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30)

作者:恣悠悠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标签 吃货 家长里短 温馨清水 种田文 萝莉 未来手工达人悠悠,因意外穿越到七零年代。好在,商城还在,可以同未来交换物资!好在,父母双全,可以让她享受亲情!一家人整整齐齐,和和美美,共同致富奔小康! 点击展开

这时的散酒尽管只要八毛钱一斤,质量还是有保证的,都是粮食酿造的。散酒买半斤四毛钱,要一两就是一毛钱,还有专门的一两提子。

民工中有个五十多岁的伙夫,酒瘾非常大,每天早上都拿着瓷缸,哆嗦着跑到代销点,没进门就喊打二两酒。喝下去长出口气,手脚都灵活了。

姥姥说给他找个空瓶子打一斤回去,省得天天早上跑了,还能省两毛钱。他却说:“嫂子,别说一斤,就是二斤我也撑不到黑,我还是天天来吧,省钱还不误事。”

香烟在什么年代也是男人的喜好,不过大部分人买的是九分钱一盒的红灯牌香烟。怵不知,后世里这个年代的香烟盒成了怀旧收藏品,价格节节攀升,品相好的价值上千元。

悠悠经常认真的嘱咐买烟的民工:“你把烟盒放好了,拿回来我给你换洋火。”

“你要空烟盒干啥?”民工们好奇的问。

“玩,好看啊。”

“好,以后俺们给你留着,不用你拿洋火换。”对个孩子说的话没人当真。不过,好多人再来买东西就会递给悠悠个干净的烟盒,逗下这个可爱的小姑娘。

悠悠还真的让姥姥时不时的送盒洋火,民工们都知道了代销点家的小闺女喜欢烟盒,几乎所有的烟盒都给悠悠留着。

悠悠看到来代销点的民工大多数佩戴着主席像章,大的、小的、瓷的、铜的、橡塑的,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种类齐全,简直是像章大展览。

本来到了七五年,平时人们一般不佩戴像章了,只有在大的集体行动时才要求佩戴。买像章的人也少了,谁家都有着几个原来的像章,像这种全区性的大会战就把老家底扒出来戴上。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人拥有的伟人像章保留下来的极少,逐渐成为收藏品新贵,价格也节节攀升,连带的怀旧产品伟人像章的销量也极好。

悠悠赶紧的在商城订做了几种后世销量较好的伟人像章,为开创新的创收项目做准备,姥姥笑着揭她的底:“是为你开创骗局做准备吧。”

“叔叔(姐姐),您的像章真好看,给我换换吧。”悠悠拿着新像章见人就换。

“你还小营业员那,咋净做做赔本的买卖,咋拿新的换旧的。”民工们笑着逗她。

“伟大领袖好,我要存放他老人家的所有像章。”小样,跟姐逗,姐玩不死你。

“换给她吧,从小就是个死心眼。”姥姥始终都是悠悠的支持者。

慢慢地民工都知道了悠悠的这个爱好,新像章比起大家戴的老像章大气又漂亮,做工还好。那是一定的,后世的精密机器加工出来的产品,比这时的工艺不知高了多少倍。

有用旧像章的换新的带,没有的掏钱买个戴上,这一片的民工是工地上佩戴像章最齐的。姥姥为此还受到供销社的表扬,并扩大了对代销点的供应种类和数量。

第34章 赚差价

民工刚来,缺的东西多,代销点里的东西卖的很快,特别是洋瓷缸子、手电筒、毛巾、香烟、火柴这些货物。

尽管悠悠从商城里又偷渡出了一部分,但刚开始也不敢太明显。四五天的时间,姥姥就得去公社供销社进货了。

悠悠乘机鼓动姥爷别去菜园干活了,在家帮姥姥卖货。“复堤两个月就完工了,那能天天这样忙,哪天你姥姥忙不过来了,我就在家帮个一天两天的。”

悠悠心想,以后可不就是天天这样忙了。您老得给我做鉴宝大师,没有您老的坐镇我的淘宝大业咋起航。

舅姥爷给派了队里的驴车,姥姥上交了两百个鸡蛋和一些废品,又进了满满的一车货物。

食品站在张集集市的南面,客车站就在食品站的边上。食品站里的鸡蛋是按斤收的,每斤0.75元钱。柴鸡蛋12—13个一斤,收的时候每个5分钱,一斤最多就是0.65元,一斤鸡蛋可以赚0.10元,收鸡蛋的利润还真的达到了15%。

