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245)
韩屯服装加工厂的开业,和肉联厂大不相同,低调极了。援朝舅舅带着几个公社干部,向阳大队各村的支书,前来参加。
初八上午十点,放了一挂鞭炮,舅姥爷把牌匾上的红罩布扯下来,就算开业了。
大家在三个车间里,转了又转,都不舍得走。他们没见过这么做衣服的,看什么都觉得稀罕。
大伙转到了中午十二点,没办法舅姥爷只好管饭,就在悠悠家里,摆了两桌。没入村里的账,是悠悠家自己管的。
韩道伟和韩玉臣不好意思,每人回家拿了两瓶酒。姥姥说他们:“你们俩啊,也不看看俺家是干什么的,还能缺了酒。”
厂子步入正轨,胜男舅妈就回去上班了。三天以后,大家就熟练了,各人的本事也显出来了。同样的工序,快的比慢的多干一半。
不过都是一个村的,又是计件工资,大伙自己就协调好了,干活快的一组,慢的一组,三个组正好把所有的情况都能照顾到。
流水线速度就是快,当天就出了成品。大舅妈把成品收集起来,让村里的老人锁扣眼,钉扣子。和县服装厂的价格一样,一个扣子一分钱。裤子上的挂钩,也是一分钱。
干部服前面五个扣子,口袋上3个扣子,加上裤子上的挂钩,一套衣服九分钱,钉扣子的同时,得把衣服上的线头剪干净。
老人可以在厂里干,也可以把衣服拿回家,不过不能弄脏了。这样,老人坐在家里,也能挣上钱。大伙都是做针线活的高手,锁扣眼钉扣子相当的熟练。
厂子里生产的衣服,还供不上老太太干的。关键是她们晚上加班干,明亮的电灯给她们加班提供了便利。一个小时钉一件,每天干十多个小时,就能钉十件。
钉十件衣服的扣子就是九毛钱,一个月就是27元,这可比干条编合适多了。钉扣子的活计工钱太低,干这活的都是老年人,村里就不收管理费了。
她们算清了账就发感慨:“怪不得城里人好过,人家年纪大了也能挣钱,这一个月27元钱,打着滚也吃不了。要不是悠悠姥娘啊,咱可没地方挣这钱去。”
她们不知道的是,城里的被服厂,钉扣子也是有专门的工人,只有活计多的干不完了,才发放给家庭妇女,一个月能干上十天活,就是好的。
十天以后,大伙就要求调整工序,她们经过十天的磨合,各人已经形成了默契,根据大家的意见,大舅妈让她们自由结合。不过三个组进行了分工,俩个组做上衣,一个组做裤子。
干活速度快但不仔细的人,都自觉的去做裤子,毕竟做裤子要简单的多。
其实现在的衣服做工简单,不用加里子,也没有布衬,又肥又大,基本上都是直缝,跑直线是最快的。
上衣就是做明口袋比较难,悠悠在商城里订货的时候,想到了这一点,口袋都熨烫好了折边,按照衣服上点好的位置,转着咂上就行,就是转弯的时候,得注意点,放慢速度。
过了正月十五,妈妈和桂金俩人结伴坐火车回京都了,她俩都是正月十八开学。
正月二十一日,就是阳历的2月17日,早上刚过六点,舅姥爷就过来了,脸色特别的难看。
“秀芹,你是不是早就知道了。刚才收音机里播了,中越自卫反击战开始了,爱民不是去实习,他这是上战场了。卫华怕是也跟着老首长去了战场。”
姥姥尽管已经知道,可是听舅姥爷说起来,脸色还是变的特别的难看。“哥,我年前回来就觉得爱民不对劲,初五的电报和初六老首长派人来接卫华,就更不对头了。到底啊,还是打起来了。”
舅姥爷和姥姥俩人对着叹气,悠悠的心里也七上八下,爸爸跟着老首长,应该没事,他们虽然去了前线,但指挥部到底是安全的,爱民舅舅的危险就大了。
舅姥爷嘱咐姥姥:“秀芹,你嫂子还不知道,你可别给她说,能瞒几天是几天。家里的其他人也别告诉,不能让他们都跟着担惊受怕。幸亏啊,咱村的广播坏了。”
从此以后,两位老人,很少露笑脸。即使是笑,也是苦笑。家里的收音机也换了频道,变成了豫剧频道。
全国文艺工作会议召开,电影《朝阳沟》热播,收音机里从早到晚播放电影里的唱段。
