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168)
看来,再好的特效药,也得在良医手中才能发挥作用。只有人,才是在这场与疾病的搏斗中取胜的关键。
爸爸拿了件换洗的衣服,就跟着他走了。临走嘱咐道:“这几天,别领着孩子走亲戚,说不定在哪传染上。”
晚上,一家人早早的睡了,毕竟,早上起的太早了,白天又没捞着休息。悠悠和姥姥进了空间,姥姥还是担心李爷爷和杨奶奶他们,“明天俺得去一趟,告诉你李爷爷他们一声,别让他们出了事。”
悠悠安慰她说:“您放心把,没听爸爸说还没抓住人吗,李爷爷他们都机灵着那。”
为了转移姥姥的注意力,悠悠和她盘点去年一年的收入,本来昨天悠悠就准备算出来的。结果,一杯茅台酒下肚,就找周公玩耍去了。
去年一年,光是人民币,就存下了一百五十多万。尽管有思想准备,听悠悠说出来,姥姥还是被震住了。“多少?你没算错吧?”
悠悠看着姥姥:“您老稳稳,什么叫俺算错了,咱这账用算吗,钱点清了就好。”
姥姥反映过来:“也是,幸亏不用咱俩点钱,不然,咱娘俩一夜不睡,也数不清。”
姥姥哎,您知不知道,有句名言就是: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数钱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咋听您这话音,还成了负担。
姥姥说:“咱今年就消停着过,人们经过流脑这事,看钱更重意了,今年啥也不好干。”
“姥姥,要不咱今年收银元和黄金吧,王奶奶不是说,现在卖金银的多吗,咱也趁着收些吧。您知道,俺商城里的银元价格多高。有收藏价值的咱就放着,眼看着这些珍贵的文物,被化成银锭,真心疼。”
“咱咋收啊,铜钱能从废品站回收,银元可没处买去。再说,废铜才几个钱,咱买得起,银元一块就是2.50元,咱也买不起啊,更别说黄金了。”姥姥越说越犯愁。
悠悠也觉着姥姥的话有道理,现在国家收购的黄金价格8.40元一克,确实够便宜。不过原来的金首饰讲究份量足,手镯都是足两的,虽然是十六两制,每个手镯也是312.5克,一个手镯就得262.50元。
再说了,金子的质量也不好鉴定,重量更不好掌握,不如收银元省事。其实黄金也没什么保存价值,只能放着增值。
就是银元,自己的钱看着不少了,可以说是相当多,也买不了多少。从去年跟着姥姥卖银元就可以看出,民间的银元数量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手里多少都有一些。
悠悠从网上的资料中得知,七三年,国家提高了银元的收购价格,从一元提高到2.50元,激发了人们的出售热情。临水地区,当年就收购银元45万枚,以后每年的数量也在15万枚以上。
一直到八零年,国家再次把银元的收购价格提高到5元,人们反而舍不得出手了,每年的收购数量降到了几千枚。
再说了,普通的“袁大头”(铸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保存价值也不大,老百姓手里,大部分也是这种银元。
既然自己的资金不充足,就得尽量的收够保存价值高的银元。其实,除了“袁大头”,其他的银元的保存价值都不错。
姥姥听清了悠悠的纠结,根本没当回事:“这还不好说,咱加钱收别的银元,银行2.50元收,咱3.00元收,一块银元多出0.50元,准能收起来。”
悠悠听了,对姥姥竖大拇指:“高,实在是高。”
姥姥一巴掌拍落了她的胳膊:“你就作怪吧,敢调侃姥姥,胆子够肥的。”
初二一早,姥姥就去了临水,她还是不放心,非得去看一趟。
到了傍晚,姥姥回来了,跑了一天,虽然很累,但她神情特别的轻松。
姥姥偷偷的对悠悠说:“你李爷爷他们都没事,听到风声,早早的就收手了。听说抓了几个卖高价的药贩子,该,让他们黑心。
