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贵女做谋士(122)
毕竟,朝廷只有在有寇可打的时候才会养得起统领兵大将,天下太平时,武将的地位普遍会比文臣低得多,身为一代名将的房钲,年轻时戎马一生,人到中年好不容易攒够了功劳,收服了一帮小弟,享有了荣利功名尽在眼前的权势,哪还愿意过回卸甲归田的普通生活?
可站在元庆帝的角度看,房钲有这样的想法就离死不远了,如果不是边境轻易不能乱元庆帝早就动手了,因为以史为鉴,养寇自重是为国之一大祸患,那些前朝旧国中败在此处的大有人在,他不容许自己犯这样的错误。
所以他最后选择派了纳兰朝去,原因主要有二:
一则,房钲的官位过高实力过强,纵览满朝文武几乎无人能压得住,内阁能压住他的程敬礼和卢之孝,元庆帝却又不放心,且这二人一旦离开一个,另一个留在京中的就难免暂时一头独大起来,战事还不知要展开多久,长期来看,如此行事不利朝中形势的稳定。
二则,纳兰朝的身份还有实力都能最大限度的辖制房钲,储君、占了名声上的大义;纳兰朝背后的禁军和西北军,又给了他军事上的后盾;到时房钲若反其令行之,便要准备好落到一个人人得而诛之的下场,毕竟大魏是儒学熏陶下的王朝,凡事都讲究正统道义。即便你是王朝背后真正的掌权人,想令诸侯也还得挟天子呢,何况房钲还远远没到那个地步。
不过如果储君是个没什么本事的,对房钲来说就容易多了,直接架空就是了,表面上把你好生捧着养着,实际上什么都不听你的,还能叫你失去消息来源、没能力反抗。但纳兰朝显然不是这样的储君,他是那种让人不死也会掉层皮的敌人……
第118章
半月之后,顾小楼已随公孙绩入了楼兰城的西戎王宫,见到了西戎如今的首领乌图。
乌图与北胡如今的冒顿单于本是异母兄弟,乌图的母亲是老单于的第一代王后,而冒顿则是第二任王后所生,乌图排行为二,冒顿排行为五,兄弟俩只差了七岁。
北胡的习俗是立贤,也就是能者居上,所以乌图年纪虽长,却因在老单于死后的争权中输给了冒顿而与王位失之交臂。
但乌图的性格并不肯居于人下,多年来他已经积攒下了一批自己的势力,绝非无能之辈,之后,他便带着麾下的草原八部脱离了冒顿所掌的北胡,盘踞于蓝河以西,与冒顿带领的二十六部多次交手又多次落败,最后被赶出来草原,只能遁往千里之外的极西之地楼兰。
不过冒顿只是听起来像个丧家之犬,实际上他手上的势力保存的还相当完整,这一点上他表现得明显更接近中原人常说的一个观念,那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在与冒顿的交战中他虽几乎是被追着往西一路跑,但他十分爱护手下的性命,或者说十分爱惜自己手里这点仅存的势力,以八部对二十六部,在各部势力相差不多又不占地利天时之便的情况下,要真想赢那几乎是痴心妄想了,所以乌图一开始也没打算赢,他想的是通过小规模游击的方式,来渐次地消耗冒顿的耐心和耐力,然后放弃对他的全力追击。
最后冒顿也识破了乌图的意图,干脆一次性将他赶出了草原,但由于此时的乌图已深谙游击逃遁之法,而冒顿又急需重新整合刚收拢在手的二十六部,没时间和乌图一直耗下去,最后仍是没能将其彻底斩草除根。
可以说,冒顿在这场追逐战中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还给自己留下了一个祸患。
因为乌图此人十分记仇,能力也不差,当初输给冒顿主要是老单于的偏心和冒顿的起点比他高,他只要有一点不安于现状的心,就随时可能在西边给冒顿施加麻烦。
而北胡的大军由于气候和传统等种种原因,主要分布于北境的中部,东西两边牧民少部落的势力也相对弱,如果乌图隔段时间来打上一下,然后打完就跑,对冒顿来说还真是烦不胜烦。
