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长女(46)
她在在杂货铺买了丝线准备回家让香枝有空了教苏映雪、苏映梅两个学针线,又买了些花样好看的布料头子,打算拼接起来做头花来卖,以往在松江村,家家穷的都吃不上饭了,肯定不会有人买花戴,府城里面就不一样了,吃喝穿戴花样越多越好。
两人回去路上在粮铺买了一石精米,又买了些白面和鸡蛋,三胞胎八九个月了,可以吃肉蛋添加辅食,有了苏弘文、苏弘武的前车之鉴,苏桐对三胞胎的营养很在意,三宝胎从小喝羊奶长大,身体的健康和各项发育都比苏映雪他们几个孩子好很多。
苏家的日子越来越好,好好的养大他们就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
苏桐把蔬菜瓜果,菜种子等都买了些,新院子空地多,自己种点菜吃还是很方便的,苏宝田和周芸娘两人在地里忙活惯了,给他们找点事情做。
苏桐和裴川两人回到家里,将米面卸到厨房,便拿了菜清洗起来,裴川因为和那个卖馄饨的小摊贩聊的投机,路上便怂恿她将新院子的前面铺子开个卖馄饨的小店
苏桐记在了心里,来客巷虽然偏僻点,但行人流量还是有的,针对那些在码头做苦力做早工、鱼摊小贩,过往的路人,一碗馄饨三文钱,肯定能卖的出去。
因为巷子僻静,周围并没有卖吃食的小店,苏家开店的话,生意估计算不上多好,但挣个糊口的温饱钱还就能有的。
既然有开店的打算,苏桐便将周围的地形,人群都打问清楚了,然后又将周边的馆子,摊点也都查看了一遍,她是个谨慎小心的性子,有了松江村的遭遇为例,做什么事情之前都要想的周全一些。
赵俊生帮她们家里买了这处宅院,但现在他人不在这里,苏家刚来奉贤府城,店面开小了倒没什么,就怕有了盈利惹人眼红嫉妒,惹来不必要的麻烦,苏家老小拖家带口的来这里,可不能再出什么事情。
苏桐将事情计划周全,跟苏宝田和周芸娘商议了一下,见两人同意了,她便着手开始忙碌起来。这对爹娘对她做什么事情都是无偿支持,这点非常好,能让她放开手脚的做事,当然,她凡事还是要和苏宝田、周芸娘商量的,并不是让他们参合拿主意,而是尊重他们,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虽然长大有主意,但还是他们两个人的孩子。
第41章 小店盈利
自从买了针线, 香枝更是足不出户了,连带着苏映雪、苏映梅有窝在房里不出来了,两个人对刺绣很上心, 只要忙活完家里的活计就去屋里拿针线, 昼夜不停,绣上了瘾,连香枝都劝着两人能歇歇,不能一次太过,那样对身体不好。
好在,苏桐给她们安排和苏弘文、苏弘武每天起早打拳锻炼的事情没有落下, 在松江村就开始锻炼了,到现在也有几个月了,虽然是花拳绣腿,也比划的像模像样。
有裴川在旁边指点着, 几个小的都进步很快,包括苏桐自己,每天打拳早晚两次, 每天都不拉,不指望着练的这些拳脚能做什么,只求能身体好, 遇到紧急事情能有些自保的本事就行。
香枝在苏家几乎称得上是闺秀的典范了,跟苏家姐妹相比,她走路说话都有规矩, 未语先笑, 落落大方,浅浅的柔柔的声音,不急不缓的优美姿态, 一看就是受过良好礼仪教规的人。
每次看到苏桐和苏映雪和苏映梅两个同苏弘文、苏弘武一般早起、晚睡的在院子里比划拳脚,就用那种不可思议的眼神望着她们,不过,她虽有疑,却也不多问,只是安安静静的看着她们姐弟在院子里花拳绣腿的比划。
苏桐知道她惊讶什么,自己眼已经十二岁了,在过二三年就及笄了,却还像个孩子似的,蹦来跳去的一点都不安稳,哪像个姑娘家该有的样子。
不过,这也是没法的事情,若有好的条件,她也想安安稳稳的躲在屋里绣花,说话柔柔弱弱,走路仪态优美。但那样对苏家来说,太不现实,人与人是不能比的,活着太不容易,要么改变环境、要么适应环境,她选后者。
