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老了回老家,还有年轻打工挣下来的钱,这就足够了。
这个思想,不说现在,就是放到几十年后都还有不少人这样想的,尤其是在村子里,那会基本上的老头老太太都当爷爷奶奶了,说起家里的儿子孙子买了房,儿子给孙子买了房,很少听到说儿子给孙女买房的。
他们的老话也是这样,“女孩子要嫁人的,以后住婆家,要什么房子。”
其实这也是几辈人的环境差异造成的,他们这一代人,结婚基本就没有说不过了的,以为到孙女嫁人也是这样,嫁到婆家去,要在婆家过一辈子,没想过以后的年代跟他们生活的年代已经不一样了。
他大儿玉林反问他的,“催结婚,你看到离婚的吗?”
说离婚率比结婚率还高。
年轻人追求自由,合得来就过,合不来就不过。
能过一辈子的夫妻,少呢。
但要让蒋婆子说实话,她是愿意住在城里还是回老家农村去住,蒋婆子是肯定要选城里的,城里方便啊。
他们想的是,他们没孙子,又担心以后住在城里开销大,年轻的时候能挣钱倒是没什么,等老了干不动了,又不是人家那些退休工人一样,还能领退休金呢,他们每个月没工资,住不起,回老家住开销少啊。
庄民国把毛巾搭在杆子上,说:“咱们当长辈的,不想长远了谁想长远?”
蒋婆子都忘了想住新房子的事,不断点头:“是,你说的是,我就是这样想的,所以我才来城里帮着带孙女,给他们掌舵,就怕他们走了弯路。”
庄民国恭维了她句:“婶子厉害着。”
蒋婆子挺着胸笑,庄民国回房去了,蒋婆子也往家里走,到门口,她都抬起一只脚了,突然想起来,这房东老板盖了两栋楼,这里还有一套,三套房子,他们就是换到新房子去,这还剩下一套呢。
庄民国给家里打了个电话。
公共电话亭的电话,庄民国也是头回打,要投币,他也赶了回“时髦”,买了币投进去,拨通了家里的电话。
陈老板接的,问他怎么样了。
庄民国说:“房子都盖好了,小二层楼,那边西大街的地皮也打好地基了,这两天我把房子外边的东西都给收一收,里头等你下来再看。”
陈夏花笑了声儿,声音从电话里头传过来,“过两天我就上省城,要给供销社送货。”
还有小二庄玉春的声音从那边传过来,说什么爸爸去省城下馆子,吃好吃的去了。
陈老板跟两个儿子说的,爸爸去省城打工去了。
现在做吃食买卖的都地道,尤其是面食,两三毛一大碗,肉丝分量也足,庄民国没置锅碗瓢盆,三顿都是在外头吃的。
小吃多,他每天就变着花样来。
包子馒头、面条,国营饭店的饭菜,饺子,现在外边摊子上舍得放作料呢,家里人一般人还舍不得多放点作料的。
“他们放学了?”
“在旁边写作业呢。”
庄玉林他们兄弟现在有两个地方写作业,一个是在家里院子里,一个是在厂长办公室,不过来办公室的次数不多,因为厂里的工人看见了老是喜欢笑话他们。
喊他们,“小厂长来了啊。”
“小厂长来监工了啊。”
还有人跟他们说,“小厂长,我们做工可认真了,厂里要是要提“干部”了可别忘了我们啊。”
说笑的多,庄玉林他们就不大喜欢来了。
陈老板要来,也没具体说时候。
庄民国打了电话,外边已经排起队了,都是等着要打电话的,他赶忙给人让开了。
其实现在打电话还是不方便,上辈子庄民国去外地厂里打工,厂外头就有专门打电话的,一排一排的铁皮间,里边桌子上放了一台电话机,还有一张凳子,直接拨号码就行,打完电话出来看外边门上的号码,去前台报号数,前台就能查到打了多久,多少钱。
买得起手机的也可以直接用手机打。
那时候小灵通都过了,流行翻盖手机了呢。
庄民国去自选商场里买了点生活用品,刚提回去,正碰到谢丽化了妆正要出门呢,谢丽见他就笑:“老板回来了,吃饭了没?要不要我给你烧点饭菜?”
庄民国摇摇头:“不用了,我吃过了,你去玩吧。”
谢丽也笑笑出去了。
陈夏花是第三天才到的,庄民国还在收拾两套房子外头的木头碎砖,把院子收拾出来,陈老板穿了一条碎花长裙,化着妆,脚上穿了双小皮鞋,提着精致的小包,迎着光就施施袅袅的走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