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158)

作者:恣悠悠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标签 吃货 家长里短 温馨清水 种田文 萝莉 未来手工达人悠悠,因意外穿越到七零年代。好在,商城还在,可以同未来交换物资!好在,父母双全,可以让她享受亲情!一家人整整齐齐,和和美美,共同致富奔小康! 点击展开

智慧姐的运动服被她当成了罩衣,穿了一个冬天。加厚的涤纶运动服,暖和还好洗。针织的布料,弹性大穿着舒服,

姥姥告诉大家:“我卖肉得忙到二十八九,你们别怕耽搁穿。”大伙就说:“早晚俺们都等着,大年初一能穿上就行。”

也是,今年大伙手里有的是钱。队里的分红虽然多,关键是各家都喂了几头猪,一头猪最少卖200元,仅此一项,那家都有近千元的收入。这个时候的千元户,含金量可比后来的万元户高多了。

腊月二十二,学校里也放了寒假。其实,年假二十天,是从腊月二十七日开始,不过公社教育组,统一安排二十二日考试。然后是老师改试卷,二十六日孩子们去学校看成绩。

这种做法,其实是变相的增加了假期,不过挺有人情味,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日,就是清扫房屋,祭祀灶君,送灶君升天。自动乱以来,祭灶活动被当成四旧废除了,不过打扫卫生的习惯保留了下来。

今年韩屯村里的老人公开的祭灶,二十二就来到代销点,指明要奶糖,买两张包装草纸,还加上夏天的蚊香。

原来祭灶要用麦芽糖,用又黏又甜的麦芽糖,粘住灶爷的嘴,意在使其上天后多报喜,少报忧。现在没有麦芽糖,只能用奶糖代替,起码奶糖也是粘的。

老人的道理是:今年,各路的神灵都护佑着咱村,你们想想啊,刚过年就开始卖毛地梨子,挖了毛地梨子就出了铃铛麦和苜蓿草,咱村里才喂得起这么多的猪羊。

外面的小鸡都得鸡瘟死了,独把咱村拉下了。这次传孩子,咱村的孩子也没一个生病的。你们年轻,不懂事,俺们上了年纪的,可不能装糊涂。人啊,得知道感恩。举头三尺有神灵,上天看着咱们那。

听老人说得神神叨叨的,仔细想想,还真是这样,大伙也信了八分。所以,家里的老人祭灶,孩子们没一个阻拦的。

腊月二十三,孩子们一大早就开始唱: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炖牛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读xiu);大年初一扭一扭。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

老人在灶前,摆上奶糖,点燃蚊香,用包装纸绞个纸马,叠几个元宝,一起烧了。嘴里念念有词:“又有草,又有料,喂得小马咴咴叫。灶君骑马好上天,多报喜事保平安。”然后捧手磕头,祭灶结束。

过了祭灶日,一直到除夕,诸神上天,百无禁忌。民间多在此时嫁娶。一是为了节约吃食,结婚的东西和过年的一起准备,能节省好多。二是新媳妇省了三天回门,可以和大年初二新客拜年合在一起,又省了一次礼物。

还有凑年三十娶媳妇的,这时人们过年的东西,都准备的完了,连着吃了几天好的,特别是炸丸子,肚里有了油水,再坐席就吃不多了,起码能省下个干粮。

结婚大都找人看个好日子,三十结婚的人家,借口就是就三十一个好日子。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人们就笑话这样做的人家:精细皮,看三十。

第211章 积德

除夕早起,人们再贴灶神新灵像,又有“二十三日上天去,除夕五更下界来”之说。

二十三这一天,家家户户开始准备过年。大家把埋在地窖里的红白萝卜扒出来,洗净擦成细条,晾干的辣萝卜叶也用热水泡上。

烧锅开水,把萝卜条和萝卜叶,分别放开水里绰一滚,捞出来用凉水过两遍,家里的热水就多了起来。

妇女们凑着热水,把厨房里的馍筐子、锅盖、馍篮子等用具,全部刷洗干净。

老人还用绰过萝卜的开水,慢慢的烫脚,说是萝卜水烫脚祛病。悠悠想:怕是为了节省柴禾吧。

人们把扫帚绑在木棍上,包上头巾,披着围裙,把房顶、墙面都扫得干干净净,积了一年的灰尘、蜘蛛网,统统的扫下来。

床上的被褥、床单、枕套,大人孩子的衣服,都换下来洗了,院子里扯了好几道绳子,上面搭满了洗干净的东西。

最后,连锅都揭下来,倒扣在院子里,把锅底上的灰也戗下来。

经过一天的努力,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焕然一新。悠悠家因为刚搬来不久,打扫卫生工作量不大,妈妈和姥姥只是把厨房打扫了一遍。