时间过的飞快,不知不觉间,一个月过去了,进入七月,暑天来了,灼灼烈日,晒的人汗出如浆,奉贤府城的天气要比松江村热的多。
裴川这段时间,总是神秘兮兮的往码头跑,一去一整天,回来总能拎回两条鱼来。
苏弘文、苏弘武粘着他,跟着他哪里都去,三个混小子几乎玩疯了。
苏桐没有多管他们,男孩子阳刚点还是好的,跟着裴川玩闹的这大半年,苏弘文、苏弘武彻底的改变了性子,许是受裴川影响太重,两人偶尔还有会做出调皮捣蛋事情。
苏家的店面铺子收拾的差不多了,苏桐将临街的两间铺面打扫干净,重新刷了清油,趁着暑天打开门窗都晾晒透了。屋里她让裴川买了些草苫子过来,仿照现代的模样在铺面中间隔上一层板子,在把草苫子周边剪修整齐,包裹上一层淡绿色的包边布,然后再用自己做的布艺花朵做上装饰,清清雅雅的非常好看。
最后将包裹好的草苫子贴到木板隔断上,这样临街两间铺面就分开了,苏桐将两间分开布置,一间留给普通百姓用,一间留给有些身份的富贵人家使用。
铺面将厨房和外屋也用板子隔开了,中间掏了个小洞,挂了个四方的木板,专门放做好的馄饨,外面跑堂的人,直接从洞外的木板上取就行了。
店铺里的吃食,她准备一部分卖卤煮,一部分卖馄饨,普通馄饨三文钱一碗,加个鸡蛋四文钱,加卤肉便是收五文钱了。
铺面收拾好,抹上清漆,晾晒了一个月,选好日子,准备在八月中旬开业。
开业前一天,她和香枝裁了许多的红绸,挂在铺面上,牌匾让苏宝田写了四个字“苏家馄饨”挂在铺面上门,苏宝田的字算不上好看,但总比花钱请人写强些。
第二天,早早的开了铺子,熬煮的卤肉香飘了几里远,苏弘文、苏弘文两个站在店铺门外,闻着卤肉香,馋的直吸溜鼻子,口水吞咽的咕噜咕噜直响。
旁边楼粗的槐树上垂挂着一串待点燃鞭炮,日子选的非常好,八月十六,开业大吉。
裴川则站在门外抱着胳膊,好笑的看着他兄弟俩,戏谑地说:“肉好香呀,肉好香,口水冒呀,口水冒,馋的弘文、文武的肚儿咕咕叫。”
苏桐和周芸娘、香枝在厨房收拾好,卤肉炖的很烂,馄饨包好放在盖帘上等着下锅。
三人听着裴川的顺口溜,瞧着捂着嘴巴不让口水响的苏弘文、苏弘武两人,笑的直不起来腰。
周芸娘更是笑出了眼泪, “扑嗒,扑嗒”一串串的往下掉泪珠,她忙拿衣袖擦拭一了下眼睛,看着苏桐和香枝两人,不好意思地哽咽地着说:“娘太高兴,做梦都想不到会过这样的日子,弘文、弘武饿习惯了,一见到吃的就流口水,都是家里穷闹的。”
香枝体贴地拍了拍她的肩膀,笑着安慰她说:““婶子,以后的日子还好着呢?”
苏桐则挑了挑眉,对着香枝耸了耸肩肩膀,苏家日子过的好了,但愿她这个便宜娘以后能戒了动不动就哭的毛病。
到了吉时,随着鞭炮噼里啪啦的响声“苏家馄饨”店铺正式开业,周围的邻居三三两两的围了过来,路人也顿足观望。
苏宝田穿着新衣裳,脸上带着笑容,不论对大人小孩都抱手作揖,客客气气的礼让说话“小店今日开业,各位邻里朋友,过路的客官,可去小店尝一尝口味。”
来客巷平日里很静,路人大多是匆匆而过,不做停留,今日因苏家开业,鞭炮声声,扰了往日的清净,周围的离的近的邻居便围了过来,看着店铺挂着红绸喜气盈盈的,便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指指点点的说着话,但进店的人却不多。
直到天色近午时了,店里才迎来了第一位客人,一个头戴文生巾,脸色蜡黄的书生,进店花了三文钱要了一碗馄饨,喝了两碗汤。付钱时看他小心翼翼的模样,估计生活怕也是捉襟见肘了。
到了晚上酉时,没有了多少客人,店里卤煮的肉还剩了大半,一天的收支除去成本,只剩下八十文钱,虽少的可怜,但周芸年和苏宝田两人还是很激动。
毕竟,这是苏家第一笔进项,以后,每日若能有个七八十文收入,一个月差不多近一两银子,一年就有十几两,对苏家以前来说,已经很多了,最起码每日粥饭的问题解决了。