也该他们倒霉,本来事情都过去了,听说上级抓药贩子,开始被他们坑了的病人心理不平衡,就把他们告发了。
援朝舅舅他们俩口子是初五走的,他们在家也没闲着,石庙的群众听说三舅能联系到猪仔,都来找他帮忙。
石庙的干部今年也准备办养猪场,他们村大,一共九个生产队,要的猪仔数量大。
本来三舅的假期到初八才结束,为了给大伙买猪秧子,就提前上班了。除了给大家买猪仔,还得给韩屯联系簸箕柳插条。
村里计划把河滩里的耕地,也全部插上簸箕柳。春季插栽簸箕柳,化冻就能进行。
胜男三舅妈喜欢在代销点里忙,每天忙完不自觉的就会算利润,每次算完都惊讶的不行,说姥姥的小代销点,挣的比他两口子的工资都高。
她感叹的说:“等我退了休,也开个小代销点,不过姑您得领着俺跑开门路,这黑市的东西比俺们供销系统的,质量好多了。”
舅姥姥笑着骂她:“你个不长脑子的,等你退休了,你姑老的该走不动了,还领你跑门路。”
姥姥的代销点,春节期间,卖出去八千多元的东西,其中大部分是悠悠从空间里拿出来的。就是按正常的15%的利润算,也得挣一千二百元。怪不得三舅妈喊着,比他两口子的工资高。
第225章 桂金的亲事
年初二,大舅妈走娘家回来,就托姥姥去二爷家说媒。原来她娘家堂侄,跟着爱军舅舅当兵,年前回来探亲结婚,因为女方要“三转一响”,婚事黄了。
她堂侄是个孤儿,从小在大舅妈家长大,和自己家的孩子一样。国家照顾孤儿,优先参军,不过在部队,二舅没少照顾他,现在他都是连长了。
本来亲事是女方家主动提的,说好的这次回来就结婚。谁知大舅妈的侄子多了个心眼,回家没穿自己四个兜的军官装,而是穿的俩兜的战士服。
女方原来觉着有悠悠二舅在部队罩着,咋着也得混个一官半职的,自己好去随军,借此脱离农门,谁知还是个大头兵。于是就提出了条件,没有“三转一响”不结婚。
这些东西可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因此婚事就耽搁了下来,女方见到了腊月二十九也没把东西送去,就把订婚的东西退了回来,提出退婚。
大舅妈的堂侄不听劝,接了东西,俩人各奔东西。大舅妈一直忙着卖药,年前没顾得回娘家,对这事情不知道。初二回娘家才听说了,就想到了桂金。
侄子是个孤儿,桂金就她自己,她父亲又是国家荣养军人,以后对侄子也是个助力。
关键是,桂金本人也出息,自然条件好,还是高中生,在队里也是个干部。
大舅妈的娘家人也觉着俩人合适,就让大舅妈操心。因为姥姥和二爷家关系好,就找姥姥出面。
姥姥去了二爷家,二爷家因为桂花生了个儿子,正热闹着那,他们正在准备送“粥米”(娘家给生孩子的女儿送礼物)的礼物。
这里的习俗是,生儿子五天娘家送“粥米”,姥姥进门就用小棉被,把婴儿捂住,防备孩子得“七风”(破伤风)。
现在农村的医疗条件差,婴儿死亡率高。特别是“七风”,得了孩子基本上救不过来,孩子得病浑身抽搐,好像受凉风打哆嗦,加上没活过七天的,因此大家就称它为“七风”。
其实,“七风”就是常见的败血症,农村妇女生孩子都是在家里,只有难产才往医院送。找的就是附近的经验丰富的接生婆,卫生条件可想而知。
因此,孩子感染破伤风的几率就大,造成婴儿死亡率高,这也是韩道伟的娘说孩子收了一半的原因。现在生了孩子打一支破伤风防疫针,基本上就没问题了。
不过娘家五天送“粥米”的习俗保留了下来,还有个原因就是娘家疼闺女,提前给闺女送些好吃的,好给闺女补充营养。
因为隔着年节,二亲家商议好了,九天再去送“粥米”。桂花被婆婆待见,加上生了男孩,二奶奶家也不惦记她受委屈。
而且在桂花女婿送喜讯时,就让他捎回去一百个鸡蛋,十斤白面,二斤红糖。
姥姥把大舅妈的意思给二爷说了,二爷爷觉得合适,就和姥姥俩人去了他哥韩德财家。
桂金一家三口在家玩纸牌,韩德财离不开轮椅,个子又大,桂金从小就帮着照顾父亲,因此,他一家三口基本上不出去串门,都是在家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