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276)

作者:恣悠悠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标签 吃货 家长里短 温馨清水 种田文 萝莉 未来手工达人悠悠,因意外穿越到七零年代。好在,商城还在,可以同未来交换物资!好在,父母双全,可以让她享受亲情!一家人整整齐齐,和和美美,共同致富奔小康! 点击展开

八月十二日,姥姥在临水的院子里摘了两篓子苹果,带了一桶十斤的花生油,两袋五十斤的白面,给王奶奶送去了,正巧碰到王奶奶在家。

王奶奶打开院门,看到姥姥就说:“妹子,我猜思(估计)你中秋节得过来,在家里等你两天了。”

姥姥听了一愣:“姐,您这是有事?”

“没什么事,快进来说。你啊,又带这么多的东西,上次就给孩子放了两箱奶粉,够喝到春节的啦。

悠悠啊,几个月没见,你长的快跟奶奶高了。快进来,奶奶给你留了一筐石榴。”

进屋坐下,王奶奶给姥姥倒了茶,又给悠悠端过来几个石榴。这才对姥姥说:“妹子,我给你收的银元,还有些玉器,钱也花光了,趁现在给了你,节后再接着收。

现在,国家的政策松了,原来好多藏起来的家底,都开始出手,换成钱给孩子成亲。

以前因为成分不好,把孩子们耽搁了。现在年龄大了,没有合适的了,只能花高价给孩子娶亲了。

即使花高价也找不着好的,不是长相差,就是有残疾,要不就找个寡妇。就这也得花高价,这成分高了,除了考学,什么事都受影响。

妹子啊,想想万杰,能找着卫红这个媳妇,俺娘俩真是烧高香了。”

王奶奶从里屋提出来一个大包,里面除了银元就是玉器。现在,看到王奶奶收的这些玉器,和京都刘老他们收的,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不过王奶奶收的这些玉器,品相虽然一般,也都是真材实料的玉材,没有后世的假货和加工过的劣等货。这些玉器放在后世,就是上等的玉器了,哪一件也得在万元以上。

王奶奶把东西交给了姥姥,一共接近四万元的东西。王奶奶对姥姥说:“妹子,你把自己的那二万元钱扣下吧,俺这也快2万的本钱了。往后地里没活计了,俺多来临水几趟,这些钱能转开圈了。”

姥姥想起悠悠说的话,国家银行到11月就提高金银价格了。就对王奶奶说:“姐,您回去碰到合适的就收,袁大头也适当的收些,这两万您还是先用着吧。”

“妹子啊,袁大头好收,那种银元最多,每个加一毛钱就能收起来。过一个月你再来,我就能给你收上来。”王奶奶说的相当的容易。

“好,到时候咱再联系。”姥姥和王奶奶约定了再次见面的时间,就带着悠悠告辞了。走的时候,王奶奶给悠悠带了满满的一大筐石榴。

一直到农历的八月十四,七天的时间,韩屯村打捞了300多亩塘子坑,收获了近70万斤的鱼,村里收入30万元钱。

服装厂收其他村里的管理费3万元,自己村的集体收入2万元,总共收入5万余元。

肉食品加工厂才是村里的收入大头,每天的收入就是二万元,村里的总资产,已经积累到五百多万元。

几个村干部商议了几次,决定中秋节给大家发一次福利,要不到年底一块发,人均太多,怕引起别的反响。

今年的中秋节,村里每人发2000元的福利,和去年年底一样多。

八月十四的晚上,村里的当家老爷们,都把腰板挺的直直的,咧着嘴往家走,哪个人的怀里,都揣着几沓钱。

现在,最大面额的钱就是10元的大团结,一沓才1000元,每人2000元,就是两沓。

大伙领钱前,自发的在村部发了毒誓,谁家把分钱的事透露出去,就把他家赶出村子。

大家被十年的动乱吓破了胆,有个共同的认识:“这要是重新划成分,咱们都得是地主。”

“地主可比不了咱们,原来的地主家也没天天吃白面馍,更别说吃肉了。”

“也是,别人咱不知道,韩道荣的父亲,换媳妇都舍不得那一百斤粮食。”

“小声点,让刘翠兰知道了,明天给你个大窝脖,那老娘们越来越厉害。”

“嗯,咱还别说了。”

