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娘子在种田+番外(651)

作者:郁雨竹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标签: 穿越、家长里短 穆扬灵重生在猎户之家,本以为一生可以平淡幸福,谁知一场兵祸让他们几近家破,父亲被划为军户,他们一家随行屯田,可惜他们连五谷的幼苗都分不清,看着欲哭无泪的母亲和幼弟,穆扬灵挺足胸膛,道:“没关系,我有的是力气”还有一些来自千年后的农业理论知识。点击展开

但世家和权贵有资源有能力,寒门子弟呢?

他们连买一本书都困难,更别说采用这样自由的教学方式了,这对他们无疑是一个打击。

而且此次辩论中,不少翰林学士都露出对朱熹注解的《四书注解》有所不满,辩论内容泄露出去也会对寒门学子造成冲击,因为坐在房间里的学士都是名人,在士林中影响深远。

其中有识之士难免扼腕,“寒门与世家相斗由来已久,前朝世宗皇帝时寒门占上风,后一直是世家稳居上位,因当今不满世家圈地隐户,所以大力扶持寒门,可这一次论辩传出,只怕下一年的科举取题要偏离朱熹的四书注解,这对寒门来说将是一场大难啊。”

方致远也幽幽一叹,特意将这番话传到穆扬灵耳边。

穆扬灵就惊诧的道:“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

齐浩然则理所当然的道:“出题的官员大多出自那几位翰林学士门下,或是就由他们亲自出题,他们偏向自己的好恶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穆扬灵就坐直了身体道:“我一直认为教育改革应该采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法子,不在快,而在稳,因为不稳,我们毁掉的可能是一代人的人生,我虽不喜欢朱熹将四书统一了答案,并不代表我就同意一下取缔它的地位和作用,除非国家拿出安置这批从小以《四书注解》为教科书的学子方法,不然我不同意擅改考试范围。”

“浩然,你得让皇兄下一道旨意,不然天下读书人心不安,要生乱的。”

齐浩然瞪眼,“一群书生还敢闹事?”

“事关他们的人生前途,只要不是孬到家了,谁都会争一争的,皇兄下圣旨,我们正好借此打破《四书注解》的垄断地位,表明皇室和诸位翰林学士的态度。”

穆扬灵推齐浩然,“赶紧进宫去。”

直到齐浩然进宫,齐修远才意料到这事大发了,他只是想给他儿子们多一点自由时间,怎么还得罪了全天下的读书人?

齐修远问道:“他们说话就说话,争论便争论,为什么要把朱熹扯进来?”

齐浩然一个武夫怎么会明白?只道:“大哥,别管他们为什么扯进来,总之现在已经扯进来了,这事得解决,阿灵说这话要是传出去,那些读书人肯定得闹腾,让你赶紧下旨安他们的心。”

齐修远并没有读过朱熹的《四书注解》,他小时候启蒙的四书直接由先生讲义,而当时这本书还未在士林中有如此大的影响,等到长大,他虽然偶尔也翻翻四书,但他已有自己固定的理解,又是武将,自然不会再去翻阅那本书。

他不太能理解为什么一本书注解类的书这么让人推崇。

齐浩然告诉齐修远,读这本书的多是寒门学子,因为有的上不起学堂,请不起老师,而许多注解类的书不仅分散还不全,朱熹将四书注解出来,虽然是他一家之言,但对天下的寒门学子而言却算得上是天大的功德了。

就是现在,穆扬灵也没否定他的贡献,但他的后人和程朱理学一派的人却包含着别的居心一味的推崇这本书,将其他读书人的注解和解析排挤在外,让众多读书人只认这一本注解,穆扬灵就算不是读书人也难免被他们的霸道气到。

更何况,她清楚的知道只认一本书的后果就是思想僵化,穆扬灵是想让她的儿子们走向宇宙的,她不拘束孩子们的奇思妙想,现在他们年纪还小不显,长大后这些想法一定会和其他人固定的思想碰撞,到时候只怕孩子们会被人归为异类。

穆扬灵知道盟友的关键性,所以齐浩然进宫前穆扬灵就一股脑的将这些担忧都丢给了他,并让他想办法把齐修远拉到他们这边来,只要皇帝也站在他们这边,他们还怕什么?

至于朱熹书中宣扬的忠君和孝顺思想,放眼望去,哪本书会宣扬造反言论?

而且这本书真要有用,为什么你们兄弟俩还会造反?

