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310)
再说了,舅姥爷他们就没吃过一顿公饭。公家的厂子里,当官的在家吃过饭吗,一天俩饭局,那次吃的是个人的。那一顿吃的不得一头猪钱,得多少个工人才能挣出来。
三舅啊,你是不知道,群众是咋议论你们的。说你们是一顿吃头牛,腚底下坐座楼。”
其实,这种现象得到二十一世纪,才会出现。现在,可是没达到那种程度。再说了,腚底下坐座楼的还真没几个。
现在,正处级的干部,才有专车,副县长和副书记都没有专车,公社里的干部,基本上都是骑自行车,有大的集体活动,才抽调拖拉机站的拖拉机。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的楼房造价,一个平方五六十元,大部分楼房二三层,最高的四层,基本上都是单面楼,一千个平方的楼房就算是大的,也就是五六万元钱。
悠悠说的一顿吃头牛,也是说地委的标准,现在,一头牛卖四五百元,县级的招待所,也没有这麽高的标准。
茅台酒还是8元一瓶,喝上十瓶茅台,才80元钱,再说了,5瓶茅台就差不多能喝趴一桌。
这时候的白酒,可都是高度酒,最少在五十二度,能喝半斤以上,就是高酒量了。
这时候的海鲜,价格也不高,二百多元的标准就是高的了。可是,那位领导吃饭,不得有几个跟班的,往往就是领导开一桌,随同人员开一桌。两桌酒席下来,四五百元是正常现象,可不就是一头牛了。
悠悠的“一顿吃头牛,腚底下坐座楼”说出口,大伙噗的一声,都笑喷了。姥姥拉过她,大巴掌就招呼上了。
“你个不省心的,又胡说八道了,这都在哪听说的。回去后,好好的给我上学去,姥姥再也不让你跟着了。越大越长回去了,这咋光长个子,不长心啊。”
大伙都跟着打岔,援朝舅舅把悠悠护到身后,对姥姥说:“姑啊,您可不能打孩子,悠悠说的在理,及时的给我们提了个醒。平时没觉得怎样,让她这一说,还真的是这样。
姑啊,我们在上面,听到这话的机会还真的不多,您老听到了,得及时的告诉我,这才是真的疼我。”
“援朝,你听她胡说八道,我咋没听说过。”说完没好气的瞅了悠悠一眼,她老人家心里清楚着那,知道悠悠这是在网上看到的。
跟随的人热烈的议论着,若有所思的说:“你们别说,这话说的还真是形象,咱们以后都得注意了,一定得管住自己的嘴。”
罗新华及时的打岔:“韩董,明天,我们是去别的工厂,还是去市场?这一年来,深南的变化可大了。
第422章 黄金期
您在路上,大体的也看到了,到处都是工地,到处都是工厂,真可以说是一天一个样。市场也建的好几个,都是专业市场,就这还不够用的。
还有就是周围的村庄,家家户户开工厂,东西只要能生产出来,就有人买。
去年一年,外来人口增加了三十多万,但还是不够用,到处都是招工的广告。
劳动力紧缺,工人的工资也提高了,现在月工资都上百了。不过劳动强度也大,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三班倒成了二班轮换。”
姥姥转过头征求援朝舅舅的意见,他们几个人都希望去工厂,特别希望能去村里参观,准备给临水农村找条适合的发展道路。
姥姥对罗新华说:“兄弟啊,您年纪大了,明天让瑞和带着我们就行。再说了,您们爷俩,总得留下一个,主持大局。”
“好,就让瑞和陪着您们,他在外面跑的多,比我还熟悉。”
不过,临水收音机厂的技术人员,决定不去别的地方了,他们希望能留在振华的收录机车间里学习,吃住也在这里了。
这不是大问题,罗新华立即吩咐,马上有人负责给他们做了安排。
晚饭考察团回宾馆吃,罗新华一家三口留在别墅里,大家一起吃的,还是温秀娟做的晚饭。
不得不说,温秀娟的南方菜做的地道,即使姥姥一直生活在北方,也吃的赞不绝口。
饭后,罗新华父子向姥姥汇报了去年的经营情况,罗瑞和把去年的账目,全部带了过来,交给了姥姥。
他们还没走,援朝舅舅就回来了。他回来陪姥姥和悠悠住,毕竟一老一小,单独的住在这里,他还是不放心。
罗新华他们走后,安排好三舅的住处,娘俩就回了自己的房间。
