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逼我考科举+番外(236)

“只是这样?”

“还不止呢。”周介推接着道,“他跟那些富户允诺,说待这回赈灾的事情过后,会在桃园县内修县志,往后但凡有人出钱雇百姓修什么东西,都会写记立碑,到时候这些都作为金石写进县志里头。这一旦记在了县志里,往后便算是名流千古了。如今不仅是桃园县,就连周边的好几个县也都准备这么做。上回我听顾大人的意思,似乎还想趁机撺掇贺知府给整个淮安府修府志。”

邹知县听了啧啧称奇,一面却仍然有一些不愿意相信:“他这么说了,那些富户就愿意信了?”

“顾大人在这桃园县声望极高,不说别的,单是上次崔镇决口他替桃源县百姓做的,便足以让这桃源县上下都对他信任有加。他以自己通判的官身担保,又有谁会不相信呢?”

周介推原本在京城的时候与顾邵也怎么接触过,如今来了桃园县,反而接触得多了。接触一多,周介推也多多少少看出了顾邵的性子——直而不迂,既有自己所要坚守的东西,却又能全身而退,让身边的人都对他青眼有加,不得不说,这位是个聪明且幸运的人。

想着,周介推便对邹知县道:“总之,这位顾大人是个能为民做主的好官,这点,想必邹大人以后便能知道。”

邹知县下意识地笑了笑。名声都传出去了,他哪儿还敢不知道这顾大人是个好官啊。要说邹知县对顾邵的观感么,那是既敬佩,又有点担心。

毕竟这位顾通判可是个有手段之人,心思敏捷,又能说会道,这样的人最善于蛊惑人心,怪不得桃园县和淮安府的那些贪官都拿他没有办法。想到往后还要同这位通判共事许久,邹知县便觉得肩上的压力更大了许多,他怕以后对付不来这位心思深沉的顾通判啊。良久,邹知县还想到了一件事儿:“那碑文,也是顾大人亲手写的?”

周介推摇了摇头:“是顾大人央着晋安先生写的?”

“……”早就听到过晋安先生大名的邹知县,“晋安先生如此大名,如今竟然为了一个无名之桥写记立碑?”

“晋安先生极看重顾大人,且因为顾大人年纪小,多有看待晚辈的意思。”

邹知县沉默良久,本来还只是有点担心,如今却是有些畏惧了。单看晋安先生的态度,也知道这位顾大人绝对得罪不得。

邹知县继续盯着那边看。

随着顾邵的话说完,旁边有有几个穿着富贵的中年人走了出来。邹知县琢磨着方才周大人的话,心想着这应该是那些出钱的冤大头……啊不,是高义之人。不得不说,顾通判这法子还是可以的,既解决了事实,又一分钱不出,往后等他上任了之后也可以借鉴一二。

揭开了石碑过后,顾邵又对着桃园县的几位富户一块儿寒暄了一下。

有林老爷和曾老爷打头,桃园县剩下的几个富户也都还算爽快,纷纷出钱雇了不少百姓做事。

出钱之多,大大超过了顾邵的预期。

但顾邵的想法远不至于此,他希望这做法往后还能继续持续下去,这般不管是不是在灾年,不管外头有多少灾民,官府这边的担子都会轻上许多。更重要的事,百姓那边也能得到实打实的钱财。顾邵再接再厉,连夸带哄地说得这些人眉开眼笑,纷纷夸下海口,往后但凡遇上灾年,必定头一个出钱赈灾。

瞧见他们一个个如此上道,顾邵再次跟系统感慨:“看吧,桃园县的百姓果然最淳朴不过了。”

要出力就有人出力,要出钱就有人出钱。

系统看着那些被哄得不轻的富户,心想顾邵这张嘴,关键时候还是有点作用的。看来这些年的饭没有白吃。

忽悠了一通这些富户之后,顾邵才忽然想起来一件事。

“桃园县的新知县,是不是今儿要过来?”

“好像是的。”

“嘶!”顾邵倒抽了一口冷气,“你怎么也不提醒我?”

