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诸葛亮的最后八年+番外(110)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诸葛亮说完这句,长久的停顿,大约是李福正在迅速完整的记录着诸葛亮说的每句话,不使其有任何缺漏。

“丞相认为,您之后,谁能够接任您?”

帐内,李福又开始小心翼翼的问起来。

“蒋琬。”

“蒋琬之后呢?”李福穷追不舍。

“费祎。”

“费祎之后呢?”李福还在问。

诸葛亮没有再给出回答。

李福告退出来的时候,眼圈已经红了。

“我一定将丞相的嘱托带给陛下。”他有些哽咽。

“拜托大人了。”我郑重与他行礼,送他上马,见他朝成都的方向,再一次飞驰而去。

接下来进去的,是姜维。

不知是不是诸葛亮见到了从成都远道而来的李福,心情忽然好了许多,样子也比之前好看了,我竟然还一瞬间感觉到他精神奕奕,容光焕发了起来。

姜维进去之后,诸葛亮说话也不似之前沉声断续了,变得掷地有声,铿锵有力。

诸葛亮毕生所做《兵法二十四篇》没有传给诸葛瞻,而是都给了姜维。包括连弩之法、八阵等。

接下来是魏延、马岱。

仅仅一个下午,季汉重要的将领们都轮了一遍,挨个进去接受他的委任与指派。

傍晚,明月初升。

我打水进来,正要帮他擦拭身体,诸葛亮却淡淡说:“已是将死之身,不必再多做这些累赘之活。”

“你若得空,就陪亮去走走吧。”

他看着我,说。

忽然他也好像发现了我与平时有些不一样,道:“你穿浅色的衣裳也很好。”

是了,到底被他看出我稍稍准备过的衣服妆容。只是阿夏不在了,我只得很努力的自己挽了发髻,换了一身略微明亮一些却不出格的淡藕色衣裳。

“忘了吗?”我与他道:“八月廿三,我的生日呢。”

“自然要打扮好看一些。”

我说着,在他身前转个小圈,极力使自己活泼一点。远处的成都,近处的五丈原,都是一副愁云惨淡的模样,希望我这些许亮色,可以化解一些苦闷。

“你既穿的这么好看,亮也不能拖你的后腿了。”他笑着道:“月白色的直裾,帮我换上吧。还有那件绣着仙鹤的大氅。”

他的身子很虚,穿衣裳都费力。我帮他穿戴好,用玉冠束紧那些白发。这顶玉冠他戴了很久了,和我一样,见证了他从青丝至霜雪。

“那日仲秋,都没怎么好好看看月亮,今日且再去看看。”

诸葛亮说着,语气有些期待。我帮他整理好穿戴,将他照平时那样,扶上小车,推着他出去。诸葛亮屏退众人,我们行至一片空地,没有树木的遮挡,此时月明如水,淡雅安静,让人不由立刻想起他《诫子书》中的那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来。此情此景,恰如其分。

“将亮葬在定军山。”

诸葛亮凝望着这轮早已经不圆的明月,淡淡道:“往后再有北伐,途经的时候,也能看到我大汉的将士们。”

他似乎从没有避讳过死亡这个词,他也知道这一日终将到来。

我亦知道,可我不敢面对。

听他这么说,我的心仿佛即刻又被剜了一刀。

“好。”

我竭力保持平静,答应他。

“还有什么吗?”

此时的我,席地而坐,他坐于车上,我与他的膝盖差不多高。

“尽可以告诉我。”

我道。

“别的也没有了。”诸葛亮说着。他的声音好似也不那么嘶哑了,转而又动听起来,宛如第一次见到他时,听到他的嗓音,洋洋盈耳,淳厚悠远。

“今日你的生辰。”诸葛亮道:“生日快乐。”

“谢谢。”我道。

我看着他,除了格外的苍老,其他与以前没什么两样,仍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夜晚的秋风拂过大地,掠过他的大氅,衣袂摆动。他的手伸进衣袖,摸索半天,掏出一个细细长长的盒子来,递与我。

“生日礼物。”

