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176)

作者:恣悠悠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标签 吃货 家长里短 温馨清水 种田文 萝莉 未来手工达人悠悠,因意外穿越到七零年代。好在,商城还在,可以同未来交换物资!好在,父母双全,可以让她享受亲情!一家人整整齐齐,和和美美,共同致富奔小康! 点击展开

悠悠知道,今年的春作物种什么都是瞎搭功夫,阳历的7月初就发大水了,春作物都没收成。不过,姥姥和她谁也不敢把实情说出口。

等大家把棉花和瓜都种好了,河滩里的苜蓿也该收割了。苜蓿草第一年收割两次,往后从每年的阳历5月初开始,一个月收割一次。因此,队里和各户喂猪羊的数量,即使增加了一倍,饲草绝对没问题。

地里的活计干完了,队里就组织大家收苜蓿草,春天干燥,温度又合适,苜蓿草晒的特别快,质量还好。队里为了照顾大家,集体收割是从远处开始的。

村民利用早晚的时间,把近处的苜蓿割回来,晒干了自家用。看到苜蓿长的快,大家就开始重新做打算了。

今年准备大干一场,多喂些猪。大伙在河滩里割着苜蓿,热烈的讨论着养殖的问题。

“今年这苜蓿草长的可真快,开始俺还担心不够喂的,看着阵势,就是再多喂些猪,也吃不了。”

“可不是吗,援朝说了,以后一个月就能割一次,早知道俺多要几头猪了,怕没东西喂,俺只要了4头。”

“咱知足吧,喂的多了,悠悠姥姥卖不出去,要是交给食品站的话,两头卖一头的钱。”

“那也是喂的多了好,咱就是搭些力气,又不跟原先似的,得喂粮食追肥。你们看石庙村的人,不都买给食品站了,家家也都得了不少钱。”

“俺就觉得稀罕,早先咱喂猪,喂一年还不到二百斤,你们看留根,半年就喂到了二百斤,俺今年也试试,反正有东西喂。”

“还真是这样,援朝给咱们买的这猪秧子也好,肯吃肯睡,长的快。”

