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191)
特别是房屋倒塌的群众,问得更仔细。听他们说公社特批了砖瓦,当场就表扬了跟来的公社领导。
又对跟来的外贸局领导说:“你们负责门窗的木料,我回去再找物资局,给大家解决梁檩。”
外贸局有进口的木材,都是成方的板材,非常适合做门窗。
谈着谈着,就接近中午十二点了。看到他们要走,大伙紧紧的拉住他们,坚决不让走,非得让他们留下吃顿饭。
“领导,俺们虽然受灾了,一顿饭还能管得起,你们留下吃顿饭,也看看俺们的生活。”
县委李书记看大伙留的诚挚,就决定留下来,也没让村里开大伙房,来人分散开到各家去吃。他自己去了一户孤寡老人家吃饭,亲自感受灾民的生活。
悠悠家的代销点忙了起来,大伙都来买烟酒,也不会过了,烟要最好的大前门,带锡纸的0.35元一盒的。酒要成瓶的景芝白干,也是最好的。
当然,悠悠的空间里,好酒有的是,不过村里基本没人要,所以就没在货架上摆。
舅姥爷拿了两盒烟,一瓶茅台酒,带着村里的几个干部,给县委李书记送了过去。
“书记,还是您奖励的酒,趁这个机会喝了,让大伙都尝尝,不过再开‘三干会’,您得记着再还俺一瓶。”
书记笑着说:“这瓶是奖励给你的,想要拿先进换,今年奖励你两瓶。”
舅姥爷拍着胸脯:“书记,不是俺说大话,别看俺受灾了,今年还得是在全县拔头份,您就等着瞧好吧。”
“老韩,这可不是靠嘴说的,俺要的是实打实的成绩。”县委李书记表示怀疑,毕竟韩屯比原来少了一季收成,在这以粮为纲的年代,少一季收成,是要饿肚子的。
会计韩道伟帮舅姥爷解围:“书记,俺韩书记真不是说大话,您到时候让外贸局报个数,就知道俺们的收入了,俺村有二百多人干柳编,平均每人一天能挣一元,俺们从八月就开始干,您算算收入就知道了。”
大家听了他的话,都震惊了。县委李书记若有所思地说:“副业副业,真的能致富。老韩啊,还是你有眼光。”
舅姥爷陪着他们喝了一杯,就回来了,自己家里还有外贸局的领导。回家又拿出一瓶茅台,这是二舅带来的。悠悠看见了,心疼的只抽抽,这要是放到自己的商城里,每瓶十几万的价格。
这一天中午,村里家家飘着熏肉的香味,午饭一直吃到下午三点多,回去的时候,大伙都喝高了。相互交流着自己吃的饭菜,七嘴八舌的说:“要不是看到这倒塌的房子,真看不出你们受灾了。这生活水平,比俺们都高。”
不过,还真有人发现了存在的问题,纷纷表示:“家家都存着肉,就是缺蔬菜,俺们回去就给你们送来,用菜换你们的猪肉吃。”
村里人都说:“好啊,俺们保证给你们安排的妥妥的,要多少都行。”
县委李书记还真没注意大伙喂的猪,听到这话,又来了兴致,领着大伙挨家又转了一遍,这回韩屯村自己往外卖猪肉的事情,算是爆了光。
李书记笑着说舅姥爷:“老韩啊,你还是部队的作风,不怕牺牲,敢闯敢干。”这也算是给舅姥爷圆了场。接着又指着各单位的领导:“你们一个个的,没少吃老韩的肉吧。”
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跟着来的单位领导赶忙说:“书记,一年就那点肉票,过年节的总得让大家改善下生活,俺们买到猪肉也不易,价格还高,早知道韩屯有,何必费那个劲。”
县委李书记听了他们的话,就说:“别在这给我诉苦了,今年都找老韩要,算是支援灾区了。老韩,他们都有钱,多给他们要点。”
舅姥爷说:“俺还是老价钱,一块钱一斤,您们要的话,提前给俺打个招呼就行。俺们有拖拉机,到时候给你们送去。”
现在集市上的猪肉1.10—1.20元一斤,一般二百斤以上的大猪肥肉多,价格也高。
舅姥爷话音落地,大伙就你十头,他二十头的要。国棉一厂的工会主席张口就要一百头,他们厂二千多职工。
