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115)

作者:恣悠悠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标签 吃货 家长里短 温馨清水 种田文 萝莉 未来手工达人悠悠,因意外穿越到七零年代。好在,商城还在,可以同未来交换物资!好在,父母双全,可以让她享受亲情!一家人整整齐齐,和和美美,共同致富奔小康! 点击展开

现在,农民喂的猪只能卖给食品站,可要想买套绿军装就找不着地方了。怪不得人们对工作和非农业户口,那么的向往。

而达成这个目的的唯二途径就是参军和招工,相比较起来,参军的机率还大些,那个村都有当兵的。招工一个公社一年也没几个指标,难度相当大。

石庙村也来了好几个卖猪的,都是二百斤以上的肥猪。站长满脸的笑意,看着姥姥还是个催:“老韩,你得给我催着点,这中秋节县里可是给我下了指标的,还差些没完成。”

“俺村子小,帮不了您多大的忙,再说了,这才八月,猪都没长成,大家舍不得卖啊?”姥姥有些为难。

“那到年底可得多卖些,我可是指着你们村了。看这送来的都是大猪,一个快顶俩了。”

悠悠想到集市上的猪肉一斤卖到了一块一二,再想起罗新才六月初一杀的猪,出肉率在70%。

自己家的猪要是杀了,可以出170斤肉,就是一块钱一斤,也能卖170元钱,收入是卖给食品站的二倍。自己家还能剩好多的下水,猪头给杀猪的当工钱。

回家的路上,悠悠给姥姥算对比账。姥姥叹了口气:“你以为别人都傻,不会算账那。这不是国家的政策管着吗,原来集市上根本不让卖肉,要是自家有事杀个猪,吃不了在家卖也不行,得受批斗。

这两年好些了,自家杀个猪用不了的,可以去集市上卖了,也不能经常卖。

到了冬天集市上有专门卖羊肉的,就没有专门卖猪肉的。现在到了节日,集上也有卖肉的,不过平时没有。”

村里好几家喂的猪都200多斤了,姥姥来时二爷还说他家的猪也准备卖了。想到二倍的差价,悠悠咋着也不甘心。

自己商城里的柴猪肉,价格高达上百元,还是供不应求。悠悠突然想到个主意,就和姥姥商量:“姥姥咱在村里收猪肉吧,我放在商城里卖,一斤能卖一百块钱。”

姥姥已经没有了以前对商城高价的震惊,苦口婆心的劝悠悠:“你那商城都那么多的钱了,咋还想着赚钱。那里面的钱也不能拿过来用,就是再多也白搭。可咱收东西可是得用自己的钱,你收这收那的扔出去几万了,光咱村都多少了。

悠悠啊,不是姥姥不让你收,你想过没有,咱村里现在光是各家养的猪,就得有二百多头猪。一头一百五六十块钱,加一起得三万多元钱。要是收开了头,就都得收下,这些年乡亲们对咱家可够照顾的。

再说了,今年收了,明年还收不,后年那,咱收的过来吗。最关键的是,咱不能和国家争着收,你没见站长急得那样。

孩子啊,咱安安生生的过日子吧,今年村里家家都喂了好几头猪,而且长得还好,都能卖个特等价,那家也得有二百元的收入,往年也就是五十多点,这搁以前哪敢想啊。

再说,今年队里不仅粮食分的多,钱也不少分,光西瓜得合多少了,我算着那家也得分个二三百元,一年赶得上以前二年。

收猪肉可不是小事,要是被人揭发了,就是大事,得连累好多人。现在乡亲们过的好,咱家更不用说,咱不能因为你的商城里赚钱,就给乡亲们招灾惹祸。”

悠悠觉得自己真冤,自己当然为的是赚钱,不过主要是为了帮助乡亲们。绿色农产品的价格虽然高,不过商城还真不指着这发展。

再者,姥姥的思想境界还真高,还给国家争猪肉那,国家差韩屯这点猪肉。以前韩屯没养这么多的猪,也没耽搁食品站杀猪。

再说了,咱也给国家做贡献了。不是自己种苜蓿,韩屯和石庙能养这么多的猪,别的不说,张集食品站今年的先进是少不了的。

国家的东西都给谁了,城里人月月有肉票,还嫌量少,动员全国的农民给他们养猪。谁想到了养猪的农民一年到头没吃过肉,就连过新年有的人家也吃不起一次肉。

城市人不是抱怨有钱也卖不到肉吗,就让农民把自己的猪杀了,让城里人买高价肉吧,这样不就双赢了吗。

悠悠在心里恶意的吐槽,可不敢出声,让姥姥听见可别吓着了老人家。

二爷家就没喂过猪,十多年都没盖起来房子。要是把自家这十几头猪杀了,他和大女儿两家都能盖上自己的房子。

想到让穷的连家都没有的勤劳的二爷,为城市人默默做贡献,悠悠感到满心的不甘。

“姥姥,二爷家连房子都盖不起,一头猪可是差了八九十元钱,四头猪就快四百元,够二爷家盖房子了。再说了,他大闺女快生了,大冬天的往哪挤。咱就当帮二爷家了,好吗?”