刘翠兰现在就听不得别人说他家的闲话,特别是笑话韩道荣和她婆婆,让她听见,不论男女,直接上手开揍。

中秋节胜男舅妈自己回来了,援朝舅舅忙得没时间回来。

10月1日国庆节,临水地区收音机厂正式建成开业,这也是作为国庆献礼的一个重要项目。

第375章 报名上工

其实,就是收音机组装技术学习班正式开班。罗新才培训的学员,进厂的最多。

这些人都是农村户口,看到能凭自己的一技之长,进地区的工厂上班,都踊跃报名。

他们学成后,每天可以组装一台收音机。罗新才提供给他们的收音机配件是一套20元,装好的成品每个30元还供不应求。

他们宁肯舍弃一天十多元的收入,也要去工厂上班。工厂的学徒工头一年的月工资是29.50元。第二年转为正式工,每月工资34.50元。

工厂虽然也有奖金,不过现在的奖金,超过工资的不多,大部分是工资的三分之一。

人们进工厂,不只是为了工资,而是看中了当工人带来的一系列优惠待遇。城镇户口,粮食关系,房子及各种福利。找对象及孩子的户口、工作等,也都迎刃而解了。

还有就是,终于可以摆脱沉重的农活,可以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

临水地区收音机厂,第一批招收了一千名工人。其中,罗新才培训的熟练工就有200余人,他们进厂就成了技术骨干和班组长。

这些人意气风发,作为曾经的农民,他们终于可以扬眉吐气的站在城里人的面前,指导他们技术方面的问题,被年龄差不多的徒弟尊称一声师傅。

收音机厂的技术人员,是临水地委出面,从上海收音机三厂聘来的。他们不只是传授技术,还帮助厂里实行了流水线生产,这是罗新才无法传授的。

临水地区收音机厂的成立,给罗新才的收音机技术培训班,添加了一剂兴奋剂。

报名参加培训班的人,一下增加了上千人,花一百多元就能换来个进工厂的机会,而且节省了一百多元的工具费。

现在,洪城县的人都托关系找罗新才,希望能尽快的参加培训班,早点学会收音机组装技术。因为人们都知道,临水地区收音机厂,还有第二期招工计划。

收音机厂的所有机器和配件,都是姥姥的震宇公司提供的。当然价格比深南的批发价还低,大体上一套收音机配件低了5元钱。

这样的批发价,悠悠每套就剩下2元钱的利润,有些甚至不赚钱。

唯一的好处就是,临水地委经过商议,在临水的火车货运站,给震宇公司调拨了两个专门的仓库。

车皮也尽量的满足震宇公司的需要,只需提前报批就行。还有就是临水地区的运输公司,也和震宇公司签了合同,震宇公司成了地区运输公司的客户。当然,这里面有援朝舅舅很大的功劳。

悠悠是万分的惊喜,有了货运站上的这个仓库,以后自己作弊,更有机会了。再者,发往外地的货物,也方便多了。

现在,物流公司连个影子也没有,个人有从事一二百里的短途货运的,长途货运主要靠火车。

原来李保国走货,都是找运输公司的人帮忙,最多一天的时间,时间长了不行。

从临水到京都,日夜兼程,24个小时能打个来回。他找人先把货物运到京都,再往各地发货。

毕竟,京都的货车多,比起临水来,找车方便多了,不过价格也高。李保国财大气粗的说:“只要是花钱能办到的事,就不算事,难就难在花钱也办不成的事。”

现在有了货运特权,最高兴的是他。从姥姥的手里,死缠烂打的要过去一个库房。

他在火车站安排了专人值班,专门负责货运。姥姥的那个库房,也托他代管,来往的货物,都是他的人操办。

长途的运输,靠火车站。短途的运输,以震宇公司的名义,直接委托地区的运输公司。他的生意,披上了震宇公司的外衣,更加的畅通无阻。

货运畅通了,对姥姥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和深南罗新华的交易更加的方便。

振华公司不论缺什么货物,只要一个电报,姥姥就从临水把货物发了过去。当然,姥姥也经常委托他们,从深南购买奶粉食糖名酒茶叶等食品类的物资。

各种货物进了库房,悠悠就可以随意变换了。有了这个火车站的库房,也不用在平城进行中转了。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