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救了命里无子的皇帝(穿书)(186)
林若秋叹道:“您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吧,不必过问臣妾。”
她也实在懒得管,该说的她都说了,人家执迷不悟,她能有什么法子?何况皇帝若不允准这桩婚事,吃亏的只会是林家,毕竟李海的行事可谓堂堂正正——若非林家执意要讨个说法,他还未必肯答允这桩婚事呢,还不是为了小姐名声着想么?
若皇帝一定不许,那不止成了林若夏私德有亏,整个林家的口碑都会受到影响。未免因小失大,也只好让林若夏得逞。
反正婚姻大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条路是她自己选的,日后过得好与不好,都该她自己受着。
林若秋且腾出空间来整顿宫中庶务,当然在此之前,她先去拜见了魏太后——长者为尊,她离开这么久,向太后娘娘打声招呼是应该的。
魏太后得知她再度有了身孕,面上依然是那副既欢喜又复杂的神情,对老祖母而言,添几个孙子当然是好事,可若孙子并非出在她喜欢的女人肚子里,那这份欢喜就得打折扣——无奈如今林若秋独宠已成定局,魏太后也就断了再从家中寻美貌女子的念头,何况魏家的女孩子也是一代不如一代,莫说拿年轻时候的魏太后来比了,就算比林若秋这个歪瓜裂枣也不如,若将这样的女孩子拉进宫来做嫔妃,魏太后自己都嫌丢人。
林若秋也就不再管老太后怎么想,而是高高兴兴的留在琼华殿养胎,至于宫女太监们的问题倒是容易解决的,楚镇一回来便恢复了先前的份例,说是今岁五谷丰登,很不必过得紧巴巴的,又以林淑妃有孕的名义赏赐一波,如此一来,宫中人人都对林若秋感恩戴德,哪怕要这些人为她去死,只怕也心甘情愿——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何况只是要他们拍拍马屁,这任务简直太轻松了。
一时间,人人为她歌功颂德,称赞她施惠上下的功绩,林若秋的名声简直到达光辉的顶点,比圣母玛利亚还普照大地——而且她并非踩着谢氏等人上位,足可见她为人多么谦逊,这样贤德的女子,不正是皇帝乃至大周之福么?
许是为了佐证传言,楚镇并未处罚谢赵两位嫔御,反倒温言安抚了她们,连宫务也许她们管着,毕竟林淑妃初初回宫,一应人事都生疏得很,且她忙于安胎,也不好拿这些琐事去打搅她。
谢贵妃和赵贤妃白吃了哑巴亏,还得替人做嫁衣裳,心里不消说是憋屈的。她二人并不傻,回头自然品味过来,只怕南巡一事全是皇帝设的局,如今她俩两败俱伤,林若秋反倒在宫里宫外拥有了大批拥趸,得益者一目了然。但即使知道这些,她们也只好哑忍下去,归根究底,若非太执着于名利得失,何至于上这种当?可事已至此,只不抓紧手中剩余的权柄,损失就更大了。
也正是在这时候,楚镇再度提起立皇贵妃的话,这回的人选就确凿无疑了。
林若秋诧道:“现在?”
刚回宫就大肆晋封,会不会太出风头了些?她觉得自己已经够招人恨的了。
楚镇坦白道:“待你生下孩子再正式立你为后,这中间还有数月,朕不想亏待你,既如此,不如先封一位皇贵妃,反正在这心里,这后宫第一人的位置非你莫属。”
林若秋低头望着仅有一点凸起的肚子,十分委决不下,不过皇帝一定要封的话,倒是现在就晋封的,不然月份大了,恐怕礼服都穿不进去,鼓鼓囊囊的多难看!
她便点点头,“好吧。”
楚镇吻了吻她的手心,眼中沐浴着细细的光辉,“等了这么久,朕总算可以让你站在朕身边方寸之地。”
套用那句俗话,这是常人的一小步,却是林若秋的一大步,她终于可以堂而皇之地与皇帝比肩站立,不再有任何人居于其上。
林若秋只觉心中一片柔软,软得几乎化开。用不着那些繁文缛节的洗礼,她现在就觉得很幸福,很满足,整个人都如置身于天堂之中,就算是立时死了,她也甘之如饴。
中秋宴上,皇帝乘着酒兴便宣布了立淑妃林氏为皇贵妃的消息,众人先是一怔,继而便齐齐举杯祝贺。毕竟皇帝此言一出,等于后位人选就确定了,太宗皇帝的胡皇后就是先封皇贵妃、几个月之后再立的皇后,可见楚镇是个遵循旧例的好皇帝,不像先帝那个多情种子,为了昭宪娘娘将整个后宫搅得腥风血雨。
如此一来,连林淑妃的独宠都不怎么可恶了,毕竟她除了霸着皇帝这条外,并没有什么可指摘的地方,而无论从品行还是能力来看,她都是宫中嫔妃的佼佼者,若要立后,舍她其谁?
