爷爷被姥姥重新任命为震宇公司的执行总裁。办理过户手续时,房管所的工作人员都说,还是国外人有钱,刚建公司就花费几十上百万的买宅子,也不知道一年能住几次。

在国人的眼里,外国到处倒是资本家,遍地都是有钱人,随时都能身揣百万英镑。

一部《百万英镑》的电影,扭曲了多少国人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在国人的心目中,自己遥不可及的百万元,外国人一般的中层人士,都是几百万的家产。

林爷爷还帮着舅姥爷购买了四处三进的院子,另外买了两处别墅楼房,和悠悠妈在京大买的差不多。

宅子买过来了,林爷爷的建筑队也有了用武之处。既然以后打算办会所,开私房菜馆,就得收拾好了,每一处都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

这可是一项大工程,大宅院到处都是雕梁画栋,单是这一样,要是恢复原样,最少得用一年半载的时间。

反正悠悠也没准备近期开业,按照国民现在的收入,私房菜可没有市场。悠悠也没打算,让叶爷爷他们开个一般的饭店。

建业在京都住了四十多天,合资公司的手续办好了,他们就回去了,回去购置各种机器仪表。艾建业知道姥姥在深南的振华公司,他对姥姥是完全的放心。

临行,他还劝说姥爷,想把昊昊兄妹三个带到国外去,以防万一,不过姥爷没有答应。

进入八十年代,国家放松了出国条件,国外有关系的可以移民,很快就形成了一股出国热。

有海外关系的平反人士,想方设法都往外跑,他们被运动吓破了胆,看到有机会,当然得抓住了。

建业在国内这些天,对移民当然知情,他也想给姥爷办点实事,没想到姥爷拒绝了,到走他都非常遗憾。

私下里嘱咐婉莹妹妹,国内要是有个风吹草动,赶紧给他联系,他想法把家里人带出去。

产业园的建设最快也得三月的时间,国外的机器运回来也得段时间。这段时间,政府正好用来招工。建业走后,姥娘把事情交给了林爷爷他们,也准备回韩屯了。

这次京都之行,悠悠爸带着他们去了自家的制药厂,其实就是老吴家的祖宅。

再次进祖宅,悠悠都快不认识了。占地一百多亩的祖宅,一改以往的七糟八乱,被林爷爷改建的古典大气。除去中心的五进院落,其余的都改成了制药厂。

制药厂的规模不算大,总共六十多个工人,其中二十多个是吴家原来的老工人,他们已经退休在家,是被吴馨儿姑奶奶聘回来的。其余的就是回城待业的下乡知青,他们大多数是那些老工人带来的。

第494章 精密仪器

制药厂还是沿用的老工艺,工人也是师傅带徒弟,管理自有自己的模式。悠悠爸对管理根本不懂,都是林爷爷他们代为管理。

吴卫华在制药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韩屯村这些年,他经常自制的蜜丸,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祖传的老药方加上他的新配方,开业以来,成药的种类多达百余种。

老宅院的后门,临街的五间门市重新开放,每天两个大夫轮流坐诊,主要是销售成药。悠悠他们去的时候,排队买药的病人,坐满了等待区。

也有在柜台上买药的,他们买的大多是常用药,两个年轻人,跑前跑后的忙。

现在的中药材,都是货真价实的上等品。制造的成药,效果非常好。除去在门市内销售的,大部分被吴馨儿姑奶奶销到了英伦。

医药利润本来就大,出口的药品更是一本万利。吴馨儿对国内的形势还是担心,收入的大部分,都被她存到了英伦,悠悠爸知道的只是个数字。

孙万杰知道姥姥来京之后,就张罗着聚餐。姥姥忙着成立合资公司的事情,一直没腾出空来。

建业回美国后,趁妈妈过星期,姥姥带着全家,去看望王奶奶。

孙万杰家的院子在京华的旁边,是个二进的院子。他俩毕业分配后,王奶奶就带着孩子跟来了,户籍也迁到了京都,两个孩子都进了京华的幼儿园。

王奶奶看到姥姥,激动的拉着姥姥观看自家的院子。“妹子,姐我这辈子是真的值了。别说现在了,就是原来,俺一辈子也没想到能来京都生活。”

继业和继祖看见悠悠就扑了过来,围着她“姑姑、姑姑”的叫个不停。

迪迪看见一摸一样的两个孩子,高兴的不行,掏出一把奶糖,哄骗他们:“叫个叔叔,这些都给你们。”

俩孩子才没那么好骗,他们异口同声的问:“你是谁啊,为啥得叫你叔叔?”