外贸局的领导高声的喊着:“老韩,你得给俺留五十头,上级的领导说了,你们村的猪肉香,春节多要些。”得,一句话把自己给卖了。
县委李书记就骂他:“刚才还不承认,这会咋知道韩屯的猪肉香了。你别光知道拿韩屯村的东西送礼,也给他们多要点指标。”
“好来,到时候俺就说您让要的。”回答的麻溜爽当。
一会的功夫,全村的猪都让他们给包了。姥姥高兴了:“这下省得再出去卖猪肉了,今年能安心得在家过年了。”悠悠的想法则是:自己的商城少赚近千万啊。
第257章 “高高三”娶媳妇
县委李书记的话给全村群众吃了个定心丸,大伙一个下午都在议论这件事,激情万丈,准备明年大干一场,争取多喂几头。
悠悠听的扶额,心想:你们干脆家家办养猪场吧,亏的各家的院子都大,不然夏天味道可是不好闻。要不是自己到处跑着杀毒灭菌,蚊蝇得漫天飞。
石庙的人都纳闷,同样是养猪,自家喂的还少,咋就这么大的味,韩屯村就没这问题。
韩屯的群众就说:“那是你们懒,俺一天几次的打扫,上面还盖上土,当然没味了。”
悠悠在心里狂喊,那是俺的功劳,都让你们给扼杀了。
慰问团回去后,今天这个单位给送车白菜萝卜,明天那个单位送车土豆,还有的单位送车地瓜,也有送莲藕的,总之冬天该有的蔬菜,全都有送的。
白菜三分一斤,一车白菜五千斤,也就是150元钱,看起来一大车,群众也喜欢,比救济几百块钱还好,何乐而不为那。
村里各家各户都分到了大量的蔬菜,比原来自己种的还多,那家的地窖里都放的满满的,不少人家又挖了新的地窖,菜多了,大伙也舍得放开量的吃了。
农历的十月十二,是“高高三”结婚的日子。“小老妈妈”给儿媳妇准备了四身衣服,两身风衣条绒裤,一件红色的呢子大衣配条绒裤子。一件红色的织锦缎唐装袄,配的是纯毛裤子。送到女方家,在附近的村里引起轰动。
本来,她准备给“高高三”买身纯毛的中山装,可没扭过儿子。“高高三”还是中意运动服,他要了一身深蓝的运动服,穿上是显得挺拔。不过,运动服配唐装,咋看咋别扭。
“高高三”奶奶住的老院倒塌了,结婚就得和“小老妈妈”一个院。这个院子三间堂屋,两间东屋一间大门。
新房设在堂屋的西间里,确实窄吧了点,不过,他家的砖瓦都备齐了,年后就盖新房。
“小老妈妈”为了办喜事,专门留了头猪,头一天就杀了。村里迎亲用的是拖拉机,车斗扎上了棚子,外面蒙着大红的床单,车前还系上一朵大红花。
由于下雪路滑,新媳妇娘家离的远,专门来人要求去两辆拖拉机,把嫁妆一块拉来,娘家就不派人送嫁妆了。
其实,这年代结婚,娘家一般就是陪送仨样家具。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和一个衣柜。也有陪送四十六条腿的,就是加上五斗橱、吃饭桌和四把小椅子,大小加一块总共十件家具,外加一个六条腿的脸盆架子。
每样家具都得两个人抬着,小椅子是一人搬两个,光送嫁妆的就快二十人了,得坐二桌。再加上男女送客的,一般娘家就得四桌。要是没有送嫁妆的,二桌就行了。
“小老妈妈”就一个儿子,给儿媳的“下车钱”是最高标准,六十六快六,两个孩子也都是六块钱,用她的话说,就是图个顺溜。
新媳妇叫王兰芝,个子大力气也大,不然也参加不了“铁姑娘”突击队,性格还爽朗。大伙都说:“‘小老妈妈’的儿媳是找着了,娘俩一样的性格,不是个子差的多,还以为是亲娘俩那。”
谁知道,结婚的第二天,娘俩就闹上了。都是爽快的性格,谁也不让谁,把个韩德库爷俩郁闷的不行。
“高高三”嘴上没把门的,就说:“俺家的风水不好,主婆媳不和。”
其实就是点小事情,“小老妈妈”会过,第二天准备吃剩菜,王兰芝不想吃,不过也没说不行,就想吃点酱豆。“小老妈妈”嘟囔了句:“放着肉不吃吃酱豆,天生的穷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