姥姥把账本全部扔给了悠悠:“让你那智脑看一遍,姥姥得去歇着了。真的老了,这又没干什么,咋感觉这么累。不行,姥姥得进你那空间里,做套按摩,松松筋骨。”
娘俩进了空间,就没出来,在空间里休息了一个晚上。悠悠给姥姥提建议:“姥姥,咱不跟三舅他们回去了,坐火车太累了,我开车带您回去。”
姥姥却说:“恐怕不行,你舅舅能同意。姥姥也不想和他们一起走,到时候再说吧。”
智脑一个晚上,就把账本整理完了。罗新华还真是个可靠的合作伙伴,几个亿的账目,没一点差错。
第二天,罗瑞和雇了一辆客车,带着大家先去工厂参观。还真像罗新华说的,深南的变化真大,到处都是建筑工地。
深南的建筑面积,比79年大了10倍不止,原来振华和震宇公司的周围,已经全部建设完毕。80年深南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建设好的工厂全部投产,大部分是制衣厂、制鞋厂、电子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
罗瑞和领着大家,连着观看了好几个织布厂、印染厂。全都是化纤的织布厂,织布厂都有专门的印染车间。
看过几个专门的印染厂,姥姥大感疑惑:“瑞和,这印染厂那来的布匹啊?”
罗瑞和对姥姥说:“董事长,您看过附近的村庄,就明白了,这里好多村家家织布,一家好几台织布机,织好的白布,送到这里来染色。
董事长,您那震宇公司还闲着一个厂区,不行咱也开个织布厂吧。我都考察好了,织布厂比其他的厂子都赚钱。我爸说,就等您来了拿注意。”
参观了完工厂,接着罗瑞和带着他们去了附近的村庄,真的像他所说,这里的村庄,基本上都以家庭加工为主,大部分家庭都有雇工。
按照国家的政策,个体户可以雇佣10名以下的工人,可是这里的家庭,雇工超过10人的很多。
据罗瑞和说,特区特事特办,深南在雇工方面,只要雇佣双双协商好就行,连个劳务合同都没有。
家庭加工大多是手工制品,家庭织袜厂、纽扣厂、头饰厂、毛巾厂、制鞋厂、服装厂、印刷厂、收音机组装厂,五花八门,只要是适合家庭的项目,都有干的。
八十年代初,虽说改革开放二年了,可是人们的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就连上层对深南特区,始终存在着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议。
其他的地区,更是没有放开手脚,从上到下,对待发展个体经济,都持观望状态。
计划经济造成了工业品极度缺乏,八十年代初是卖方市场,各种产品只要生产出来的,就被疯抢一空。深南精神成了至理名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深南特区正是赶上了这个黄金期,各种家庭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几乎每个村都有自由市场,各家生产的产品,不出村就卖了出去。
正如罗瑞和说的,家庭从事织布的最多,房间里摆满了简易的织布机,以比较简单厚实的涤纶布为主。
像是雪纺、乔其纱、尼龙绸等高档的化纤布,依然无法生产。
一是机器落后。深南的织布机,大部分是港岛淘汰下来的,好多都是报废的过期机器,不过还可以使用。
生产雪纺、乔其纱等超薄面料的精密机器,大部分是德国制造的。现在即便港岛购置也非常困难,别说是国内了。
二是原料缺乏。国内的化纤纱都是32支以下的粗支纱,只适合制造涤纶、涤卡等厚实的布料,的确良面料就是最薄的了。
乔其纱和雪纺等面料,用的是进口的100以上的高支纱,国内根本生产不出来。
八十年代初期,化纤布料结实耐磨,而且不褪色,在缺衣少穿的困难时期,还是比较实用的。
特别是涤纶布,比较厚实,更加的受到人们的喜爱。在人们的心目中,厚实的布料,咋着也比薄的耐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