迪迪凑到悠悠的跟前,指着自己告诉他们:“看到了吧,我是你们悠悠姑姑的亲弟弟,该叫叔叔吧。”

俩孩子仔细的看着他们,充满疑惑的问:“你俩个子一样高,为啥长的不一样。”

大人听见,都笑喷了。王奶奶告诉他们:“乖宝贝,你悠悠姑和迪迪叔,可不是双胞胎,哪能长一样。”

“奶奶,那他俩咋一样高啊?”

得,这是俩个十万个为什么!

回韩屯之前,全家和桂金家聚了一次。桂金这次又生了个小子,把韩德才两口子给高兴的,拿出自己的积蓄,接着在桂金的院子那里,又买了个小四合院。

他们住的那片,大部分都是小四合院,出手的不多,不过也有卖的,像这样临近的院子,还真不容易碰到。

5月20日,四个人回到临水。援朝舅舅见到姥姥就提要求:“姑,听李叔叔说,您老在京都成立了合资公司,可不能忘了咱临水。您给京都的产业园进口国外的机器,也帮咱临水的电子厂进些好设备吧。

咱厂里的技术员,从上海收录机厂,学会了制造收录机配件的技术,就差精密仪器了。目前咱国家还没有,得从国外进口。”

援朝舅舅的话,让悠悠大感佩服,这才是开拓创业的正确思路,靠组装的企业早晚走向死胡同。

姥姥看悠悠点头,大包大揽夸海口:“你也别给姑扣大帽子,姑不为临水就为你。需要什么仪器,你给姑个清单,我让建业给他们进。

建业说了,这些民用的机器,国外一般不限制,他倒是能帮上忙。”

援朝舅舅挠着头,继续提要求:“姑啊,建业大哥能帮着进仪器当然好,可这外汇也得您老帮忙。咱临水只有您的公司有外汇,还得您老发扬风格。”

姥姥答应的更痛快:“好,姑的就是你们的,不用给姑瞎客气。你们用的着,给姑说声就行。没想到大卫这洋鬼子,还真给咱们办了件好事。”

姥姥和建业通了电话,收录机的仪器他们还真能帮忙。悠悠让智脑在电子商城里,订购了一批合适的收录机资料和机器,是这个时代最先进的技术。

等国外的机器到了,偷梁换柱,一块交给临水电子厂。悠悠出手,世上仅有,到时肯定让临水的电子厂跨上一个新台阶。

临水电子厂的事情落到了实处,四人回到韩屯村,麦子已经发黄,很快就该麦收了。舅姥娘和姥姥说起闲话,今年麦收前,和以往不同的是,小麦的价格不升反降,每斤不到0.30元了。

去年,各家的麦子都没吃完,加上秋粮,这都到麦收了,各家基本上还是大囤尖来小囤流。

今年的小麦长势好,又是一个丰收年,大伙就想着趁麦收前小麦价格高,把陈麦子卖了,腾出囤来存放新麦。

大伙都想一块去了,卖的多买的少,麦子的价格一降再降,终于打破常规,价格降到了0.30元以下,就这也卖不出去。

粮所大量的收购,可是他们的价格更低,国家的收购价每斤还不到0.20元,群众肯定不会卖给他们。

现在,国家对粮食掌控比较严,根本不允许个人经营粮食,集体企业也得有粮食部门的调购单。

既然粮食卖不出去,大伙只好自己囤,“气死鼠”的水泥缸再次热卖,各家都在腾地方,争取在屋里多放两个囤。

从五八年以来,连着二十多年口粮紧张,群众也是饿怕了,对存放粮食情有独钟。俗话说:“囤里有粮,心里不慌”。基于这种思想,卖粮难还没有被人们所认识。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