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36)
今年农历的二月二十四是清明节,二十一日张集大集姥姥去进货,带回来高高的一大摞草纸(用麦秸为原料做成的纸张,主要用作包装,又叫包装纸)。下午,就有许多的老年人专门来买,而且一人就买俩仨张。
悠悠奇怪了:“姥姥,咋都买草纸?”
“后天是寒食(这里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节,大家上坟当火纸(纸钱)。”
原来,动乱开始后,上坟烧纸就被列入破“四旧”,坟头都被当成“四旧”平了,没人再敢制造和买卖祭奠专用的纸钱。人们为了寄托自己的哀思,用包装草纸代替火纸上坟。买上几张包装纸,自己裁成火纸大小,用剪子绞成纸钱。
二十三日下午,生产队把菜园里剩下的菠菜都收了,分给各家过寒食。菠菜都长成了一尺多高的大颗,茎秆有手指粗细,好在还嫩,一掰就断。
寒食节一早,哥哥跟着宝景折回一抱嫩柳枝,插在门的两边,还拧了几个柳笛,呜呜啦啦地吹着。悠悠要了一个,费了好大的劲才吹出点响声,迪迪挵(nong,一声)得两个腮帮子鼓鼓的,一点响声也没出,倒是把哥哥的柳笛试了个遍,就这还缠着哥哥不依不饶的。
“鸡蛋煮熟了。”姥姥的话刚落地,迪迪撂下哥哥跑向厨房。姥姥从锅里捞出来六个鸡蛋放到冷水里拔凉,分给兄妹仨一人两个。
悠悠赶紧地剥了一个,放到嘴里咬了一口,真好吃,比后世带有饲料味的鸡蛋香了好多倍。
悠悠把鸡蛋放到姥姥的嘴边:“姥姥,您尝尝,真好吃。”
“姥姥吃过,你吃吧。”姥姥说着把头扭到一边。
“姐姐,我吃。”迪迪张着嘴等着悠悠喂,还不忘把手里的鸡蛋递给姐姐。
昊昊跑出去给姥爷送了一个,见姥爷不要,就和姥爷分着吃了一个。剩下的那个鸡蛋,撕下一小块门上的春联纸,把鸡蛋壳染成了红色,装在口袋里去和小伙伴玩碰鸡蛋。
悠悠给出主意:“哥哥,你用小头碰他们的大头准赢”。并用自己和迪迪的鸡蛋做实验,高兴地哥哥直蹦,爸爸给他讲解其中的道理。
早饭吃的是小米饭和菠菜炒鸡蛋,这里的米饭是指能立起筷子的稠米饭,稀得小米饭叫米汤。
菜里姥姥才放了四个鸡蛋,可是依然很香。这可是悠悠穿过来接近两个月的时间第一次吃鸡蛋。虽然在空间可以随意地吃东西,但悠悠不愿自己吃独食。
“姥姥,咱家的鸡蛋别卖了,留着咱自己吃吧。”悠悠给姥姥提建议。
“悠悠馋鸡蛋了。”姥姥故意问。
“恩,馋了。”为了提高全家生活质量,姐豁出名声不要了。
“姥姥,我也馋鸡蛋。”迪迪什么都紧跟姐姐。
“好,咱家的鸡蛋都留着自己吃,千里做官还为了吃穿那,咱忙里忙外的可不也是为了吃穿,现在条件好点咱先顾吃,老的老小的小身体要紧。”姥姥大方的同意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正是孩子长身体的时候,是得吃好点。”姥爷跟着投赞成票。
“爸妈,今后您二老和孩子们早饭加个煮鸡蛋,营养价值高。”爸爸开口就是专业术语。
“以后咱家里人每天早上都吃个煮鸡蛋,这样省事还有营养。”姥姥朝着悠悠挤眼,俩人总算达到了目的。
舅姥姥来喊悠悠姥姥上坟,悠悠想跟着,被姥姥拦下,说寒食是鬼节,小孩子身子弱,怕招了邪东西。
第42章 生日
“寒食寒十天,清起来(早晨)恒恒(heng,徬晚)穿布衫”。过了清明节,气温迅速回升,人们脱下穿了一冬天的棉衣换上了夹袄。姥姥找出悠悠兄妹仨个的单衣一比量(试穿),都短了一截。
“不见人长,光见衣服绌(chu、缩)。咱家的孩子随大人,长的可真快,这衣服都短快一拃了。”姥姥对着妈妈发感慨。
“得给昊昊和悠悠做新的,迪迪小可以用悠悠的旧衣服改。”妈妈翻看着兄妹仨人的衣服提议。
