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290)
姐啊,咱这一亩地,可是15万元的收入了。今年啊,我再接着育苗,三年就又能卖了。”
悠悠打击他:“李爷爷,到了那时,可不一定有今年的价格了。育苗的人多了,就不值钱了。”
李保国却说:“就是2元一颗,也比种别的强,咱这一亩地,可是一万颗,那就是2万元。”
第394章 苹果苗
账是这么算,可是李保国不知道的是,别人育苗一亩地可成不了一万颗。能有2000颗,就是好的了,大部分都是在500棵左右。
也就是后世的高科技,才能保证接近百分百的成活率。后世里的苹果苗,也就是3元左右一棵。
后世里的万亩果园,多了去了,果树专业村、专业乡镇也多了去了。
现在,虽然县里有园艺场,公社也有果园,可是面积比起后世来,那可是少多了。县里的园艺场,大的3千亩。公社的果园,也就是几百亩,上千亩的很少。
听说姥姥提供的红富光苗木,当年就能结果。各县的园艺场,都抢着要。去年的苹果价格高,园艺场的收益都不错。
一个个财大气粗的样子,张口就是改良千亩果园,这就必须6万棵苗木。
加上李保国的2亩苗木,姥姥总共给了李专员12万棵苗木,刚够栽2000亩地。
李专员对着姥姥大吐苦水:“韩姐,您就给我想个办法,想法在帮着调些苗木来。我这几天,可是让他们缠败了。
韩姐,我可是和他们说了,从外地调来的红富光果苗,就不是这个价格了。您就帮着他们问问,看到底多少钱一棵,我也好给他们个交代。”
话以至此,姥姥只好答应下来。
姥姥和悠悠商量了半天,15元的价格肯定是不行了,多少得加上一些,最后决定每棵就加上1元的运费,16元一棵。
姥姥把价格给了李专员,他动情的说:“韩姐,老弟承您的情,我知道您这是为了支持我的工作,少赚了一百多万。
韩姐,以后有用到老弟的地方,您只管开口,老弟保证给您办的妥妥的。”
一天以后,就把数字统计了出来,又加了1万亩的数量,也就是60万棵苹果苗。
跑前跑后,二月十五日前,娘俩光是苹果苗,就挣了一千万元。姥姥说的才是关键,“悠悠啊,咱临水也像你说的那样,有了万亩果园。”
悠悠真的被姥姥打败了:“姥姥,我说的万亩果园,可是成方连片的,整个临水才一万亩,这算不上是万亩果园。”
姥姥不会相信:“你啊,还是小,好糊弄。以后可不能听风就是雨,得学会思考。
要是真像你说的,得好几个村子,才能有那一万亩地,都栽上苹果树,人们咋吃饭啊。
苹果再好吃,总不能一年四季的吃啊。再说了,那东西也不当饱啊。”
得,反过来被教育了。悠悠还真不能说,自己就是从后世穿过来的。
估计真的说了,自己就得成了爸爸的研究对象,虽然不至于把自己给解剖了,但是肯定得给家人。造成非常大的痛苦。
毕竟悠悠是这个家里,是所有人的心肝宝贝,要是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早在五年前,就被换了瓤子,肯定得心疼死。
现在,就是悠悠自己也不知道,原来的悠悠去了那里,还是自己本来就是这世的悠悠穿过去的,在后世受了磨砺,又重新穿了过来。
也有可能这就是真相,要不后世的悠悠,连家人都没有,就像是凭空冒出来的。
要知道后世里,孩子都是宝贝,抛弃孩子的人几乎没有。别说是腿有残疾了,就是脑瘫痴呆儿,也被父母精心呵护着。
看后世自己的优质基因,父母也得是优秀人士,不该作出抛弃孩子的事情。
事实再不合理,但它也是事实。后世里的悠悠,就是这种苦逼的存在。
这世里,悠悠已经融入了家庭里,真的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发自内心的把自己当成了家庭的一员。
回到家里,迪迪委屈的说:“姐姐,我想吃你做的饭了,大舅妈做的饭,没有你做的好吃。”
悠悠痛快的说:“走,姐姐给你做好吃的。”
迪迪跟在后面欢快的说;“姐,我给你烧锅。”