须知由于大魏和西羌的存在,冒顿是不敢轻易令人率领大军离开大本营前往西域的,那样可能引起西羌的如临大敌不说,老巢亦可能被大魏的军队出兵攻打,得不偿失。
所以乌图的存在于冒顿来说,唯有膈应二字可以形容。
听公孙绩讲完这些前情后,顾小楼对乌图的观感变得复杂了起来,这样一个精明谨慎的人,要说服他出兵恐怕并非易事。从楼兰到北胡,即便是快马加鞭通行无阻也得要三个多月,可西戎的兵马粮草要向东行,必然躲不开北胡的眼线,到时又少不了一番斗智斗勇。
这么下来,即便立时出发,到达北胡恐怕也得六个多月了,到时燕北的形势又不知变成了什么样……
而公孙绩也正是因为清楚这一点,才会不辞辛苦地亲自折返,且就之前他们在楼兰的那段时间来看,大魏使团中最得乌图认可看重的,明显是曾被北胡的上一任老单于□□了五年的公孙绩。
果然,进入楼兰王城后乌图的态度很好,对他们一席人皆是奉为上宾美食美酒招待着,但就是绝口不提出兵一事,每次他们一开口就会被乌图以如今正值冬季天寒地冻,若是长途跋涉定会兵疲马倦、粮草不足为由给回绝,但乌图又不说不出兵,只说要等。
顾小楼和公孙绩都清楚,乌图这是在观望,他为人颇狡猾谨慎,不然也不可能从冒顿的手下逃出来,之前谈合作的时候都是停留在纸面上甚至口头上的,他自然乐得多给自己铺条路。如今要落到实处让他出力了,他就要仔细衡量一下利弊得失了。
大魏和北胡才刚刚开战,谁占上风一时还看不出来,然而事实上,不管大魏和北胡谁占到了明显的上风,乌图都不想出手,只有这两方势均力敌平分秋色又打得难舍难分,才是乌图心目中最合适的出手时机。
因为如果是北胡占了上风,那西戎和大魏合作就是弱者的集合,一旦他真的出兵去打北胡了,大魏不仅无法反帮他,甚至可能还会拖他的后腿,他不可不敢冒这种风险,大魏好歹有百年的经营没那么容易一下被打散。
但他西戎就不一样了,乌图心里很清楚自己手下的势力有多少斤两,说起来是个小国,实际上也就是刚从北胡分化出来的一个部落而已。北胡一旦腾出手了,一定会先把他收拾了再去全力攻打大魏。大魏若是实力不够,自顾不暇,他连个喊冤的地方都没有,至于西羌,在他心里也只是同他一样的墙头草罢了,见到有利可图怕才会出手。
可如果占上风的是大魏,他同样不愿出手,毕竟大魏的实力既然已经如此强悍,他要是再去帮着对方把北胡的老巢打下来,那大魏就更加势如破竹了,一定不会让北胡保存一点势力下来以防其东山再起。
一旦北胡彻底被剿灭,他西戎离败亡也就不远了,因为用脚想也知道,到时候大魏腾开手了做的第一件事,说不定就是将他这点和北胡一脉所承的残余蛮狄一网打尽、不留后患!
而只有北胡和大魏斗得旗鼓相当僵持不下、谁也不具备完全的赢面时,他这只渔翁才能从鹬蚌的相争中谋到利益。因为北胡若向他回攻,大魏必定会对北胡乘势追击,从而形成夹击之势;北胡若不回攻,他便可稳坐大营静看前面双方打个你死我活,最后趁着北胡起数将尽时,将冒顿手下的残余势力一并收复;而大魏亦是元气大伤,就算有心也无力再向他发兵。
这时,他就可主动同大魏提及当初合作时的盟约,请求双方止戈和谈,为自己寻得几十年的喘息时间,如此岂不大好?
乌图心里打得一手好算盘,只是,能坐到这里的也都是聪明人,乌图的想法瞒不了他们,可这件事难就难在乌图也不傻,他这样的考虑确实有道理,公孙绩等人现在说出的一切话开出的一切利,确实都还是空头的,根本很难动摇乌图。要让乌图改变想法现在就出兵,可比之前谈合作时还要难上百倍……
另一边,纳兰朝在燕北也同样遇到了麻烦,房钲此人在北地经营多年,根基极为深厚势力不可小觑。纳兰朝来之前就调齐了房钲之前的所有信息,一路上都在研究此去该如何行动。
世人有句话叫强龙也难压地头蛇,在燕北的地界上,纵你是太子,也少不得给这位官至一边总督的房钲几分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