林若秋含笑接受众人的祝福,虽然她是以茶代酒,只肯喝酸梅汁,楚镇却怕那梅汁喝多了伤胃,数杯之后,就让人将她手中的铜盏撤下去,至于剩下的,当然都由皇帝代劳了。
殿中气氛热烈,一片喧嚣中,唯独谢贵妃所在的方位分外冷清,去年的中秋宴上,她并未输掉风头,靠着多年经营,还是能在后位的角逐中占据一席之地,如今却已败了,败得分外惨烈,甚至无人想到来慰问半句。
她看着灯影下一杯接一杯喝着闷酒的赵氏,心道你我其实都一样,都输给了那个女人,但并非不如她,只是输给了皇帝。说到底,林氏比她们都要聪明,从一开始她俩就选错了路,注定是要输的。
她轻轻抬头,望向高台上光彩照人的女子,这么多年,她到底是真爱皇帝,还是在做戏?她不信这世上真有两情相悦,何况在宫里,一旦付出了真心,没人能够全身而退。
第142章 威风
晋封林淑妃为皇贵妃的旨意很快就下来了。
林若秋先到太和殿谢了恩, 接着就一脸虔诚地捧着圣旨到长乐宫, 她还得拜见魏太后。一般册封圣旨上皇帝都会多添一句“仰承皇太后慈喻”,尤其像立皇贵妃立后这样的盛事, 更是必不可少。不光是为了体现对皇太后的尊重,彰显孝道, 也是给林若秋这个皇贵妃多添一重护身符,表明魏太后对她也很满意, 也能向外人表示,婆媳间相处有多么融洽——实情如何且不论, 面子功夫总得做足。
故而林若秋严妆去往长乐宫的路上, 心中着实惴惴, 唯恐魏太后会当场给她难堪, 指责她德不配位——谁说得准呢, 以魏太后素日对她的恶感, 什么事都是有可能的。
红柳悄悄上前一步, 安抚她道:“娘娘放心,会没事的。”
毕竟圣旨都拟好了,魏太后若再驳回来,那不是给皇贵妃没脸,是打皇帝的脸。
林若秋虽估计着魏太后不会不顾大局,可直到正式踏进长乐宫的门槛,她才松了口气。
魏太后对她并没有多亲热, 而是很客气、很疏离, 就好像她陪伴皇帝南巡一趟, 魏太后就已经忘了她这个人,直到此时还想起来。
听完魏安宣读的旨意后,魏太后只轻轻哦了声,瞥了眼黄绢上的字样,确认是皇帝的亲笔后,就让崔媪取她自己的印玺来,蘸了印泥盖上。
没有祝福,没有告诫,有的只是约定俗成的流程,大约魏太后已看淡了,倘若皇帝一定要立一位皇贵妃,那就立吧,横竖魏家的人没这福气,谁拣了便宜都一样。
林若秋从未像现在这般与太后娘娘和谐相处过,她忽然觉得未来也不怎么可怕了——倘若她被立为皇后,正式成为楚镇的妻子,免不了要与魏太后这位婆母多多交涉,可若是面子上装得母慈子孝,背地里关起门却自己过自己的小日子,对她和魏太后而言都是一种解脱。
很好,她很喜欢这样的模式。
回去的路上,红柳免不了小声嘀咕,“太后娘娘待您也太冷淡了,好歹说两句吉祥话也行呀,何必板着一张脸叫人不痛快。”
林若秋却莞尔,“就是这样才好呢,井水不犯河水。”
魏太后若真对她亲热起来,林若秋只会觉得对方失心疯了,再不然就是设计什么阴谋。既然个性不合,就不必硬要强迫彼此相处,看来她跟魏太后倒是想到一处去了。
回到琼华殿后,林若秋便脱去那身厚重的礼服,正要命人盛碗燕窝润润口,就见安然姿势笨拙的过来了——因皇帝的旨意来得仓促,尚宫局是用从前魏昭仪的服制改做的,穿在她身上难免宽绰了些,像个偷穿大人衣裳的小孩子。也怪安然总不长个子,白吃了这些年的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