姥爷欣慰的说:“迪迪真是长大了,知道帮着家里干活了。”
昊昊嫌弃的说:“姥爷,他那是知道馋了,悠悠走了十多天,他就没帮舅妈烧锅。”
悠悠听见了,看着迪迪羞红的脸,“迪迪,你这么做可是不对,以后要改正。”
“嗯,我知道了。舅妈不让我烧锅,我就去玩了。姐姐,我今后不这样了。
我长大了就该帮着家里干活了,不能光为了好吃的才干活。”
认识还挺深刻的,孺子可教也。
以后的日子又恢复到从前,悠悠难得的坐到了教室里。放学就回家做饭,吃完饭刷碗刷锅打扫卫生也包了。
爸爸走了,晚上做完作业,悠悠又担负起志远他们几个的外语学习。自七七年恢复高考,学习风气渐浓,特别是农村,升学成了农村人走入城市的又一途径,广大家长也开始重视起孩子的教育来。
教育部门逐级进行的各种竞赛,也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不仅早读和晚自习恢复了,也开始布置课外作业。
不过,比起后世来,现在的学生还是比较轻松的。三年级开始才有早读,初中开始晚自习。
每天上午三节课,11.30就放学了。下午二节课,5.00放学。家庭作业也只有晚上才有,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做完。
迪迪在京都和外国人交流过,语感特强,经常和他们几个对话,加上悠悠的引导,外语水平上升较快。
春暖花开,各种野菜萌发。每天下午放学后,悠悠在散炭炉子上熬上杂粮粥,就骑自行车去河滩挖野菜。
有茂密的簸箕柳做掩护,把机器人放出来,一个小时的时间,收获颇丰。回到家里,还能吃上新鲜的野菜。
昊昊和志远上了初中,学习紧张了,悠悠每天出去,也割上一大捆苜蓿草,有时心血来潮,还开着吉普车,拉回来一车草。
其实这就是做个样子,悠悠的空间里,苜蓿草多的是,趁着没人注意,经常的往外倒腾,家里的新鲜苜蓿,足够牲畜吃的。
韩屯村尽管收入高的离谱,可是大伙还是和原来一样,喂猪喂羊喂鸡鸭鹅,反正饲料充足,就是费点功夫,搭些力气。
农村人最不缺的就是这两样,没有一家因为苦和累,而放弃喂养牲畜的。
第395章 红裙子
现在,几乎成了惯例,韩屯每家都喂养10头猪,一年喂两次,20头肥猪每年收入3000元钱,还能攒下大量的优质土杂肥。
二月十八日,桂金的对象周胜英拍来电报报喜,桂金生了个大胖小子。
二爷和二奶奶高兴的不行,他们和“小老妈妈”商议好了,每家给桂金寄了1000元的礼金,大舅妈也给了1000元,不过,她娘家给了200元,这在周楼就是最高的了。
本来二奶奶让桂萍去京都帮着看孩子,可是桂金来信说,老首长帮着找了个保姆,这就不用桂萍去了。
现在,桂萍在村医院里,给宝景当帮手,她学会了抓药、打针和输液。
最在行的是算账收钱,那个爽当利落,根本不像是没上过学的。
农历的二月刚过,罗新华就把深南夏季的流行服饰寄了过来。悠悠总算亲眼看到了,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中的红裙子,是个什么东东。
其实就是简单的喇叭裙,布料是红色的乔其纱,最大的优点就是飘逸大方。
其实裙子本身没什么特别的,特殊的是大红的颜色,这对十几年的蓝灰黑,成了一种挑战。
有连衣裙,也有单独的半身裙,还有孩子穿的童裙。连衣裙不仅有长袖短袖,而且有无袖无领的。
这种袒胸露背的衣服,对传统的着装习惯也是一种冲突,不过它确实冲破了几千年的思想桎梏。一个夏天的时间,风靡大江南北,还被搬上了影视舞台。
红裙子之所以流行,和乔其纱的面料有很大的关系。乔其纱布料超薄,凉爽通透,而且垂度较好,给人一种清爽飘逸的感觉。
别说人们穿了几十年的老粗布了,即使是现在的机织棉布,也是比较厚实,夏天穿着闷热,而且易褪色,还不结实。一年的时间,就穿成了又旧又破的烂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