家里的衣服和被褥,头一天就被姥姥洗了,其实,姥姥就是做了个样子,都是在悠悠的空间里洗的。姥姥对空间最满意的就是洗衣房了,她老人家经常看着自己的手,满足的说:“啥时候,人们都能用上洗衣机就好了。往年俺这手又皴又裂,挨着水就疼的钻心,今年养的细嫩嫩的,和小姑娘的手差不多。”

姥姥说的对,悠悠经常听到有人看着姥姥的手问:“您这是抹的啥油,手嫩的和小姑娘差不多。”

姥姥就告诉人家:“也没抹什么,就抹了些香脂,不过得经常用。”

现在,成盒的香脂虽然便宜,但是妇女也舍不得用,有了出头露面的机会,才抠出点香脂抹脸,谁舍得长期的用它抹手。

村里今天不仅祭灶,宰杀猪也开始了。舅姥爷果然把大舅妈的哥哥请来帮忙,杀一头猪给他一块钱,由主家支付。现在,村里人杀猪,都是出一块的手工费。

下午,姥姥就带着悠悠先去了平城。爸爸在公社医院帮忙还没回来,要是他在家,估计是不会让悠悠去的。

姥姥也担心,悠悠给她再三的保证,不会出事。也是看到村里没一个得流脑的,对悠悠的菌苗增强了信心,这才带着悠悠出了门。

不过,姥爷让姥姥带了个温度计,再三的嘱咐姥姥别忘了早晚给悠悠量体温。

娘俩到了平城的院子,先把炉子点上,炕烧上,厨房打扫出来,吃喝的东西准备好。吃了晚饭,姥姥才去了杨奶奶家,给她带去了二十斤猪肉。

不一会,姥姥就回来了。“你杨奶奶还没回来,这段时间,可把她忙坏了。”

晚上快九点了,杨奶奶来敲门,进屋就说:“妹子,您这次是积了大德,救了多少孩子的命啊。”

姥姥说她:“姐,还是您的功劳大,白天黑夜的熬着卖药,累坏了吧。”

“俺不累,满心里想着,多熬一会说不定就能救个孩子,俺就不觉着累了。其实也没什么,俺小姑和俺倒着班,也没觉着太累。

妹子,俺觉着,咱做的这事上天看见了。按说,俺一天天的忙着,回家还得伺候老人。本该累的不行,可俺就没觉得累过,浑身都是劲,俺小姑也是这样。她那一双小脚,整天的跟着忙,脚就没疼过。这是上天护着咱那,让咱多救些人。

再说,都说这病传染,俺俩见天的待在医院门口,也没被传染上,你给求的药还真管用,神灵护佑的都是好人。”

杨奶奶和姥姥唠着磕,也没回去,就在这里歇了。第二天早六点,天刚有点亮光,杨奶奶就起来了。走时,她一次拿了500盒青霉素。

“妹妹,下面公社的人,都知道县城有卖药的,孩子病了直接来县医院,医院里的办公室都腾出来了,一个病床上躺俩三孩子,竖着躺不开,就横着躺。

不过,也有哪不自觉的,没病也来买药。你也知道,前几天青霉素卖到了二百多,他们这是捡便宜来了,真替他们脸红,不过咱也分不清啊。

妹妹您放心,只要俺不涨价,他们就卖不出去,谁也别想挣那昧心钱。就怕咱的药跟不上,他们就赚大发了。”

姥姥告诉她:“姐,您放心,咱们有的是药,他们有钱只管要,您不涨价他们卖给谁去。大家都不傻,谁放着便宜的不买去买贵的。”

杨奶奶也说:“您这么一说,俺就放心了。为了防止他们钻空子,俺和小姑俩轮换着,就没离过医院的大门口。大家都知道俺们,也知道价格,谁会买他们的啊。”

早上七点多,爱国舅舅就来了,婕阁的四哥跟着来的,他家里的人多,事情相对少些,大伙就让他跟来了。

姥姥昨晚就把羊肉炖锅里了,看见他们到了,在里面下了些面条,放了几个荷包蛋。他俩卸完车,一人喝了两大碗,就赶紧回去了。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