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家里另外两套房子盖成楼房了,要是一租出去,以后每年光房租都要跟苗子地的收入差不多了。
比工人同志挣一年的工资还多。
陈老板这回买的地皮是跟姜辰的建筑公司买的地皮挨着的,就隔了一条巷子,姜辰那边买好了地,但是没打算现在盖房子,建筑公司现在还是接的厂子里的家属楼。
盖完家属楼,还有私人的小楼房。
陈夏花举了例子给庄民国看,其实这个道理庄民国不是不懂。
几十年后那些炒房的不是就这样么,知道房价要涨,专门投了买房、卖房,赚取这其中升上去的差价,像庄民国,他出去打工的时候,一个工地的工友也有说叫他买房的。
那时候他家里有两三万的存款,都是平时省吃俭用挣下来的,要留着给儿子缴学费,留着家用呢,工友叫他买房,庄民国怕贷款了以后还不起,他保守惯了,前几年日子多苦啊,一套房子要□□万,他手上那点算什么。
想等着以后有钱了再买。
结果等他挣上这□□万了,这点钱还是只够付首付,还是偏远的地方,以前看过的地区现在都是中心地区了,他连首付都付不上的。
没房的要去城里打工就只有租房,但租房的房租也涨得高,每年都要涨,大部分人租房其实都没安全感,觉得那是别人的房子,要是房东不租了,把人赶了出来,就无家可归了,要搬房又是劳心又劳力。
别人的房子,还不能想动去动,多添置了家具,就怕不租了以后搬家麻烦,什么都是凑合用一用,以后还好,租房子还要签条子,房东不敢随便把人撵出去,更早些年还当真发生过这种事的,房东耍浑,说不租就不租了,那才叫人怄得很。
庄民国以前在工地上也是跟人租过房子的,不是每个工地都是盖了工棚,有些工地把工人给安排进租的破房子里头,就两间卧室,要住十来个工友,说是“大通铺”,人多了,住起来也不方便。
庄民国就是因为自己经历过,才想着买套房子,让两个儿子以后不用走弯路,去跟人挤房子租,去为了买房子付首付烦恼发愁。
陈老板直接买了块地皮来。
两个儿子以后在省城住哪里是不用操心了。
陈夏花对庄民国说的这个“自选商场”很是有兴趣,她也跟着学起了看报纸,有时候忙起来,还会叫庄玉林他们兄弟读一读。
陈老板倒是想现在盖个自选商场出来,但没办法,家里现在没钱了。
存下来的钱都买了房子,买了地皮,家里的花用就是庄民国的工资票据,和作坊的小商品、首饰批发。
读报纸是有好处的,像庄玉林他们这种学生读报纸,第一时间就能了解到各地发生的大小事件,上了初中后,庄玉林的作文就不写我的爸爸妈妈,我的工人爸爸、好妈妈了,老师布置的作文,写我的家乡,他会写家乡现在的变化。
从人的精神面貌,街道繁忙,产业,开始叙述,都是他亲眼见证过的,从邱老师教他的“切身体会”中的景物转到了更大的格局上。
教他的语文老师周老师还夸他,“有灵气。”
还有从报纸上读到的事,他也会写上去,比如上个月广市下边市里就成功发行了首张银行卡。
这是国内外第一张,报纸上还刊登了银行卡的样貌。
初一的小同志们都不知道银行卡是什么,连不少老师都没看过报纸,也不知道银行卡是什么,庄玉林说的,“报纸上都说了,这是第一张银行卡,什么是银行卡,应该跟存折一样吧,就是比存折更方便。”
他比划了下在家里看过的存折模样,以前存款都是用存单,存折还是前两年家里才换的。
有小同志还是一脸不解:“存折又是什么?”
不是每个家里都有存折的,而且家里的“贵重”东西,一般家长也不会跟孩子透露。
庄玉林解释了好半天才给他们解释完了。
上午上的是数学课,手工课,最后一节课是语文课,中午一到,班上的学生都朝食堂走。
学校人多,去食堂去晚了还要排队,之前食堂有五个窗口,学生三个窗口,老师两个窗口,后来学生太多,排队也久,耽误学生中午休息,就把老师的两个窗口改成了一个,学生这边有四个打饭窗口了。
庄民国还来学校看过两回,庄玉林回家的时候也问过他,学校的饭菜如何。
庄玉林说的,“还可以,没有妈妈做的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