好吧,你俩没读过这本书。

那为什么朝中读过这本书的前朝臣子依然给皇兄打工?怎么没见他们跳出来自杀以全和景炎帝的君臣情?

说到底,不过是因为人是趋利的动物,所以,不要相信一本书有多大的作用,你要相信的是利益。

朱熹的书能盛行是基于利益,它能让寒门学子以更小的成本考取功名。

大家遵从书中的忠君思想也是因为利益,违反自然也是因为利益。

第870章 圣旨

读书人的事自然读书人更了解,所以齐修远把翰林院的学士召进宫商议这个圣旨应该怎么写。

写好了圣旨却不是立刻发出去的,齐修远需要一个契机,只是还没等他运作,程朱理学一派的人就义愤填膺的闹了起来。

其中以朱家人最为愤怒。

朱熹才逝世没几年,他虽然也在朝为官过,但官职并不大,但他对朱家的影响力却不小。

因为他注解四书,他在江南一带被崇为圣人,特别是寒门学子,提起他都尊称一声“朱子”,而其家人也受益良多,他们自然不希望朱熹的地位受到挑战,所以几位翰林学士的论辩传出来后他们是最为愤怒的。

因为在论辩中,不少人都贬低《四书注解》这本书,这怎么叫他们不愤怒?

但朱家最大的官也只有五品,连上朝的资格都没有,自然不能当朝提出反对意见,所以他们就鼓动学生帮他们讨回公道。

那些一直以《四书注解》为参考书的学生也害怕朝廷出“刁钻”的题目,所以纷纷响应。

京城就在江南,所以皇上第一时间就知道了外面的动静,他准备好的圣旨此时就派上了用场,为了能够更明确的传达圣意,齐修远叫人在各地县衙门口一遍一遍的诵读。

齐修远在圣旨中肯定了朱熹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对方为四书注解的确给很多学子提供了方便,有一些注解甚至很精辟,就是当世大儒也有所不及。

但这都是一家之言,课本中的知识有些是有固定答案的,但有些却是千人有千种解释,还不冲突,朱熹给出的不过是千万种解释中的一种,他希望读书人也要开拓进取,积极思考,而不是拿现成的答案糊弄别人和自己。

至于大家担心的考题问题完全不是问题,因为除了策论,大部分题目依然会从四书五经中出,就算大家用的教科书,学的注解都是一样的,鉴于各人思想,文采都不一样,答案自然也不同,他们不会为了求异就出稀奇古怪的题目,这是科举,为国举贤才的考试,又不是儿戏。

但皇上也说了,如果百张试卷中九十九张的答案都差不多,而另有一张不同,只要不是错误的答案,考官自然会优先给他高分,所以他鼓励学生能用自己的理解,而不是照搬注解。

这个圣旨传遍了天下,引起了众多学子的讨论,尤其是江南学子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朱家人和程朱理学一派的人有苦说不出,因为皇帝并没有说朱熹不对,他赞扬了朱熹,只是觉得大家不该只认一本书的注解。

而其他流派在这时候汹涌抬头,遏制住了程朱理学的反抗,让派别之争消弭于无形。

说到底还是因为程朱理学刚刚抬头,还没来得及站稳脚跟就被穆扬灵一个无意的举例拔起来了,如今以朱熹的书为教科书的也不过是年纪在二十五岁以下的学子,并没有成长为一派官员,所以势力有限。

而且,他的书也只在江南备受推崇,在其他地区刚刚抬头,还没来得及盛行,所以这一场风波才能来得快,去得也快。

但齐修远却留心起读书人来,虽然他们没兵马可以造反,但引起的混乱依然能够使国家损失不少,而且因为读书人掌握着言论,更易挑起百姓的恐慌。

齐修远没当过皇帝,但也知道任何领域都不允许一家做大,不然皇权很容易被限制或旁落。

读书也一样。

科举以儒家学说为主,但道家也占了一席之地,朱熹注解的四书显然更为推崇儒家,他又怎么能让朱熹一人独占鳌头?

所以齐修远将各位翰林叫进宫来,暗示他们也可以著书立说,朱熹能写注解,难道你们不行?

能考入翰林的都是过五关斩六将从科举那条独木桥上挤过来的,谁也不曾服气过谁,闻言都不由眼睛一亮,但几人也有苦恼,道:“臣等钱财有限,只怕……”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