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298)
经过老太太的瞎掺和,赵芬的结婚证反而办的比景芝都快,把宝山奶奶后悔的,到处嚷嚷:“真是亏大了,俺花朵似的好闺女,白白便宜了他们,一个豆都没出。”
景芝的婆家虽说是男到女家落户,可是全部是按娶媳妇准备的,各种礼节不仅没省,比其他人还多。
相比较下,赵芬的婆家由于时间仓促,反倒是没什么准备,比别人看着寒酸了不少,不是缺这就是少那,宝山奶奶百般不如意,也没了办法。
大部分村庄安定下来,韩屯村成了另类,和韩屯村作伴的,还有石庙村的两个生产队。
他们忙完了三秋,接着把韩屯的簸箕柳买过去,开始忙着收割簸箕柳,晒条子。
对这种特殊情况,公社里也挠头,像韩屯村的这种情况,他们也没好办法。
别的村庄,集体经济薄弱,能分到各户,韩屯村的肉食厂可是几百万的资产,根本没法分开。
石庙村的两个队,只有一个养猪场,还有辆拖拉机,还是比较好分的,可是他们那两个队,群众就是不愿意分开,他们跟在韩屯的后面学,感觉挺好。
这两个队在石庙村的东面,离韩屯村比较近,大伙卯足了劲,积累资金,准备从韩屯村把高压电接过去。这时候让他们分开,大伙都不乐意。
这次派下来的工作组,倒是没坚持多长时间,就撤了回去。听说别的地区,也有这种情况。
省委派了调研组,最后决定尊重群众的意见,不愿意分开的村庄,可以保持现状。
不过,群众愿意分开的时候,必须无条件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任何人不得阻拦。
就这样,韩屯和石庙的两个生产队,依旧和原来一样,基本上没什么大的改变。
石庙村的两个生产队,因为没分地,今年和韩屯村一样,接受了县种子站的委托,给种子站繁育齐麦一号原种。
全县就剩下了这两个村庄没分开,县种子站为了便于管理,把原种的繁育工作交给了这两个村,并一直持续了下去。
石庙的两个队,还加大了养猪场的规模,都建立了大型的养猪场,他们没有别的集体项目,只好在养殖上做文章。
他们从夏季开始,也把属于自己的塘子坑围了起来,利用塘子坑养鱼。
还有就是成了的独立的服装厂,单独给韩屯村的服装厂联系,收入归队里所有。
随着集体经济的解体,各村的服装厂却保留了下来,现在除了深南特区,国家依然限制个人企业的发展,服装厂成了村里集体经济的唯一来源。
今年麦季,国家改变了征购政策,群众分的口粮增加了一倍,秋季收获更是全部分到了群众的手里。
家里有年轻妇女的,都想法买个缝纫机,练上几天就能加入服装厂,先从简单的工序做起,一天最少也能赚一元多。
整个秋季,从事服装加工的人数剧增,两个月的时间,从一万多发展到近2万人,大小服装厂800多个。
姥姥和大舅妈及时调整了布局,现在韩屯村的服装厂,基本上不加工服装了。只留了一个组,以做样品为主。其他人都成了质检员,分别负责检验质量。
今年童装热卖,款式种类也多了起来,各种漂亮的童装上市就被一抢而空,不过做工都比较简单。
韩屯村每天的人流量那叫个多,拿货交货的,加上送鞋垫和布鞋的,每天都在百人以上,中午饭就成了问题。
张集公社的群众离家近,中午就能回去。可是,其他公社的人,离家较远,半天的时间根本回不去。
加上天气凉了,这么多的人,在谁家搭伙都是问题。关键是韩屯村的人都有自己的活计,忙起来自己家的饭都顾不上做。
二万从业工人,每天给韩屯带来二千元的管理费,这可是笔大收入,村里对这些人的吃饭问题也开始上心了。
经过大伙几个晚上的商议,决定在村里成立伙房,每天中午做一顿饭,就是简单的一个大锅菜。
村里的馍房也提前开始,来人自带干粮的,就给她们溜热。
伙房和学校里的伙房合并,桂莲和“小老妈妈”两个人负责做饭。
伙房设在服装厂的最后一排,挨着村里的东西街。两间伙房,三间餐厅,伙房和餐厅之间用玻璃窗隔开,留着一溜推拉窗口。
餐厅里摆放着两排长方形的桌子,四周配上长条凳子。统一的大瓷碗,靠南墙一排自来水管,方便大伙洗手刷碗。
餐厅内还配备了一个50升的保温桶,里面盛满了开水,就餐的人随时可以喝到开水。
“小老妈妈”把亲家接了来,帮着看孩子,做家务。王兰芝自然是没意见,她们娘俩的关系更好了。
大伙和“高高三”开玩笑,问他:“老高叔,你们家的两头驴咋栓一个槽上了?”
