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218)
到了上午十一点四十,火车还是没影,孩子们都喊饿,也没人敢出去买吃的。二舅跑过去问列车员。他们说是晚点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到。
过了十多分钟,有个妇女,推着辆三轮车,过来卖包子。包子盛在簸箩里,上面用干净的白棉褥子盖着。猪肉大葱粉条馅的,不要粮票,二毛一个,比饭店的包子还大,闻着就非常的香。
尽管快到十二点了,买包子的人却很少,这年月出门人们习惯带干粮。只有个别人,买一两个给孩子吃。爸爸过去买了三十个,那个妇女给了个干净的白棉布的抹布,把包子包上了,不过多收了五毛钱的抹布钱。
买好还没顾上吃,远处呜呜的汽笛声传来,地面都震得颤动,火车来了。伴随着“哐切哐切”的声音,悠悠终于看到了真实版的经典绿皮火车。
火车慢慢的在站点上停了下来,自家的车票是卧铺,上车的人不多,倒是不挤,悠悠他们顺利的上了车。
姥爷和姥姥年纪大了,悠悠一家去了软卧车厢,二舅他们则去了硬卧车厢。火车在临水站停留二十分钟,姥姥留下了十个包子,二十个鸡蛋,几根香肠,其他的都让爸爸给二舅他们送去了。
卧铺车厢配备了暖水瓶,里面装满了开水。姥姥拿出两个搪瓷的茶缸,倒上开水凉着。又拿出个干净的毛巾,倒上点热水,让各人都擦了下手,就开始吃起午饭来。
吃着包子、鸡蛋,就着香肠,大家很快就吃饱了。姥爷和姥姥累了,躺在下铺休息。三个孩子精神正好,来的路上,孩子们躺在车厢里,都睡了一路。
悠悠从姥姥带的兜里往外拿吃的,苹果、梨、冬枣、石榴,还有各种零食,林林总总的十几样,其实都是她从空间里拿出来的。
虽然刚吃完饭,可兄妹三人嘴里就没停过,吃着零食,趴着车窗往外看。
火车终于开动了,两边的建筑往后倒着,迪迪兴奋的大喊大叫:“房子往后跑了,大树也往后跑。”
昊昊想了一会,纠正他:“不对,是火车往前跑了。房子和树木不会跑。”
迪迪不耐烦的说:“我知道,不过看着是房子和树木在跑。”
姥爷和姥姥都坐了起来,看向窗外,悠悠递给他们个削好皮的苹果。
姥爷接过苹果,用手一扒,外面的果皮就掉了下来,从头到尾完整的一条。就对姥姥夸道:“女孩子到底心细,悠悠这才多大,这果皮削的真好。”
姥姥也没答话,只是笑眯眯的看着悠悠。她老人家心里明白,这是空间里削皮机的杰作。
悠悠听着火车的响声,想起了后世的一个笑话,就讲了出来:
老师让学生用“况且”造句,有个孩子想起了火车的响声,就写了下来:“火车开过来了,况且况且。”
昊昊笑的东倒西歪的,迪迪挑着脚:“不是那两个字,这个笨蛋。”
火车开出了临水城,窗外除了树木就是耕地,远远的也能看见个村庄,昊昊和迪迪看了一会,就过瘾了。
爸爸没有回来,昊昊、悠悠和迪迪都爬到了上铺,迪迪跟着妈妈,悠悠和昊昊一个铺,关上卧铺门,一家人开始午休。
第294章 四合院,贵啊
“哥哥,快看,这里好多高楼。”悠悠被迪迪的喊声惊醒,原来又到了一个城市,窗外连着好几幢高楼。
悠悠又想起了七十年代的一个笑话,就讲给他俩听:有个农民是学红宝书积极分子,去省城参加表彰大会,回来县里请她传达会议精神。
她说:“社会主义真好啊,俺去省城开会,可是看到了。省城的人多,屋子没地方盖,就想了个办法,屋子摞屋子,这就是高楼。俺查(数)了,最高的摞了七层。
火车更是了不得,长长的一大溜,趴着还跑的飞快。你们想啊,等没人的时候,火车要是站起来,不知得跑多块那。”
昊昊和迪迪捂着肚子,哈哈大笑。姥爷他们也笑喷了,妈妈对姥姥说:“妈,您领着悠悠出去,可真是长见识,这都在哪听来的。”
姥姥也不知道啊,只好含糊的说;“这孩子,就是个有心的,俺都不知道她在哪听的。”
兄妹三人打打闹闹的,时间过了真快,到了下午三点多,窗外的景色就变了,火车进入山区。
昊昊他俩看到高山,来了精神。特别是过涵洞的时候,那个兴奋劲,就别提了,又是喊又是叫的。最后干脆从上铺上爬了下来,趴在车窗上,抵着脑袋往外看。
姥爷和姥姥看着他俩,叹了口气。“哎,咱们在韩屯过的是安稳,只是苦了孩子。等婉莹毕业了,得想法留在城市,不能让孩子在村里窝曲一辈子。”
悠悠故作天真的问,“姥爷,那咱在城里住哪里啊?”
