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媳的并夕夕系统(181)

作者:词酒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文案: 胎穿到古代,夏晚棠以为自己的这辈子就那样了,嫁一个不错的人,过着温饱日子,荣华富贵都与自己无关。哪能想到金手指突然就来了?拼天拼地拼空气的并夕夕系统外加夕夕农场等多个金手指的自由创意混搭,扶她走上人生巅峰。佛系的夏晚棠原本只有一个小目标,嫁一个长得好看的,过一辈子舒心日子,哪能想到自个儿发达了,寻上门来的男人不仅好看,还仕途通达~ 阅读tips:1.家长里短、赚钱发家;2.背景架空,苏爽甜文; 一句话简介:能帮我砍一刀吗?立意:发家致富,弘扬社会正能量!点击展开

而宋帝想的更是简单,他就是觉得这个官员也太过无能了,简直就是浪费朝廷的俸禄!

原先好歹是三省官吏,因为能力不足贬谪到了知府,结果还是什么正经事都没干出来,那可不得再降降?

能力不够担起一府之责,那就去知县的位置上好好锻炼锻炼,学学该怎么干实事,就算祸害了,那也只是祸害一县之地的人,而不会祸害偌大的一府之地。

第90章 迁府 繁华

李淳奕是从清平府赈灾官的位置上升上来的, 他比清平府的上一任知府更清楚清平府的发展薄弱点在哪里,故而他上任之后,完全就是‘补短’来的。

原先的清平府是以府城为中心串起来的, 府城里最为繁华,各地次之, 乡下最为贫瘠,有官道纵横于府城与各县之间。

可是经过这次的雪灾后,清平府内的格局已经完全变了——各地为了更方便地买到煤石、玲珑火塔以及其它的物资,都将路修到了临江县,临江县所在之地的交通便利程度要超过通往清平府城的交通。

李淳奕升任清平府知府后, 做的第一件事便很大胆, 他直接上书一封, 陈明临江县比原清平府府城更适合做府城的缘由, 奏请朝廷批准清平府城迁至临江县。

临江县的交通何止是超过远清平府城啊,这里的交通已经超过了东鲁之地绝大多数的城池,仅仅是比汴京城差一些,但若说东鲁之地哪个地方同外界联系最紧密,同盛唐、南明、大元的交易往来更多,汴京城都要比临江县差一点。

有渔民算过, 临江县紧邻着的那条江上每天要经过的船只将近七百艘, 雪灾期间建设的海棠港每天都有四五百艘的船只靠岸或离开,无骨鱼、锦鲤等水产早已远销南明与盛唐,棉花、棉布以及少数海外来的粮食也成为了临江县的特色。

临江县城内行走的外邦人要远超过汴京城,有难以计数的文人骚客赶来,亲眼目睹了临江县城内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距离海棠港最近的夏家庄、李家庄为中心,客栈开了二十余处,而且一房难订, 很多来得晚的游商订不到房间,只能跑去临江县城内住店打尖,李家庄的豆腐很有名气,往来的商人提到李家庄李氏兄弟做的豆腐,无不竖起大拇指的,更是传出了‘海棠港必食’的美名。

李淳奕要将清平府城迁至临江县,这可不是小事,朝廷内的文官们这个说行那个说不行,来来回回讨论了个底儿朝天,文官们就差撸起袖子打个面红脖子粗了,最终是皇帝下的令——准奏!

宋帝才不会在乎清平府的府城在哪儿,只要李淳奕能够将清平府经营好,每天多多地为朝廷国库贡献银两,那就是好事。除此之外,清平府还不能屯私兵,这是大忌,但宋帝派了自己的心腹武将带着两万精兵驻扎在了清平府,建设了清平大营,同清平大营一并扎根清平府的,还有宋帝的无数爪牙。

宋帝可以听信李淳奕在奏折中写的东西,可以放任李淳奕在清平府这块土地上施展拳脚大力施为,但他必须确保清平府还是皇室的清平府。

若是遇到其它在朝廷中摸爬滚打多年的官儿,看到这样的阵仗,铁定会束手束脚,但李淳奕不会。他自问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一心为民,想着真正帮助到清平府的父老乡亲,哪里会管驻军不驻军?

驻军还好呢,不用担心倭寇从临海县那边冲过来,坏了大好的形势,好不容易养起来的元气可经不起折腾。

至于说宋帝的那些爪牙,只要不干涉地方上的事,那便能相安无事,说不准还能带动清平府这边的经济形势,他们多吃几斤豆腐,做豆腐的老百姓就能多赚点铜板。若是那些爪牙不安分,在清平府四处为非作歹,他就上奏折去参一本!

-

清平府城要搬迁,这事可大可小。

对于朝廷来说,就是一道圣旨,允了便允了,对于清平府衙来说,也只是临江县县衙转府衙,清平府府衙转县衙,府官们一并迁至临江县,其实没什么。这个年代的官员多数都是一个任期举家搬迁一次,大家早都习惯了,更别提从清平府城到临江县的路那么好走……

最难受的是那些清平府城内的大户人家以及商人店家。

清平府在那地方都几百年没挪窝了,有道是‘春江水暖鸭先知’,清平府城作为一府之地内的权力中心,自然备受富人们的追捧,可如今清平府权力中心要移走,这些富人们能不跟着搬迁吗?

没人逼着他们搬,他们可以选择不搬,但若是不跟着权力中心走,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被踢出了清平府权贵的圈子,届时各种麻烦事都会接踵而来。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