韩屯村的肉食厂,肉和油都便宜,而且方便,随时都能购买。“小老妈妈”和桂莲的手艺都好,做的菜闻着就香。
一毛钱一份素菜,二毛钱一份肉菜,村里的人时间紧了,特别是家里没老人做饭的,中午就不回家做饭,在伙房买着吃。
住在村医院的病人,也不自己做饭了,跟着伙房打饭吃,不过他们用自带的碗筷,端回到病房去吃,刷碗筷也在医院那边。
馒头就用小麦换,也不用蒸馍了。自打馍房开始了,村里人基本都是换馍吃,很少有蒸馍的了。
第406章 老来轻
全村320人,俩个人根本忙不过来,只好又加了两个五十多岁的男劳力,反正现在是农闲季节,地里的活计少了。
村里人吃食堂上了瘾,就给村里提要求,希望每天多做个菜,一素一荤。
大伙主要是图省事,中午不用做菜了,只是早晚两顿,还不用蒸馍,省出来的时间,干什么都能挣出来饭钱。
一顿中午饭,连做带收拾,最少得两个小时。两个小时能加工两件衣服了,手工费最少0.30元。
能买一素一荤两个菜,伙房的菜分量大,够一家人吃的了。再说,自己做也得有成本。
办伙房的结果,令人哭笑不得。上了年纪的人,那叫个高兴,他们经常凑在一起议论:“五八年天天喊口号,实现共产主义,没想到还真到共产主义了。
咱村里这伙房,可比那时候的大锅饭好,天天有肉吃,顿顿吃白馍。就是原来的地主老财,也没这个吃法的。”
到了后来,村里人吃伙房的越来越多,绝大多数人家为了省事,中午都在伙房吃饭。孩子放学后,不用回家,直接去伙房吃。
为此,村里专门做了几个碗橱,各家都有固定放碗筷的地方。即使是老人,腾出的空闲时间,多做些手工鞋垫,也比做饭强。
本来为外来人员设立的伙房,给自己村里人创造了便利,成了村里人福利,深受大伙的欢迎。
改革开放时值二年,今年才算有了改变。农村的集市上,开放繁荣,实现了真正的买卖自由,工商税务只是收取摊位费,打击缺斤少两。
没人再提倒买倒卖、投机倒把,到了集日,供销社的门前,摆满了个人贩卖服装的摊位。摊位上的衣服,比供销社里的款式好,价格低,服务态度好。
现在和后世不同,服装厂大部分是国家的,个人办服装厂的几乎没有。
韩屯村的服装厂,也打着村办企业的名号,加工的服装还是震宇公司的订单。
现在服装的款式少,各摊位都是相同的衣服,只不过是颜色花色有些区别,价格也差别不大。
人们挤在个人的摊位上,挑选着合适的衣服,还能当场试穿,合适就要,不合适转头就走。
个人摊位上可以还价,同样的衣服,要价就比供销社的低,会讲价的还能降下来几毛钱。
现在一毛两毛的,也不是小钱,能买不少东西。白菜2分钱一斤,咸盐7分一斤,火柴2分一盒。孩子的铅笔3分钱一支。半斤的盒装小苏打饼干,才0.18元。
鸡蛋、猪肉、粮食等这些农产品,更是敞开了交易,特别是猪肉,每集都有几家专门卖猪肉的。
卖烧饼的,卖包子的,炸油条糖糕肉盒的,水饺混沌和丸子汤,各种小吃都有卖的。
群众分的粮食多了,集市上卖各种面食,有粮票的价格低,没粮票价格高,大家买吃食,再也不受粮票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