石庙村的群众听说了,也开始到姥姥的代销点来。现在货物都是国家统一价格,当然是哪里方便去哪里,石庙离向阳代销店比较远,快五华里了。

何况姥姥收购废品的种类多,价格合理。为了吸引人们把家里的老物件拿出来,姥姥收的东西是五花八门,越是稀罕的东西价格越好。

好多老人在家折腾着找从前的东西,一些铜锁、铜香炉被拿了过来,姥姥称过斤数,总会多给些钱。自从姥姥开了代销点,推货郎车的老人再也没来过。

两千多人的大村交易量还是相当可观的,三四天的功夫姥姥就收了两千多个鸡蛋,被悠悠放到自己的商城以一公斤二百元的高价卖了出去,可算看到回头钱了。

供销社配给的红糖,两天的时间就被人们买光了。这个年代城市实行糖票,农村则是按人口配给到代销点。

谁家有生孩子的提前给代销点打个招呼,到货后特意给留下二斤。剩下的限量供应,每人只让买半斤,售完为止。悠悠从商城里十斤二十斤的往外拿,一直保持着不断货。

尼龙袜和解放鞋,这两样东西民工买的较多,配给的很快就卖完了,悠悠就在商城订制了一批。

尼龙袜在商城里每双不到0.5元,可在这个时代却是稀罕东西,国家定价一块六、七,还经常断货。原因就是结实耐磨,一双袜子可以穿一两年。

现在,人们多数是光脚穿鞋,热天男劳力为了省鞋还光脚下地。冬天穿的袜子也是自己做的,不过出门走亲戚还是穿双买的洋线(棉线)袜子。为了多穿些时间,买了新袜子先掌袜底。

关于洋线袜子,还有好几个笑话那。

其一:王海的袜子不能提。

附近王海村有个明白人,经常给村里人陪客。有一年的大年初二,帮人陪新客,临出门穿袜子使的劲大了,一下把袜子底和帮拽开了。家里就这一双袜子,没办法只好把袜子筒塞在鞋里,凑合着去了。

可心里一直不落稳,恐怕袜子露出来,结果坐到了新客的位置上。这里的习俗是新女婿头一年去岳父家必须坐在上首,以示对新人的重视。

旁边的人看出来,提议转转座位,他心不在焉的回答:“一样,一样”。过了一会,他自己就发觉错了,羞得低下了头。手足无措的一提袜子,得,把袜筒提了起来,本来就注意他的人,看到都忍不住的大笑起来。从此以后,“王海的袜子不能提”,就成了人们的口头禅。

其二:香油,洋线袜

尼龙袜因色泽亮丽不褪色,深受女青年的喜爱,有人为了露出自己的新袜子,特意把裤腿挽的高高的。

这个笑话广为流传,说是有个卖香油的小伙,看到一年青妇女高挽裤腿,新袜子上还露出一截白嫩的小腿,光顾着看了,嘴里的叫卖声不自觉地变成了:“香油,洋线袜”。

悠悠在商城订制的尼龙袜和解放鞋,样式和这个年代的一样,可是质量就好多了。韩屯村的代销点卖的东西好,很快就传遍了十里八乡。

姥姥给舅姥爷家的大人孩子都送了一双尼龙袜,说是趁着供货多的机会自家人都穿双,以后村里的代销点不一定给供货。

舅姥姥要给钱,被姥姥拒绝了,并大气地宣布:“以后家里用的东西都到咱点上去拿,不能去别处买,咱自家开点不就为了方便吗,要不就外道了。”

“中,就按咱妹妹说的办,没钱进货了来家里拿。”舅姥爷根本也没把自家当外人。

到了星期六,学校下午不上课。这个年代,学校过星期是一天半的时间,周六下午和周日一整天。

吃了早饭,二奶奶娘几个就忙着准备经线子。在院子里先栽了两根相距一丈远的木桩,上头架起一根木棍,在木棍上拴着许多“经溜圈子”(玻璃圈)。木架的下面摆满了络着线的络子,木架旁边的两端各楔上一排木橛,两排木橛相距一丈八。

吃了晌午饭(午饭),妈妈她们就开始经线子。先把络子上的线头扯出来,各穿一个“经溜圈子”,再把各个线头拢成一束,系在一端的木橛上。笼着线缕来回走,到了另一端就把线缕递给挂橛人挂在木橛上。

妈妈和桂花来回的跑着经线,二奶奶和桂香在两端挂橛子,还得看着络子上的线,没有了赶紧的在多的络子上倒出一些。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