“我有这个义务?”系统发问。

顾邵顿时没了言语。他也不想跟系统再废话了,为了今儿的竣工礼,他把县衙里头上上下下的官儿都给叫过来凑热闹充人数了。就连晋安先生,都给他一道给叫来了,如今留在县衙里头的,好像就只有闲着在家还没出门的周大人了。这也太寒碜了,要是那位新知县过来,少不得要认为他们故意怠慢他。

辞别了众人,顾邵赶忙去酒馆的二楼去寻晋安先生,与他一道儿赶去县衙里头。

那边,周介推也领着邹知县回了县衙,两边人刚好在县衙门口碰上。

顾邵猜出了这人是谁,眼睛一亮,立马上前打招呼。

周介推是熟人,压根不必特意上前来打寒暄。顾邵对着的,显然是周介推旁边的邹县令。毕竟这回也是因他之故怠慢了人家,顾邵不得不客气一点。

可说了两句话之后,顾邵便发现,这位新来的邹知县对他的态度好像不大对劲儿啊。

不管他问什么,那位邹知县都答得很小心,仿佛他是什么可怕的人一样。顾邵也不想人家刚来就对他有什么偏见,所以同邹县令说话的时候,顾邵便更细心了几分,尽力让邹知县知道,自己是个再和善不过的人。

和善是和善了,邹知县迫于压力,只好耐着性子一句一句地回着顾邵。不过他仍在心里暗暗的给自己敲响了警钟。这位顾通判,不仅做人厉害,说话也是滴水不漏。

看来是个笑面虎不假了。

在邹知县这里,顾邵必定是得碰上一个软钉子了。周介推是一路跟着过来的,大概也猜到了邹知县的意思。

他只看了两天的热闹便也看不成了,得出发回京。

淮安府这边不管是查案还是赈灾的事都已经结束得差不多了,周介推准备了一日过后,便与顾邵和晋安先生辞行。他行程赶得急,顾邵几个也没留人,反正以后回京城还能再见的,也不必多也不必多做什么样子。

待周介推走之后的大半个月里头,整个淮安府的新上任官吏也全都到齐了。

顾邵看着重新修缮的官舍,想到了自己头一回给圣上写的信。虽说这回重修官舍也不知是不是因为他那封信,可既然修整了,便说明圣上还是记挂着他们的。圣上如此为了他们着想,他这个御定的淮安府通判,自然得做出一番实绩来才行。

另一边,周介推赶了这么长时间的路,也总算是赶到了京城里头。

回京之前,周介推已经猜到了这回京城肯定会热热闹闹、有的折腾。不说其他,单就是吏部考课改制的问题,便要在不少人头上动刀。涉及自身利益之事,这闹腾的动静必然不会小。

事实也一如周介推想得那样,京城里头如今是不大安定,尤其是朝廷那边,更是吵翻了天。

不过让周介推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们吵的竟然不为吏部的考课改制,而是因为一封信引发的是否派人出海一事。

周介推听了这消息之后立刻派人前去打听。好在这事儿好打听,没花多久的功夫便打听了出来,原来是因为户部钱大人半个月之前收到了一封来信,信上说,东南海上有一物为红薯,产量极高,极易成活,且随处皆可种植。听说那信上面还画了图,另说了大概去哪儿可以寻到这样一个宝贝。

只是吧,这事怎么听怎么扯,都是没有所谓的消息,周介推难以想象朝廷那帮人竟然会为了这么一封信争到现在。他忍无可忍地打断了属下的话,多问了一句:“那信是谁送来的?”

“听说是淮安府的顾通判。”

周介推嘴角一抽:“难怪呢。”

也就只有他有这个本事了。

第169章 回京述职

这信若是旁人寄过来的,钱尚书保不齐看也不会看。即便是看了,也未必会把这件事当做一回事,反而会觉得是旁人忽悠他——可问题是,这信是顾邵送来的。

因有互市和崔镇一事在前,顾邵在钱尚书这儿一直是个极靠谱的人,虽然这回他送来的信看起来并不是很靠谱,但钱尚书仍然愿意给顾邵留点信任。

他将信留在身边琢磨了两天,后来又吩咐属下去寻了些有南下经商经历的船户,向他们打听打听是否看过此物。打听了数百来人,终于在一人口中听到了类似的消息。

虽然仅有一人,可钱尚书也放心了,起码他能确定顾邵没有骗他。带着这封信还有找来的那个船户,钱尚书直接将消息递到圣上跟前。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
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