他道。

我接过来。月光下,我见这盒子小小的,很朴素。打开一看,是一根金色的簪子。

簪首是银杏叶的模样,簪身有弧度,我取出,对着月光看它,浑身金灿灿的,像极了相府中银杏叶中的某一片。

“你做的?”我有些爱不释手,问他。

“亮做的。”他颔首,答。

“谢谢。”我说:“真的很喜欢。”

“喜欢就好。”他微笑的看着我。

“帮我戴上?”我看着他,忽然小小撒了个娇。

“好。”诸葛亮说。

我将簪子递回给他,他很认真的在我的发间拨弄,继而仔细轻柔的将簪子插入发髻里。

“好看么?”我看不到自己的头发,于是问他。

“好看。”他答。

我侧过身去,将头贴在他的膝上,他温柔的抚摸着我的长发。四下阒然无声,我们一起沐浴着月色,时间仿佛静止。

好想,好想就此停留在这刻。

“阿瞻与果儿就交给你了。”诸葛亮又道。

“你放心。”我答。

“很想再多看一眼大汉的万里河山。”他说。

“今夜大汉的万里河山,都是属于你的。”我道。

“若是这三分天下,终归大汉,百姓无有离乱之苦,不受涂炭之祸。也不枉,亮从这世上走过一回。”他的语气颇为寂寥。

“河清海晏、国富民强、再没有战乱……这就是你理想中的汉的样子吗?”我想了想,问。

“其实,一千八百年后的世界,就是这样的。等到那时候,国家的版图远比汉还要大。”

说起一千八百年后,我的话忽然多了起来。

“可惜,亮看不到了。”他说,声音逐渐缥缈起来。

“你一直想去长安。”我握着他的手,摩挲着,一边低声絮絮道:“从成都到长安,要走不少时日吧。你一定没有听高铁……如果你在一千八百年后,你就能看到那东西,非得要一千八百年后才会有呢……”

“那时候你再从成都去往长安,半日不到的功夫。嗯。我还是和你一同去……或许咱们能赶上夜里亮灯的钟楼,顺道去回民街转一转,尽管他们都说回民街是游客才会去的地方,当地人是不会去那里的,又贵又不好吃。”

诸葛亮没有再答话。

“如果有来生,带你一起去看看现代。好不好?你有许多未竟之业,我也与你有好多事情没有做。我们还没有一起去广场上放过风筝,没有去过游乐场……我们去春熙路逛逛吧,太古里的银杏树,比你府里的还要好看呢。”

我摸着他逐渐变凉的手,不敢抬头去看他,只能强迫自己不停的说话来麻痹自己。

“记得我与你说过,你会有一个大大的祠庙吗?那是成都市中心最为热闹的一处所在,史册上有你的名字,人们从来没有忘记过你,他们铭感你的鞠躬尽瘁,你的竭智尽忠……他们说起你,都会肃然起敬,感佩不已……”

“诸葛亮啊……”

“丞相啊……”

我喊着他的名字,直到他的手彻底凉了下来。

我听到远方开始有了哭声。此刻的我忽然半句也哭号不出,半滴眼泪也掉落不下。天空暗淡,月亮被薄雾笼罩了几分。没有流星,没有异象,这时候我方才知道,那种玄而又玄,怪力乱神的东西,从来没有在诸葛亮的生命里出现过。任何神化他的言语故事,都属于另一种贬低。

我回忆起李福,他在写下那些文字的时候或许不会意识到世间从此失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后世长达两千年中再也不会出现的一个人。他只负责认真的记录,记录大汉中坚砥柱的最后遗语。而自诸葛亮身故的这一刻起,他便彻底化身成了万古长夜里的那盏明灯,华夏民族的世界里有了他,便永不会暗。

空旷的地面,枯木卷着落叶。秋风瑟瑟,一阵阵的,让人不禁打了个寒颤。

原来,真正的悲伤如此平静,不知不觉便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没有哭喊,没有喧嚣。可天地仍会为他所黯然失色。天地间的喑哑,是世人所听闻不到的。

从此五丈原只剩秋天了。

————————————————

【正文完】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
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