电影《朝阳沟》每次放映,都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收音机里同一时间段,好几个频道播放豫剧《朝阳沟》的唱段。
韩屯和石庙村因为被塘子坑里的水阻隔,出去看场电影得多绕4里路。即使这样,年轻人听说向阳大队放映《朝阳沟》,骑着自行车就去了。
舅姥爷和石庙村的干部,去公社找了好几次,还许诺去拖拉机接,才在公社的文化馆派上了号。
农历的二月十二日,在韩屯村的防台上放映《朝阳沟》,石庙和韩屯中间的沟里已经没水了,两村之间的道路通了。韩屯的防台离石庙不到500米。
两个村可以说是倾巢而出,韩屯和周楼两个村一块放映,两个放映机用一套胶片。周楼放完一盒胶片,赶紧用拖拉机送到韩屯来放。
第332章 发工资
其实开拖拉机不一定比自行车快,不过由于是夜里,拖拉机有大灯,路上看得清楚。
就这样,断断续续的,到夜里十一点钟,电影终于放完了。大家伙看得意犹未尽,都要求明天接着放。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听放映员说,最多的时候,一个晚上放映三次,最后的一个村看到夜里一点多。
文革的十年里,八部样板戏人们看得倒背如流,战争片也就那几个。《朝阳沟》给人们贫瘠的文化生活注入了一剂兴奋剂。
临水本来就位于鲁豫边界处,县里就有豫剧团。文革以前,民间有十几个豫剧团,不过文革期间都解散了。
随着电影《朝阳沟》的放映,县里的豫剧团开始排练《朝阳沟》,原来民间解散的豫剧团也重新组建,老戏不敢唱,大家都排练《朝阳沟》。
派了就得演,十几个临时组成的豫剧班子,成了热门。各村都请他们去演出,演一场五十元钱,一般都是村里出钱管饭。
春闲春闲,地里的活计不多,一个村请了豫剧班子演出,附近几个村里的人都来看。
相邻的村庄一般都请不同的豫剧班子,大家一边看着,一边做比较。那个银环长的好,那个栓宝唱的好,那个丈母娘厉害。
到了后来,大伙基本上都会唱两句《朝阳沟》里的唱词,唱的最多的就是:“咱俩个在学校整整三年”。
援朝舅舅中午回来了一趟,和舅姥爷大舅爷三在屋里嘀咕了好长的时间,吃了午饭就回去了。
又过了五天,服装厂的加工量稳定下来,平均每人一天能做十套衣服,一套衣服加工费0.70元,除去0.09元的钉扣子钱,还剩0.61元,队里留下一半,人均每天收入3.05元。
不过,由于实行计件工资,大家的收入差别就大了,干活又快又好的,每天挣5元多,干活慢的,一天也能挣2元钱。
大伙那个高兴啊,跟着问大舅妈,“红英,你没算错吧,真的能挣这么多。”
大舅妈肯定的告诉大家,“这可不是俺算的,是韩道伟和韩道存俩人算出来的,你们要是不相信,就去问他们去。”
大伙又担心了,接着问:“红英,你问了吗,真的给咱们发这么多,肉联厂的工人,又累有脏,一个月才72元,咱这多的可合到160多元了。就是少的,一个月也挣60多。”
大舅妈也不确定,“俺得给你们问问去。”
这确实是个问题,舅姥爷他们又把援朝舅舅叫回家。援朝舅舅听了,对他们说:“这还不好说,你们给肉联厂的工人提工资啊。国家的工厂里,年后都提高了奖金,有的厂子,奖金比工资高几倍,听说最高的每个月都发到一百多了。”
韩道伟说:“他们才一百多,咱村的服装厂,干得快的一个月能挣160多元。就因为这俺们才做了难,总不能又脏又累的肉联厂工人,比她们妇女少挣吧。要是比她们多了,这一个月得发多少才算合适?”
援朝舅舅说:“服装厂里挣160元的也就那几个人,平均下来还不到一百,肉联厂确实累,一个月就发150元的工资,你们看行吗?”
韩玉臣说:“援朝,你懂国家的政策,你说行就行,咱以后就按150元的工资发。不是咱们吹,县里的厂子,也没咱的工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