“今年织的布多,都做件新的吧,迪迪除了过年都是拾破(捡旧衣服穿)。把新织的布洗一次缩缩水,你也做件新的穿,你原来的那件都退的没真色了,我再去进货时看看供销社来涤卡布了吗,有了给卫华买了做件干部服。”
那次在县百货大楼给爸妈买的衣服,姥姥一直没敢拿出来,那时家里还没有买衣服的闲钱。
姥姥抽空裁好了衣服,星期天,妈妈拿着去了舅姥爷家,用二舅妈的缝纫机做。这时候,缝纫机在农村可是稀罕东西。城里时兴的“三转一响”,按工作性质发放票证,凭票购买。
农村没有供应票证,连辆自行车都没处去卖,只有上交农产品多的先进村庄干部,奖励个自行车票。
其他人想买就得去黑市花高价购买,一辆国家售价一百五十块左右的大金鹿自行车,在黑市能卖到二百六七十块,不是一般的农村家庭可以承受起的。
在悠悠的要求下,姥姥给悠悠裁了一件绿白色相间的格子布上衣和绿白条纹的裤子,和妈妈的绿白格子上衣花色相衬托,悠悠臭美的自称:“母女服”。
昊昊和迪迪的衣服都是绿白相间的“长流水”花色,昊昊搂着迪迪说是:“兄弟装”,兄弟俩美滋滋的到处显摆。
在县城买的毛线姥姥没敢让悠悠拿出来,而是在张集供销社买了四身绒衣,还说是内部处理的残次品,大人们一人一身穿上了。
妈妈不明就里,还在那感叹:“便宜这么多,哪有瑕疵啊,这代销点真好,还能买到内部处理品。”
进入农历的三月,到处一片勃勃生机,柳叶仿佛一夜就长长(zhangchang)了,杨叶挂满了枝条,微风吹过“沙啦啦”响成一片,杏花落桃花开,零星的桃树愈发的娇艳。
香椿芽冒了出来,一簇簇顶在枝头。不几天工夫,就长到了一拃长,可以采摘了。此时采的是头茬香椿芽,也是最鲜最嫩最香的一次。
村里各家都栽着一两株香椿树,家家户户都淹香椿芽,来代销点买盐的人多了起来,大伙都三五斤的买。悠悠问姥姥买这么多的盐得淹多少香椿芽,姥姥告诉悠悠哪家都淹一大缸,够吃一春天的。
“吃不了咋不去卖?”
“家家都栽着香椿树,卖给谁去。”
后世里香椿芽可是出名的时令名品,具有保健美容作用,深受人们喜爱,价格居高不下,被开发成为一种产业。温室大棚栽培技术、保鲜技术的应用,让它发展为反季节蔬菜,一年四季都有鲜品上市,但比起野生的味道总是差些。
二爷和悠悠家住的是队里的房子,院子里没栽香椿树。人们来牛屋或代销点,顺手都给捎把香椿芽,说让尝个鲜。暗红色的嫩芽油亮亮的,柔软潮湿的叶子,鲜嫩得让人垂涎欲滴。
有了香椿芽,姥姥端了一瓢黄豆,去“大一号”家换豆腐,在路上碰到好几个换豆腐的。大伙都说啃了一冬天的咸菜,香椿芽下来了,做个香椿拌豆腐,让孩子们解馋。
姥姥把香椿芽用开水淖了一下,浓郁的香气飘了出来,香椿的叶子变得青翠欲滴,切碎和豆腐拌在一起,清白相间,清香扑鼻。吃到嘴里,香嫩,味鲜,爽口。
悠悠缠着姥姥炒香椿鸡蛋吃,“都十来年没吃过了,今年享俺悠悠的福,咱多炒点。”姥姥痛快的应下来,中午就炒了一盆,很快就被几个孩子抢了个净光。
“姑奶奶,香椿炒鸡蛋真好吃,我赶明(明天)勾了您再炒。”志亮吃得意犹未尽
“好,明天再给你们炒。”姥姥现在是有求必应,有了悠悠的大商城,现在家里最不缺的就是吃喝了。
一连几天,凉拌香椿芽、香椿芽拌豆腐、香椿芽炒鸡蛋、油炸香椿鱼,姥姥是变着花样的做,吃得悠悠是大呼过瘾。
还不断的抱怨香椿芽好吃就是时间太短,姥姥告诉她过个十多天还可以掰二茬芽,不过香味小多了。悠悠趁机往空间里好了好多,二茬下来时再拿出来吃。
人们给的香椿芽太多了,二奶奶和姥姥也各自找出个大坛子,淹了起来。
三月初三早上,姥姥做了一锅白面条,先给悠悠捞了一碗,碗里还有两个荷包蛋。放上葱花香油,闻着扑鼻的香。
“悠悠,赶紧喝了,从今天起,你就满五岁了。”原来,今天是自己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