姥爷给她解释:“你妈工作了,单位会给分房子的。”
“就跟三舅他们那样,分个两间的家属院吗,那可住不开,咱家的人多。”悠悠接着说。
姥姥打击她:“美得你吧,你三舅那是当了书记,才给的家属院,他刚结婚的时候,才一间房子。你妈刚参加工作,能给一间房子,就算是好的。
你没进过京都,不知道大城市里住房难。有的一家老少三代,就挤在十几个平方的房子里,上下铺,高低床,拉上幔子就是个独立的空间。”
悠悠摇着姥姥:“姥姥,那咱别等妈妈分房子了,咱在京都买个院子吧,我有钱。”
姥爷听了悠悠的话,笑了:“悠悠啊,告诉姥爷,你有多少钱啊,姥爷给你看看,能买个多大的院子。”
悠悠扳着指头,认真的算了一会:“姥爷,我有好多好多的钱,你得给我买个大大的院子,像县城里咱住的那个就行。”
妈妈端着茶缸子正在喝水,“噗”的一口就喷了出来,连着咳了几声,开口说道:“你可真敢想,还那样的就行。那可是京都,全国的中心。你当是韩屯那,花个千儿八百的就能盖个院子。”
这时候,姥姥接过来:“悠悠说的也对,要是有合适的院子,还真该买一个。指着你工作了分房子,咱家还真住不下。”
妈妈急了:“妈,悠悠小不懂事,您咋也跟着犯糊涂,京都的院子那是容易买的。爸,您说是不是。”
姥爷看到姥姥镇定的样子,就说:“悠悠的钱卖不了院子,你妈的钱说不定真能买得起。你想啊,胜男去年赚了多少,再说了,你妈可是给大伙卖了二年的猪肉了,咋着也得挣了上万元。”
妈妈还是不信:“即使有一万,在京都也买不了院子,没有三万五万的,京都的院子想也别想。”
悠悠听了一愣,神马情况。那么多的穿越小说中,都说七八十年代的京都,一千多元就能买个小四合院,三进四进的院子没超过五千的,还带着四五亩的后花园,能在里面种菜养鱼。
怎么到了自己,就变成三万元才能买个小四合院。悠悠不甘心的问:“那要是买个跟县城那么大的院子,得多少钱啊?”
姥爷想了一会:“大概得十来万吧,其实越大越不值钱,毕竟有钱的人家极少,这年月,大家都靠工资过日子,谁家能有这么多钱。
即便有也不敢露啊,还不得被当成漏网的资本家。所以说啊,有钱的不敢买,想卖的也不好出手。”
悠悠一听,这价格还是可以接受的。别人担心国家的政策,害怕不敢买,自己可是清楚的知道今后的大政方针。
正好趁机多买几处,放着增值,这可是一本万万利的买卖。记得进入新世纪,四合院价格狂飙,动辄上亿。
新世纪的二十年代,京都的四合院,都是十几亿的价格,还有的被国家定为了重点保护文物。
听了姥爷的话,姥姥心有余悸的说:“到了再说吧,要是有合适的,也不是不能买。”
妈妈震惊的问:“妈,您真的能买的起四合院,这两年咱家的代销点挣了五万多。”
姥姥笑了笑:“比你想得还多,你就安心的上学吧,万事有妈在,你只管读书就行。孩子都大了,卫华又跟着俺们,你爸这两年的身体也好了。”
“嗯,我知道了。妈,咱家那小代销点,怎么可能挣到这么多的钱。怪不得这两年,咱家的生活这么好。”妈妈的心思还在钱上。
姥姥无奈的看着她:“那是你摊了个好闺女,开代销点的多了,你见谁家挣下这份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