悠悠听了大伙的议论,眼前一亮,喂猪也是增加大伙收入的好办法。还好,六月初苜蓿还能收获一次。看去年的产量,足够每家喂二十头的。

去年,收了两次苜蓿,每家喂了四头猪,队里喂了一百头。不仅是队里,就是各家都剩下好多的干苜蓿,大伙都说就是多喂一半也够。

其实,去年的河滩的苜蓿,大伙收的也就一半多,剩下的都让悠悠收进了空间。

今年的苜蓿比去年长的好,大伙要是都收起来,就这两次,也足够用的。更何况,春季的头一茬苜蓿,质量最好,蛋白质含量最高。

石庙村的人们因为队里留的春地多,没整功夫收割苜蓿。其实,他们村临着的河滩地里,苜蓿比韩屯村的长的还好。

关键是他们村里的人,还是没有韩屯村的人胆子大,各家从去年的两头猪发展到今年的四头。经过去年的实践,大家也知道该准备多少饲草,收足自家用的就行了。

韩屯村由于插栽簸箕柳,苜蓿的面积少多了,要不是黄河大转弯,留下了大片的河滩地,韩屯村还真没多少苜蓿了。那片河滩地得有二百多亩,其中一部分也插上了簸箕柳。

从此以后,这片河滩地就归韩屯村了。几年过去,黄河往北移动了一公里,韩屯村多了快二千亩河滩地。土地普查时,公社看到韩屯插栽的簸箕柳,就把这些土地都划归了韩屯村。

其实,这些就是无主的土地,石庙村也多出了不少河滩地,不过他们没有韩屯的河岸长,面积反而没有韩屯的多。

特别是黄河的那个大转弯,给韩屯留下了极大的财富,后来著名的黄河观景园就建在了这里。

悠悠看到石庙的苜蓿都开花了,他们村还不收,就趁大伙不注意,把他们村的苜蓿都收了起来。不收的话就浪费了,还影响下一茬的产量。

阳历的4月中旬,队里喂的18头母猪陆续生产,一共产了162头小猪仔。这是头一胎,韩玉民说第二胎一窝能产十头以上。

猪多了,猪场里又增加了两个人,这次准备再留40头母猪。村里每年至少需要1000头猪仔,最少得养50多头母猪。

农历的四月二十,爸爸去临水参加全区卫生系统表彰大会,这是他落户后,第一次受表彰。

听说,为了爸爸的事,县里和地区争取了好几次,关键是爸爸的身份受限制。不过到了最后,还是通过了。

这事对爸爸的影响很大,以前他就是尽心的给大家看病,对外界的事情不大热心,有人找就看,从没主动出过手。

这次的表彰,证明他还是被人敬重的,他的付出和医术是被人们认可的。

参加了这次表彰会,爸爸的名声更大了。人们都知道,韩屯村有个京都下放的名医。不断有人来请爸爸出诊,好多的病人更是慕名而来。

远在百里以外的,也有找过来的。当然,这些都是家庭条件好的,大部分都是患的疑难杂症。

既然来了,好多当天就回不去。一是路程远,现在交通工具落后,一个县才三辆吉普车,县委、县政府、县武装部各一辆,公安局都是偏三轮。

二是治病需要。疑难杂症最好的治疗是中西医结合,这也是悠悠爸的专长。不过中医得及时调药方,一个疗程最少七天。

亏得桂莲家搬家了,悠悠家原来住的房子空了出来,还有厨房,村里就拾掇出来。让实在回不去的病人,临时有个落脚的地方,村里也能收些费用。

一来二去的,外面就传着韩屯村开了医院,有病房了,来的人越来越多。队里只好把姥姥原来开代销点的房子,隔成了两个单间,这样就有了三个单独的房间。

第236章

房间里用石灰膏抹成白墙,队里还专门配了被褥,做了被罩,比公社的病房条件还好。

好多病人需用青霉素,公社照顾爸爸,给的配额虽然多,但也多不了那里去。这时候,青霉素的产量低,确实满足不了需求。

再说找到这里来看病的,家里条件都好。卫生室没有,就自己出去找。有门路的找来平价的,没门路的就买高价的。

这时的高价青霉素,又成了100元也不好买。关键是年后国家抓了几个药贩子,大家都不敢倒卖药品了。

爸爸偷着对姥姥说:“妈,现在我还真有点想念黑市了,年前要不是有黑市,不知得伤亡多少孩子。现在,国家倒是管的严了,这不病人急需了,有钱也没处买去。”

姥姥嘱咐他:“卫华,咱家里剩下的那些,你要是想给他们用,就按国家的定价收钱,可千万不能多收钱。妈情愿赔些,也不能让你落个倒卖药的名声。”

“妈,您放心,不到了性命攸关的时候,我不动用咱们的药,就是用了,也不多收钱。咱就那些药,真是敞开用,也治不了几个病人,这些慢性病,不是一盒二盒的药,就能治好的。

不过,要是药品充足的话,得给病人减轻多少痛苦啊。好多慢性病,都能根除了。”

悠悠听了他们的话,简直要抓狂了。这个憋屈啊,自己的商城里,那么多的青霉素,就是没法敞开的给病人用。哪怕是自己赔钱,只要有合适的渠道,悠悠也心甘情愿。

由于病人多,宝景真的成了爸爸的助手,给爸爸帮了好多的忙,而他也耽误了去队里干活挣。二爷不仅没有制止,反而大力的支持他。

“你跟着吴医生好好的学,病人多你才能多学点,见多识广就是说的这。”悠悠听了,真心的佩服二爷有才,瞧这话说的,太有水平了,见多识广用到这里真的挺贴切。

宝景也十五岁了,爸爸就给舅姥爷提建议,让村里给他报个赤脚医生,这可是一生的职业。其实,宝景这两年跟在爸爸后面,还真学了不少东西,比其他的赤脚医生水平高多了。

另外,就是他执着的态度,这次流脑,爸爸安排他给孩子量体温,他每天两次,三个多月,一次也没拉下过。并且,记录的清楚明白。

爸爸不在家,村里人有个头疼发热的,也都是他给拿的药,其实村里人也认可了他。

舅姥爷去公社跑了两趟,还真给他办成了,并且是特批的。村级的卫生室根本用不着配两个赤脚医生,加上他就是给爸爸配了个助手。

赤脚医生批下来,宝景就有报酬了,比个整劳力都强。一年365天,天天挣十个工分,每月还有几元钱的生活补贴。

村里人说什么的都有,好多人眼热,不过碍于二爷的威望,就是私底下说说,表面上看到二爷还得恭维着。

“宝景这徒弟算是出师了,还是二爷您老人家看得远,让宝景跟着吴医生,学到了这么大的本事,这可是几辈子的饭碗。”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