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345)
果饯子也从原来的只有一种小型号,发展到大中小三种型号。花样繁多,各种各样,都成了系列产品。
其实都是围绕福禄寿喜等吉祥物做文章,大型的糖仁有老寿星、仙鹤、寿桃、石榴等,每个都在一斤以上。
中型的也有二两重,小型比糖块小,一斤能称一大包,得有一百个左右。
暖婿抓果子饯一般是卖一个大的,二个中型的和一斤小的。
摆果饯子也是显示各家亲戚的礼物的过程,亲戚拿来的果浅子,全部放到盘子里,用托盘端到席面上。
大果饯子放一个盘子,中型的放一个盘子,小的放在六个盘子里,一共八个盘子。
端盘子的边走边喊:
舅家的果饯子
仁亲家的果饯子
姑奶奶家的果饯子
大姑家的果饯子
姨家的果饯子
坐席的人尝一两个小果饯子,等下一家的果饯子上来,就把上一家的撤下去了。
大果饯子一般都留下,中型的留一个,小果饯子留一半。
主家留下的果饯子,得让女儿拿到婆家去,拿的果饯子多少,反映出娘家的亲戚的多少和贫富。
也有买不起果饯子的,就用点心做代替。
韩道伟家光是摆果饯子就用的接近一个小时,他们家为了给闺女支面子,提前自己准备了一些。有的亲戚拿不起果浅子,他们自家给垫上了。
韩道伟的大哥是个要面的,他准备的全部是“三八”带四个大件的席面。烟酒和舅姥爷家一样,唯一缺少的是青菜。
酒席以肉菜为主,鸡鸭鱼肉都是双份的,而且是整鸡整鸭。清蒸鸡、烧鸡,糖醋鲤鱼、清蒸鱼,清蒸鸭子、竹荪鹅,四喜丸子、红烧肘子。
二十八个菜,光是大件就是八个,其他的二十个菜,除了凉拌藕、粉丝菠菜和琉璃苹果、油炸油,其他的也都是肉菜。
水汆肉丸子,汆白肉,水煮肉片,红烧肉片,红烧肉快,红烧排骨,红烧羊肉,红烧牛肉,红烧肉丸子,炸酥肉,京酱肉丝,鱼香肉丝,鸡蛋包肉,肉裹鸡蛋,等等。
他们家的亲戚,生活条件和韩屯村可是没法比。这种大鱼大肉的席面,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席面了。
虽说刚过了年,又是年节,人们没少吃油水,这样的席面也快吃干净了。
当然,新客那桌剩下了一大半,不是他们吃的少,是他们客套要面子的结果。这才真叫做:死要面子活受罪。
石庙村的陪客的,对酒席赞不绝口,直夸他们家要面子。“这样的席面摆一桌就难得了,像亲家这样十桌一样的酒席,还真少见,让亲家破费了。”
韩道伟客气的回答:“为了今天,俺大哥专门宰了一头大肥猪,其他的就是咱自家喂了鸡鸭鹅,也不算破费,您枉夸了。”
韩道伟家的酒席,在附近的村庄出了名,成了附近农村喜宴的标准,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
从初三开始,悠悠家就没有什么亲戚走了,姥姥带着他们,先后去了平城的杨奶奶家,洪城的罗爷爷家,临水的王奶奶和李爷爷家。
年前由于大卫和吴馨儿喜欢赶年集,姥姥得陪着他们,没空去这几个地方,好在有电话可以联系。
家里三辆吉普车,悠悠他们开出来两辆,大卫和吴馨儿跟着凑热闹。
大家出来了就没有回家,走到哪住哪,悠悠家在这三个地方都有自家的院子。
孩子们早都习惯了,吴馨儿从小住在四合院里,只有大卫,每到一处,都大惊小怪的前后的观看一遍。
他现在录像可仔细了,得挑有价值的录,原来他们带来的录像带不多了。
这里不仅没有卖录像带的,还没法剪辑,原来录制的好多镜头都是重复的,不过由于没办法剪辑,大卫又舍不得里面的一些内容,经常看着叹气。
每当这时,悠悠就看着他笑。姥姥知道悠悠有办法,悠悠不是不愿意帮他,关键是没有合适的理由,娘俩都不想惹麻烦上身。
吴馨儿和杨奶奶的公婆非常有眼缘,几个人见面聊不尽的话题,她不仅给二老检查了身体,还给他们留下了几个调养身体的药膳方。