悠悠的话打动了姥姥,想了好一会,姥姥叹了口气:“就二爷家的猪,也用不了多大的动静,估计咱村里就能要完了,八月十五先杀一头看看情况,咱以后再说吧。”

回到家里,姥姥就找二爷去了,俩人商量了好长时间,最后决定,十五的当天把他家的那头大猪杀了。为此,二爷还专门去找了舅姥爷一趟。

村里的人见悠悠家的猪卖了,年初喂猪的几家都来问姥姥。听姥姥说二百斤以上的都是一等甲,大伙满意的回去了。

接着就把自家的猪卖给了食品站,回来都高兴地宣传自己家的猪多少斤,卖了个一等甲,卖了多少钱,自豪极了。

第152章 炸燎豆

地里的大豆陆续的成熟了,豆叶落到地上,饱满的豆荚由黄变黑。人们每天早起下地割豆子,一是早上有露水豆夹潮湿,不太扎手;二是豆荚中午晒干后,碰到了容易炸开掉豆粒。

早上割了上午往场里拉,成堆的豆颗下,多少都会掉落些豆粒,孩子们和老太太就挎着个篮子,满地里捡豆粒。

悠悠跟着下地的目的不是为了拾豆粒,而是跟着吃燎豆和摘毛豆。

中间休息的时候,大伙找些干透的豆颗,堆在一起点着,豆粒被烤的发出刺啦噼啪的声音,从豆荚里落下来,掉到火堆里,发出浓浓的香味。

等火灭了,男劳力脱下褂子使劲的扇着,把灰烬扇跑,地上剩下烤熟的燎豆,捡一把用手搓去灰,丢进嘴里,酥焦醇香,还带点清香味,吃了一口想两口,令人欲罢不能。

男女老少围在灰烬边,都捡着吃撩豆,老人咬不动焦的,拿着豆颗下面的湿豆荚,剥里面的青豆粒吃。

青豆粒也被烤熟了,不过是软的,吃起来别有一种风味。人人吃个黑嘴巴,大家看着互相笑话。

割下的豆颗中,总会有一些没熟的青豆颗。收割时大家随手扔在一边,歇息时就把上面的毛豆摘下来,堆放在一起。

下工回家时每人带些,放到锅里煮着吃,淡的香甜绵软。如果放些盐和调料,煮成五香的,就更好吃了。

一般情况下,豆茬地是要留春地的。所以,不用忙着耕地,等秋后闲下来再犁地,犁好后也不耙,经过一个冬天的风化,早春再耙地保墒,等待春播。

听人们说起豆茬留春地,悠悠想起自己在网上看到的记载:七六年这里的黄河漫滩,而且时间较早,好多地方的收割的麦子都没打完场,麦垛就被洪水冲泡了。春作物更是颗粒无收,秋作物好多就没种上。

晚上,悠悠把七六年发洪灾的事情告诉了姥姥,姥姥说什么也不相信。想想也是,这么些年来,黄河最多在夏季漫到生产堤,春季还经常断流。

温柔的母亲河,就是这样给人们造成了错觉,七六年又给了人们一个惨痛的教训。

悠悠在网上找出了原来的照片,看着照片上熟悉的大堤,惨烈的场景,几乎和大堤持平的洪水,姥姥也将信将疑了。

详尽的文字叙述,逼真的描写,更是让姥姥相信了这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

姥姥看着悠悠,担忧地问:“悠悠啊,你这智脑到底是什么东西,咋还能预知未来,你不会也能去未来吧?孩子,咱把钱都拿出去,以后再也不进来了。”

听着姥姥的关心,悠悠的心里暖暖的,又不能告诉姥姥实情,只好瞎诌:“姥姥,您放心,我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不过有什么大事,它就会在梦里提醒我。

不过对咱们来说,这也是件好事,不管好的坏的,咱都能提前做好准备。您要是不放心,咱把钱拿出来放吧。”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