吴馨儿给李保国的母亲瞧过病后,老太太是千恩万谢,对姥姥说:“要不是俺保国,俺的筋早就怄断了,哪想到还能让外国的大夫给瞧病。”
玉玉的对象看到大卫,态度那叫给殷勤,一直没离开过。不过玉玉的奶奶看着他,总是露出厌烦的眼神。
听老太太背地里说,玉玉的婆婆是个不省心的,十天半月的就来要一次钱,而且胃口越来越大。
第471章 唱大戏
作为儿子,他虽然无奈,可他每次都是让玉玉出钱。玉玉也是个大方的,用钱能摆平的事,她向来不当回事。
老太太对姥姥说:“这是跟着您干,能挣下钱,要是光靠俩人的工资,每个月不吃不喝,也不够给她婆家的。
不过,看着俩孩子欢天喜地的,我也不好说什么。咱玉玉啊,从小跟着她爹在外面跑,能挣钱手也大。真不知道以后没钱了,他们的日子咋过下去。”
姥姥把大卫要的鞋垫,办理出口手续的事情交给了李保国。李保国激动的说:“姐,俺偷偷摸摸的干了十几年,没想到跟着您,把生意做到了国外。”
王奶奶一家人回村里过年了,悠悠听妈妈回来说,王奶奶的孙子孙万杰和王卫红年前都毕业了。
他俩成绩优秀,表现突出,全部分配到京都工作。孙万杰留在京华大学任教,王卫红进了协和医院。
听李保国爷爷说,孙万杰尽管上了大学,在卫红家始终是依上门女婿的身份行事,人品特好。
他羡慕的说:“王大姐教出来的孩子,人品那是一流的。人家都说家教家教,俺现在是深有体会啊。”
看来,他嘴上不说,心里对女婿也大感失望。
年后,时间相对比较松散,不过罗新才家相反,他们正忙着举办培训班,年后人们比较清闲,正是办班的好时机。
罗新才从办收音机培训班开始,接连办起了缝纫培训班、织袜培训班。他家的耕地被他调换到村后,就在他自家院子的后面。十五亩全部建上了房子,作为培训基地。
他创办的培训基地正式的挂牌营业,自己起了个响当当的名字,奔富路技术培训学校,还自封了个校长。
不过他的培训学校还真出名,不止是本县的人来学习,临近县的也有好多人慕名而来。
学员离家远的,学校免费安排住宿,还有内部餐厅,伙食基本上是成本价,不过吃饭自费,光是服务人员就招收了十多个。
这两年他的批发零售手表生意,做的风生水起。现在人们带手表成了一种时尚,农村订婚的见面礼就是给女方送块手表。
罗锅子成了洪城县的一大名人,最明显的成效就是,现在几乎没人敢当面喊他“罗锅子”,人们见了他,都恭恭敬敬的尊称一声:“罗校长。”
他自嘲的对姥姥说:“喊啥不一样啊,只要大家认可我,罗锅子还是比较好记些。”
悠悠他们初五去的时候,罗新才家的织袜培训班已经来了二十多个学员。
昊昊他们和罗新才打过招呼,就跟他家的小子们去了收音机培训班,鼓捣着装收音机。
他家的织袜培训班提供一条龙服务,技术、机器、提供原料到产品包销,当然产品自己卖也可以。
还别说,这织袜培训班还真让他办火了,要不是前期的资金投入过大,估计学习的人还得多。
据他说,在他这学织袜的,现在好几个发展成了家庭织袜厂。织袜利润大,回本快,他们赚了钱接着购买织袜机,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
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市场也逐步放开,人们的需求增加。可是国家的生产规模,基本上没变,处于供方市场阶段,根本没有产品积压这一说。
罗新才的意识非常的超前,他拉着大卫照了好多的照片,说是洗出来挂到学校的宣传栏里。
罗瑞祥成了他们俩的专职翻译,和大卫聊的非常好,他拜托大卫回国后,帮他购买一些专业的书籍和报刊杂志。
家里没有英镑,吴馨儿大包大揽的把费用承担了下来。罗新才过意不去,把自己收藏的各种银元和金条都拿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